applogo.png
简介

近年来,网上不时出现“断亲”的说法。

“断亲”指的是懒于、疏于同二代以内的亲戚交往,简单来说就是基本不走亲戚。

一些年轻人认为和亲戚没有共同话题,相处起来十分尴尬,有的亲戚还频频对自己的生活指手画脚,毫无边界感。

这样的关系太过消耗能量,于是干脆远离、拉黑,图个清净。

图片

过去,亲戚被视为人际关系里不可缺少的一环。

无论是过年过节,还是遇到什么难题,亲戚们都会聚在一起商量,共同出力。

尤其是婚丧嫁娶,每一个重要的人生节点都离不开亲戚的帮衬。

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亲戚变成了一个不讨喜的群体。

在某平台上搜索“亲戚”,画风往往是这样的:

图片

图片

图片


点进去一看,亲戚们的行为更是在挑战年轻人的容忍底线——

当保安的舅舅数落研究生侄女读书无用,“反正都是要嫁出去的”;

不太熟的表姨整天打听表外甥在哪上班、工资多少;

亲戚家孩子摔坏了自己珍视的东西,却被长辈们一句“他还是个孩子”敷衍了事……

在一些年轻人的心里,“亲戚”已经被贴上势利、多管闲事、不知好歹的标签。

不禁疑惑,我们与亲戚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图片


网友@张鱼小丸子 说,自己即将大学毕业,正是抉择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时刻。

她想好了,先去小企业丰富自己的简历,等积攒到一定的经验就跳槽进大厂,未来或许还会自己创业。

亲戚却反对:“女孩子找工作,最重要的还是稳定,你去考编考公,将来找对象一堆人抢着要哩!”

不仅如此,亲戚但凡看到相关的信息都会发到家族群里,即使网友多次表示自己没有这个打算,也拦不住亲戚的“好意”。

久而久之,原本支持她的父母也倒戈了。

这让网友非常郁闷。

图片

听起来,年轻人似乎是挺委屈的。

由于生长环境、接触的事物不一样,如今的年轻人与老一辈家庭成员之间,思维处事方式已有了很大不同。

出于尊重,很多时候年轻人对长辈的过度干涉只能默默忍受,内心的负面情绪却在一点点积累。

但事情的真相如何?

后来网友才了解到,亲戚之所以力荐考公考编,是因为身边有个年轻人被裁员后一直没找到新工作,待业久了人也自暴自弃,成天跟老婆吵架,闹得家里鸡飞狗跳的。

反观自己的孩子,一毕业就当了老师,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生活稳定、幸福。

所以,亲戚从此认准了一条准则:私企风险太大,考编考公才是真正的“上岸”。

她不知道当老师也很辛苦,也不觉得热爱会比柴米油盐重要,而是单纯地想把自己认为的“好”塞给家族里的孩子。

那些被认为是指手画脚的“恶意”,或许只是不合时宜的“善意”。

但对于非常看重边界感的年轻人来说,这种“善意”却是一种冒犯。

德国哲学家斯文娅·弗拉斯珀勒认为,现代社会已经逐渐“敏感化”。

人们对个体之间物理距离越发重视,甚至对“触摸”感到恐惧。

与此同时,个人的表达开始接受更严格的审视,所谓“关心”可能会构成一种压迫,所谓“赞扬”则可能形成一种凝视。

“断亲”的背后,或许隐藏着年轻人与亲戚因观念碰撞而产生的代际误会。


图片


年轻人讨厌亲戚的另一个原因,是“来往不多,管得倒挺多;根本不熟,装得倒挺熟。”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胡小武也在调查中发现,“本来就不熟”很可能成为年轻人选择“断亲”的前提。

图片

博主@边江 今年三十岁,单身未婚,是亲戚们的重点催婚对象。

前段时间村里办喜事,饭桌上一位亲戚拉着他问:“怎么还不结婚啊?”

又转过头数落博主母亲:“哎哟,他不急你们就真不管了?”

说着说着还要给博主介绍对象。

博主很纳闷,他对这位亲戚一点印象都没有,细问才知道,那是出了五服的远房亲戚。

他向母亲抱怨:“我跟她又不熟,她是操的哪门子的心?”

母亲却很理解:“哪有什么熟不熟的,有血缘关系就是一家人。”

就像窦文涛在节目《圆桌派》中讲过的一个故事。

他的亲戚每天跟小区里的保安打招呼,保安偶尔还会帮忙拎东西。

突然有一天,保安说自己老婆从村里来了,问亲戚能不能在他们家借住一晚,搞得亲戚莫名其妙。

马未都说,这是“假熟社会”里的典型冲突。

“你说不熟吧,但你确实认识这人;他提出的条件,你认为是非分的,但在他看来就是合理的。”

图片

博主和那位催婚亲戚的矛盾,或许就是“假熟”带来的尴尬。

在老一代的观念里,只要是沾了亲、带了故,就是一家人,他们就有责任教导晚辈。

而年轻一代从小生活在小家庭中,并没有这种大家族观念。

他们对“熟”的定义,是人与人之间常来往,与血缘亲疏无关。

“根本不熟,装得倒挺熟”,只是两种生活逻辑的不同所造成的尴尬状况。


图片


在今天这个高流动性的社会中,年轻人们接受了忙碌的城市生活,同时也要面对它带来的孤独和冷漠。

当我们的生活逐渐走向封闭、无援时,真正的亲缘关系和家族凝聚力或许可以成为我们漂泊中的浮舟、受伤后的港湾。

一位网友说,疫情爆发之初,他的父亲感染了,自己又困在海外回不来,只能在视频里一直哭。

艰难时刻,是叔叔婶婶一直照顾着他的父母,到处托关系帮他订机票,之后也是分散在不同地方的亲戚,以各种方式守护他回家。

“危难时刻显真情,有家人罩着的安心和感动,我永远不会忘记。”

当然,就像企业的发展需要根据市场规则进行调整,亲缘关系也要顺应时代的变化而作出改变。

长辈需要认识到社会的变革和转型,放弃用陈旧的价值体系来评判今天的年轻人,试着“融入”而非“介入”他们的生活。

年轻人也应当放下偏见,用平常心去看待“亲戚”这个群体。

既不必过分亲热,让渡自己的边界;也不必过分疏远,一刀切断所有联系。

彼此生活经历不同,选择性接受对方的建议即可,没必要非得争辩出对或错。

同时也要降低对亲戚的期待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日子要过,不能指望着亲戚像父母一样,在大事小情上都给予无私的帮助。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亲情不会消亡,它只会在人生的某个时期以新的姿态回归。

亲戚毕竟是亲戚,亲戚也只是亲戚。

与其把亲戚妖魔化,不如试着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中间值,去构建一种更成熟、更合理的亲缘关系。 

二维码

“断亲”背后,年轻人与亲戚的代际误会

保存图片,微信扫一扫

公众号:

上一页 下一页
其他信息
行业: 招代理商
地区:
时间:2024-08-30
标签:

上一篇:使用Java Stream简化集合操作:过滤、映射与归约

下一篇:23岁,打算死磕一辈子自媒体了。

赞 0
分享
猜你喜欢

账号登录,或者注册个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