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ogo.png
简介

你好~我叫“不聪明的投资者”。这个名字的灵感来自于格雷厄姆写的一本书《聪明的投资者》。

我认为知道自己的“不聪明”,是一种智慧。就好比巴菲特说的能力圈,“不聪明”也有待在能力圈内,不自作聪明随意跨出能力圈的素养。“不聪明”也有曾国藩提倡的“尚拙”的意思,就是崇尚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以诚恳、勤奋和坚持来弥补自身天赋的不足。

 

 

 

图片
熵增定律

 

有个定律叫热力学第二定律,这个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的一个定律,以至于这种定律在哪里都存在。说的是一个孤立的系统不持续输入能量都是死路一条。比如一个炉子里不添加柴火,人不吃饭,绿洲没有雨水,系统会迅速坍塌,最后会变成一种稳定的低活跃状态,灰烬,死亡,沙漠。

所有系统都有一种自毁趋势,往“熄灭”或者“圆寂”方向发展。这个趋势,就叫“熵增”。

 

为了维持系统,需要持续地输入能量,这种持续输入的能量我们就叫“负熵流”,柴火,食物,阳光,都是负熵流。如果太阳熄灭了,地球也就完了,因为负熵源没了,地球生态系统也就自毁了。你不吃饭,你就废了,因为饭就是你的能量输入,你的“负熵流”。这些专用名词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理解这就是水往低处流的趋势。

古人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其实前半句说的是事物的趋势,后半句说的是一种“非常态”。要跟趋势较劲,需要额外的注意力和精力才行。

 

为什么一个人看抖音不知不觉两小时就过去了,背单词、看书、做运动一个小时就跟遭受酷刑似的?就是因为前者是顺应“不进则退的趋势”,后者则是逆趋势的,逆趋势的东西基本都不会让人太舒服。

 

如何增加负熵流?就是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然而读书是学习最好且最具有“性价比”的学习途径。但是成年人要养成一个每日读书的习惯着实不易。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一下《微习惯》里的方法来培养学习的习惯,就是给自己定一个简单到不可能失败的目标。比方说每天看2页数,可能很多人有一个突发奇想的好想法之后就会给自己定一个“自我感动”的目标。看书为例,从今天开始每天都要坚持看书,且每天都要看50页100页,3天得看完一本书,这样的话一年能看100本书了,这个计划听上去确实很过瘾,但是一上来就给自己定这么“远大”的目标就怕没两天能坚持。所以重要的不是量,而是持续性。

 

那么每天看书到底有没有用?曾经也有一位朋友问过我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但我一度不太明确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毕竟笔者本人看书的数量跟质量都还远远不够,可能还没有达到《向上生长》中说的“涌现”效应。

 

书本上的知识一般用处比较小,但是当一个人的知识大规模地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会出现“涌现”效应。这就跟冲厕所时会出现一个漩涡一样,单个水分子没有漩涡这个属性,但是聚集在一起就有了。不确定从哪里看到过一句话:所有的技术问题其实都是数量问题。大概意思就是任何事情你不断的尝试去努力都可以做到的,就好像瑞典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K. Anders Ericsson)提出的“一万小时法则”。它认为在任何领域,要想达到专家水平,一个人需要至少投入10000小时的刻意练习。这个理论强调的是,通过持续的努力和专注的练习,个人可以显著提高自己的技能和表现。

 

很多厉害的人花了很长时间费了很大力气,也没有收获很大的成绩,可是某一天突然有了突破性进展,但是你无论如何也不会有人家的进展,就是因为他的突破是在他的积累上“涌现”出来的,是规模的产物。知识越多,涌现效应越明显。

 

贫穷的本质

 

《贫穷的本质》说:印度的穷人就算天天吃垃圾食品,也一定要看电视——稍微有点钱第一件事就是去买台电视,因为他们的生活实在是太乏味了。这倒不是印度人的毛病,全世界的穷人好像普遍无聊,娱乐较少,生活很枯燥,对娱乐非常向往。因为他们的工作普遍比较乏味,自己经历的好东西较少,所以看起电视来没完没了。这有点像城里人很纳闷为什么有人天天待在网吧,那地方烟雾缭绕,吵得要死,还不太卫生,看着就闹心,可是对于很多人来说,那地方是他们唯一的娱乐场所。

现在的人天天刷手机,看短视频大把大把的时间被“杀死”在这些无聊的事情当中,实在令人叹息。

晚清时期,鸦片泛滥的情况非常严重,据中工网2019年3月27日的报道,民国年间吸毒者估计约8000万,达到了当时中国人口的六分之一。在云南、贵州、四川三省,有毒瘾者的人数更是达到了人口的四分之一,其中男性青壮年的比例更高。这些数据表明,晚清时期鸦片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健康和秩序。

 

 

有人说现代的人每天刷手机有点像当年的全民抽鸦片,把它称为“电子鸦片”,确实不为过。

所有当你埋头刷手机的时候,偶然回过神的间隙,你可以停下来想一想自己跟那些就算再穷也要买电视机来娱乐,来消磨时光的“穷人”是不是有某种相似之处?再想想那些你眼里的成功人士他们也会像你一样每天花这么多时间刷短视频和一些碎片信息吗?

 

最近突发奇想,有一个问题涌上心头,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

第一是时间,能自由且充分利用好自己的时间是比金钱更重要更有价值的。

第二是健康,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是做其他任何事情的基础,而运动是保持健康的最佳途径,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养成运动的习惯,这很重要。

 

<消费的枷锁>

 

在《富爸爸,穷爸爸》里,有句话对我影响特别深:穷人和富人都会买奢侈品,穷人往往用他们每个月的血汗钱购买,那是本应该用来投资或者留给他们的子女的财富。富人则是用他们所产生的资本购买。穷人购买了奢侈品后确实让他们看上去富有了,但他们随即进入了债务危机。每月的工资用来偿还债务,并继续贷款,他们进入了恶性循环。

普通人把自己的工资花了,而一些有富人视野的人会把钱攒下来,买那种可以带来流水的东西。能带来流水的东西叫资产,然后花资产带来的钱,因为那个收入算被动收入。

简单说一下资产的类别,我们可以把资产分为三类:生钱资产、耗钱资产和其他资产。生钱资产可以不断带来现金流的资产,比如说你有一个店铺,每年收租金。耗钱资产是需要不断的消耗的你的现金流的资产,比如说你的私家车,你要经常给它保养、加油,每年要上保险等等。

 

图片


“富人”最喜欢买生钱资产,而“穷人”恰恰钟爱耗钱资产。

 

以前《读者文摘》里有这么一个故事被反复提及:比尔·盖茨的女儿全身上下不过一百美元的样子。这个故事一直被很多人津津乐道到现在,它的主题是想表达美国人比较喜欢朴素,中国人比较喜欢奢华——当然了,这个段子是编的。比尔·盖茨的女儿真实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

根据报道,比尔·盖茨的女儿喜欢吃必胜客的至尊比萨,这种食品在美国就是个煎饼果子级别,而且她多次说自己爱汉堡包。这么看确实挺朴实无华。此外,她还喜欢两千美元一块的日本顶级牛排,这种食品就不是普通人能消费起的了。

比尔·盖茨的女儿说喜欢穿安德玛品牌的衣服,这个牌子在美国跟李宁在中国差不多。同时,爱马仕专门给她设计了骑马服,这是限量款,一般人不但买不起,而且买不到。

另外,比尔·盖茨的女儿还是个马术爱好者,名下有几匹顶级阿拉伯马和至少五块地皮的马场,以及配套训练和养马专业人士。我们需要知道的是这类马贵得离谱,而且挑食物和环境。每匹马都得一群人养着,比跑车难养得多。平时她偶尔开smart,但是周末坐自己的私人飞机回西雅图。

美国记者总结,整体而言,盖千金既不刻意追求奢侈也不总是朴素,因为她对价格完全没概念,在她眼里没有奢侈品和普通品的差别。这也代表了真上流社会对奢侈品的态度,就是没态度,就跟你骑着一个电动摩托车,有路人夸你的摩托车很酷,但是你没什么感觉一样。

 

<老鼠赛跑>

 

《富爸爸穷爸爸》里面说过一个概念叫做老鼠赛跑,使我印象颇深。

老鼠赛跑”在这里指的是人们为了支付生活费用而不得不持续工作,就像老鼠在一个轮子里不断奔跑一样,看似很努力,但实际上并没有向前进步,无法实现财务自由。人们常常陷入这种循环,为了支付账单、房租、贷款等日常开销而工作,但这些工作并没有为他们带来足够的被动收入或资产增值,使他们能够摆脱这种循环。

 

 

身边的一些人的人生目标是老人之后,或则退休以后可以拿到更多的政府退休金。之前去医院看到好些医生都会在桌子上放一本医学书籍,我看到觉得挺上进的,就问你们平时看这些书是为了啥?他说是为了考“职称”,那考了“职称”工资可以涨多少?他说工资其他差不多就是退休后,退休金可以高一些。

这不由让我想起了《富爸爸穷爸爸》作者的那个公务员“穷爸爸”。当然没有说某类工作或则某些想法是不对的,人各有志,我们不应该也没有资格对别人的价值观品头论足。这里只是对这个想象和社会主流价值观做一个思考。

 

二维码

《向上生长》——对抗熵增及贫穷的本质

保存图片,微信扫一扫

公众号:

上一页 下一页
其他信息
行业: 微信创业
地区:
时间:2024-09-20
标签:

上一篇:飞天暴跌,茅台酒9月20日行情价!

下一篇:小杨哥三只羊全部复播,累计观看人数470万,一点不带怕的!

赞 0
分享
猜你喜欢

账号登录,或者注册个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