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文,发现古代的骗子也很厉害。
不信的话,我给大家讲两个故事:
故事一
“
南宋的时候,在临安城中,有一个肉铺老板名叫孙三。他每次出门前,都要叮嘱妻子说:
‘千万要看管好咱们的猫!’
‘这京城里没有我们这个品种,千万别让别人看见了!’
‘要是猫被偷走了,那就是要了我的命!’
他每天都这样反反复复说。
这些话传达邻居耳朵里,搞得邻居都很好奇,很想看看这只猫,却没有机会看到。
直到有一天,孙三家的猫突然拖着绳子跑到门口,孙三的妻子赶紧抱了回来,而这一幕就被邻居们看到了。
原来这只猫是深红色的。尾巴、脚、全身的毛都是红色的,连胡子也是红的,看到的人无不惊异羡慕。
等到孙三回到家,他把妻子狠狠臭骂了一顿,责怪她没有好好保管。
慢慢这消息就传播开了。一直传到了宫中一个太监的耳朵里。
这个太监动了心,很想买下这只猫。孙三言辞拒绝了他,甚至连看都不给他看一眼。
太监不肯罢休,老是来缠孙三,反复恳求了多次,他才被允许去见一见这猫。
太监把猫抱在怀里,撸了又撸,真是喜欢极了。
他下定了决心,最终花了三十万的钱把猫买走了。猫被卖走后,孙三日日流泪,连连责怪妻子,整日叹息。
太监得到猫后非常高兴。原来他是想把猫调教一段时间后,再进献给皇帝,以博得皇帝的欢心。
可是不久后,猫的颜色竟渐渐变淡了,才过了半个月,猫就变成了一身白。
太监马上去找孙三,发现他早已经搬走了。
”
那你猜猜,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这猫是用染马缨的方法,用颜料连续染了很多天,才染出了一身的红色。至于孙三和妻子之间的对话、责骂、发怒、流泪等,都是演戏而已……
再看第二个故事。
故事二
“
同样是南宋的时候。
高邮有一个道士沿街乞讨,手里总是捏着一只铁牛,并自称‘铁牛道人’。
他在街上游荡了几个月。有一天,突然闯到一个富商的家里乞讨。
富商见到他手中的铁牛,就好奇地问:‘这铁牛是干嘛用的?’
道士回答说:“这铁牛,能拉出一颗颗、像瓜子一样的金粒。”
富商就想把铁牛买下来,可道士坚决不卖。
经过反复拉扯,道士同意,只能借给富商一个晚上。
于是当晚,富商把铁牛放在自家的密室里。
到了第二天早上,富商去看铁牛,竟发现铁牛边上,果然有几颗瓜子一样的金子。
可道士马上就登门,把铁牛带走了。
此后,富商对铁牛可谓是日思夜想,夜不能寐。
他又找到了道士,道士仍旧不愿意卖给他。两个人拉扯了很久以后,道士才勉强同意。他们商定,按照每天能得到的金子乘上一年365天,来确定铁牛的价格。
就这样,富商把铁牛买了下来。
头几天,铁牛天天都能拉出金子,富商心满意足。可不久,铁牛就歇菜了,再也没拉出金子。
与此同时,富商家里一个女仆人突然生了病,请假回了老家。
而富商再去找这个道士,已经再也找不到了。
”
你知道,铁牛为什么再也拉不出金子了吗?
因为铁牛原本拉的金子,都是那个女仆人偷偷放上去的,而这个女仆人是道士早就买通好的。和第一个故事一样,这也是提前很多天设计好的一个局。
这两个骗局都包含两个要素:
1.诱饵
2.盲点
诱饵是引人上钩的东西,红猫是诱饵,铁牛是诱饵。诱饵越稀罕越贵重,对人的诱惑就越大。跟人性相对应,有些诱饵是财诱,有些诱饵是色诱。
太监有身份有地位,富商根本不缺金银。但是他们都想要更多,于是他们就成了骗子“下饵”最好的目标。
而盲点,就是我们看不到的、想不到、注意不到的方面。任何人都有盲点,而且很多很多。
有些盲点是缘于知识的不足,有些是由于思考的轻率,有些是来自固有的偏见。
盲点最可怕的地方在于,我们意识不到盲点的存在。
太监绝对想不到猫毛是染的,富商绝对想不到仆人已被串通。你也可以设身处地想象一下,如果你是那两个故事中的受骗人,你会不会想得到真相竟是如此呢?
除非你有很强的反思能力,能对自己的见闻、知识和判断作出客观地审视,有胆魄否定自己既成的认知。唯有如此,你才有可能发现盲点。显然,这是一种很稀缺的能力。
当骗子构造一个骗局时,他一定有意识地、精心地设计了诱饵和盲点。
没错,诱饵+盲点=骗局。
骗子是有方法论的。
即便你不愿意承认,但也无法否认的是——
在某些知识上,骗子比你懂得更多;在某些问题上,骗子比你思考得更深入;在对目的的追求上,骗子比你更有耐心;在A和B和C之间,骗子没有选择困难;在deadline面前,骗子没有拖延症。
所以,我们该如何逃脱骗子的祸害,免于意想不到的骗局呢?
减少我们的欲望,同时增加我们的智慧。
减少欲望,我们才能防住诱饵。
增加智慧,我们才能捉住盲点。
当然,这都是很不容易做到的,因为这就是跟人性中与生俱来的弱点做斗争。
我们最多只能做到:
让欲望渐次减少,让智慧缓慢推进。
而这,其实可以用一个词来表示,这个词叫:修行。
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而是像很多人那样,欲望多多的,智慧浅浅的,那么很不幸,你自然是最肥美的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