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ogo.png
简介

苏联和俄罗斯,我们都比较了解,但是对于它们的早期版本也就是沙皇俄国,咱的印象应该就挺模糊了,反正在我的印象里,沙皇俄国唯一的使命就是被俄国人推翻。正是因为沙皇倒台了,这才有了后来十月革命一声炮火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但是除此之外,我对沙皇俄国也就有一些零星的片段式的印象,比如说它侵吞了我国北方的大量领土、它曾经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拿破仑,虽然战力爆表,可是在19世纪末竟然败给了日本。当然除了这些,我还知道几个著名的沙皇——伊凡雷帝、彼得大帝,还有叶卡捷琳娜二世。反正是不成体系,于是为了提高知识水平,把这些零星的片段串联起来,我就打算做这样一个系列节目:欢迎收看大型娱乐节目回到2049之系列节目《沙皇俄国》。
要说沙皇俄国,首先就要搞清楚它是怎么来的,而要想搞清楚它是怎么来了,就必须先讲一讲这个民族的主体——俄罗斯人,毕竟没有人哪来的国家呢?说起俄罗斯人,我们都知道他们属于斯拉夫人,具体说是东斯拉夫人。但事实上严格地讲,所谓的斯拉夫人并不是一个民族概念,它其实是一个地理概念。想当年古罗马如日中天、罗马文化辉煌灿烂,因为自己的文明水平非常高,所以古罗马人就看不起周边人,那些货都是不开化的蛮族。北边和东边的蛮族被称为日耳曼人,日耳曼人再往东,从东欧大平原一直到今天的乌克兰,这个地方生活的蛮族部落,就被称为斯拉夫人,最东边的那就是东斯拉夫人。另外还有一个凯尔特人,这三个组合在一起,就被古罗马人统称为欧洲三大蛮族。
当然所谓的开化还是野蛮、文明还是落后,这都是古罗马人的话语体系,实际上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这些个蛮族也在建立国家,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东斯拉夫人。俄国人普遍认为,沙皇俄国的源头是留里克王朝,而缔造这个王朝的人就是留里克,他也被追认为第一个沙皇。但是历史却给俄罗斯人开了个玩笑,其实这位留里克并不是斯拉夫人,更不是东斯拉夫人,他是地地道道的北欧维京人,我一个维京人,怎么就从北欧去到了东欧,还成了第一代沙皇?原因就是一个人命运啊自己是不能够预料的,这固然要靠自我奋斗,还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我们先看自我奋斗这方面,维京人虽然人数不多,但是他们非常能打,而且擅长贸易,买卖做到了整个欧洲。因为会做买卖,所以维京人的管理能力是非常强的,再就是见过大世面,那是身经百战见的多了。我们再看历史的进程。
留里克

公元8世纪到9世纪期间,在东斯拉夫人内部,社会阶级分化日益扩大,于是各部落之间互相攻伐、战争不断。但是因为文明水平都比较落后,所以就是菜鸡互啄谁也搞不定谁。这个时候,有一个部落就注意到了留里克,说你的能力咱都清楚,你也不要谦虚了,我们已经决定了以后就由你来领导部落,你也别做买卖了。留里克当即表示,我想你们还是另请高明,不过到最后留里克还是接受了请求,成为了部落的领袖。这就妥了在留里克的领导下,整个部落是脱胎换骨,然后它就开始征服周围的其他部落,一个国家就这样初具雏形,首都位于今天的历史名城诺夫哥罗德。公元882年发生了一件大事,留里克的继承人奥列格把首都南迁到了基辅,所以这个国家就被后人称为基辅罗斯。
诺夫哥罗德

基辅罗斯

基辅罗斯旗帜

其实在当时的东欧,蛮族部落建立政权并不在少数,基辅罗斯只是其中之一,但是这些政权的大多数都是昙花一现,但是基辅罗斯却存续了三个半世纪之久,为什么它就这么猛?原因主要是两方面。首先就是能打,而且不是匹夫之勇的瞎打,它是组成了一支维京人和东斯拉夫人的混合部队,而维京人则处于领导地位,所以基辅罗斯不仅是战力爆表,而且有着很高的战略素养和战术素养。所以迁都基辅之后,它马上就打败了周边的各个部落,版图得到了大幅的扩张,甚至还一度兵临君士坦丁堡城下,打败了东罗马帝国。再就是基辅罗斯很有商业头脑,刚才讲到维京人十分擅长贸易,其实迁都基辅这个行为本身,就是有着商业上的考虑,因为这里地处水路和陆路的交通要道,这固然便于军事行动,有利于控制整个国家,搞贸易当然也是相当方便的。比如说基辅的旁边就是一条大河——第聂伯河,顺流而下就到了黑海沿岸,当时那个地方正是富庶的东罗马帝国。
第聂伯河流经基辅

除了迁都,还有一件事更能体现基辅罗斯的商业头脑,公元911年,奥列格率大军南下,围攻君士坦丁堡,最后是大获全胜。一般来讲落后民族打败了先进民族,那就是洗劫财务、强抢民女,能抢多少抢多少,但是基辅罗斯没有这么干,它是迫使东罗马皇帝利奥六世签了一大堆条约,比如说对基辅罗斯的商品免税,增加基辅罗斯人的经商时间,还有提供免费食宿,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基辅罗斯可以更好地在东罗马开展贸易,眼光确实非常长远。可以说正是因为基辅罗斯非常重视商业,所以它的财富是在不断增长的,这就使它更有能力进行扩张。其实上面讲了这么多,总结起来很简单,就是基辅罗斯人很有脑子,但是很明显,这并不符合我们对俄罗斯的一贯印象。另一方面,基辅罗斯被蒙古征服之后,整个国家就土崩瓦解,重新回归到一盘散沙的状态,后来出现了一个莫斯科公国,它重新南征北战,整合各方势力,这才是俄罗斯真正的起源。那么今天的俄罗斯人,为什么会把俄罗斯的源头追溯到基辅罗斯,还把留里克视作第一任沙皇呢?
原因就是,俄罗斯从基辅罗斯身上继承了很多东西,虽然历史几经变迁,但是直到今天,我们还是能够找到基辅罗斯留下的影子。最表面的继承当然就是地理位置,这就不用多讲了,不过也正是因为这种地理位置,塑造了基辅罗斯特有的文化心理,而这种心理,从基辅罗斯一直延续到了后来的沙皇俄国,也延续到了苏联和俄罗斯。乌克兰这个地方十分特殊,往西看,它是处于欧洲基督教文明的边缘,而往东看,它又处于东方草原文明的边缘,说白了西方人不把它当自己人看,东方人也不把它当自己人看,甚至双方都不把它当人看。当然反过来看,基辅罗斯人也搞不清楚自己是哪里人,从种族和语言上讲,它属于欧洲,但当时的欧洲是天主教的天下,基辅罗斯又不在其中,它平时打交道最多的,还是东方的草原部族。再加上乌克兰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没有高山大河作为天险,所以基辅罗斯从诞生之初,就同时面对着东西方的军事压力。这种心理上极大的不安全感,就促使基辅罗斯必须保持军事上的强盛,随时准备动用武力,很显然这种心态也伴随了整部俄罗斯历史。
除了不安全感,再就是文明上的相对劣势,基辅罗斯建立的时候,已经是公元882年,欧洲文明已经发展了上千年之久,东罗马帝国也建立了将近500年,而且它是从罗马时代一直延续下来的,中间从没有中断。这个时候的欧洲在宗教、法律和政治上,都已经形成了相当完备的体系,但是基辅罗斯才刚刚走出野蛮的状态,所以从一开始,它摆出来的架势就是一边学习、一边努力赶超。这种心态也被后来的沙俄、苏联和俄罗斯继承下来,对于西方,我肯定是要时刻保持警惕,一有机会就扩张自己的领土,但是该学习我还是学习,把欧洲文明作为标杆,然后我还要自我奋斗努力追赶。总而言之在民族心理上,基辅罗斯和后来的俄罗斯是一脉相承的,当然最为重要的还是宗教。
公元988年,基辅罗斯发生了一件大事,有一天,成千上万的贵族和臣民,在弗拉基米尔大公的要求下,纷纷跳入第聂伯河,这不是作死也不是下河捞鱼,而是接受东正教的洗礼,从此开始,东正教就成为了基辅罗斯的国教,当然它也是后来沙皇俄国的国教,在俄罗斯的历史上只有苏联时期是个例外,但是在主体思想之下,东正教仍然是俄罗斯人的主要信仰。现在我们普遍认为,东正教直接塑造了俄国人的性格,也塑造了俄罗斯的历史。那么俄罗斯人为什么要选择东正教作为国教呢?
基辅罗斯民众受洗

这看似是一个问题,其实是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俄国人为什么要定一个国教,其次才是为什么会选择东正教。为什么要定一个国教?其实在基辅罗斯成立之初,这个国家的人也是有宗教信仰的,但不管是上层的维京人,还是下层的东斯拉夫人,他们信仰的都是原始的多神教,信什么倒是无所谓,反正都是封建迷信,但问题是分散的信仰不利于国家的统治,也导致各个部族之间互相敌对。怎么办?这个时候基辅罗斯的上层阶级就注意到,那些强大的国家信仰的都是一神教,那我们也学习一个,所以指定一个一神教作为国教,在当时的基辅罗斯属于国家行为,而不是因为老百姓的普遍信仰而顺利成章的事情。接下来才是第二个问题,基辅罗斯的统治者为什么要选择东正教。
当时摆在弗拉基米尔大公面前的,主要就是四大宗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东正教,然后他就派出使团去考察,看看哪一个宗教适合作为国教。首先排除的就是犹太教,因为犹太人四处流散,连一个国家都没有,这就说明犹太教不够强大,保佑不了信徒。第二个被排除的是伊斯兰教,弗拉基米尔大公就发现,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确实武力强大,而且也很繁荣,但是伊斯兰教有个致命的问题,就是不能喝酒,可是基辅罗斯人的生活以至于生命根本就离不开酒,所以伊斯兰教也被否决。
第三个被排除的是天主教,其实天主教并没有什么要命的短板,它被排除的原因主要是和东正教对比出来的。公元10世纪的时候,天主教的财力还非常一般,教堂建得也不咋地,一副穷酸样,所以当基辅罗斯的使团前去考察的时候,天主教并没有给他们留下太深太好的印象。但是等到考察东正教的时候,那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使团去到了东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这座大教堂始建于公元532年,而在此后的400多年间,也在不断地建设和修缮,那搞得是不知道豪华到哪里去了。你想想基辅罗斯人本来就是刚刚走出野蛮状态,看到这种场面当时就傻了,就是因为这个不靠谱的理由,基辅罗斯选择了东正教,俄罗斯和东正教就这样联系在了一起。
圣索菲亚大教堂

而在把东正教定为国教之后,基辅罗斯内部的向心力确实得到了空前的加强。不过宗教这个东西,从来都不是一种工具这么简单,你在利用它,它也会反过来塑造你,可以说东正教对俄罗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是直接塑造了俄罗斯的民族性格,使得俄罗斯成为了我们熟悉的俄罗斯。比如说和天主教相比,东正教有着明显的集体主义倾向,强调自我牺牲、自我忍耐和献身精神。当时的基辅罗斯在文化上毕竟还是相当落后,他们没有见过太多世面,而且东正教本就是考察对比选出来的,那妥了既然选择了东正教,咱就照着办,不会进行太多的额外思考。于是在东正教教义的潜移默化下,再加上俄国艰苦的自然环境,不团结协作就得被大自然干死,所以俄国人就逐渐形成了一种集体主义的政治文化传统。这个特点不能简单地说是好还是不好,但是东正教的另一个影响,就是很明显的消极作用大于积极作用了,这就是俄罗斯保守的性格。
之所以保守,就是因为基辅罗斯在把东正教定为国教的时候,东正教的教义、仪式等各个方面,都已经发展到了非常完备的程度,那是拿来就用,用不着你再去别出心裁搞什么开创性的革新。再加上刚才讲的,基辅罗斯人无条件地接受东正教,没有进行太多思考,所以基辅罗斯的政治和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就按照东正教的基本法构建的,宗教、政治、文化和社会之间那叫一个严丝合缝,属于是完美的闭环、绝对的自洽。作为主体思想的东正教没有进一步革新的动力,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也不会革新,政治、文化、社会不革新,自然也不会倒逼东正教进行革新,这就是典型的互相强化。所以从基辅罗斯时代开始,保守就被刻进了俄国人的基因里,比如说当西欧轰轰烈烈地进行着宗教改革时,沙皇俄国那就是不为所动,你们爱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反正哥们不参与。
那你现在再看一下:东正教增强了基辅罗斯的向心力、塑造了集体主义的政治文化传统,再加上深刻的保守性。这不就是我们今天所熟悉的俄罗斯吗?所以把俄罗斯的源头追溯到基辅罗斯,这也确实合情合理。不过除了这些影响之外,东正教对俄国还有一个更深的影响,这就是俄国人的弥赛亚情节。所谓的弥赛亚,是圣经中的一个词,大致意思就是上帝派到人间的救世主,所以弥赛亚情节指的就是一种普世主义,我要全人类都信奉基督教,然后接受上帝的救赎。这种普世主义,在基督教的各大教派中都存在,天主教有,后来的新教也有,但是最强烈的还要属东正教。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东正教为什么叫东正教,字面意思就是位于东方的正统的基督教,它怎么就正统了?因为当年罗马帝国把基督教定为国教时,君士坦丁堡正是帝国的首都。后来罗马帝国一分为二,教会也跟着分为东西两部分,在西方,以罗马为中心的教会就形成了后来的天主教。不过在东方的君士坦丁堡看来,你这就是旁门左道,它自己才是基督教正统,东正教由此得名。
既然自认为正统,那就要拿出正统的左派,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严守宗教教义,教义告诉我要拯救全人类,那妥了干就完了。至于说基辅罗斯,在接受了东正教之后,当然也认为自己是基督教正统,有着很深的弥赛亚情节。但是正统归正统,在东正教世界中,东罗马毕竟还是当之无愧的老大,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俄国人的弥赛亚情节是相对压抑的,反正有事都是找大哥。但是在15世纪末,情况发生了改变,因为土耳其人把东罗马给灭了,这下算是彻底妥了,从此俄罗斯就认为,保卫和发扬东正教的使命就落在了自己肩上,俄罗斯就这样成为了东罗马的继承者,这下它也不用谦虚了,那是苟利东正教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进一步的,它的弥赛亚情节也彻底爆棚了,再也按不住了。因为前有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所以俄罗斯就把自己称作第三罗马。
我们看今天俄罗斯的国徽,它是一个双头鹰,有人说这是因为俄罗斯幅员辽阔,地跨欧亚大陆,所以双头鹰是一面望向东方,一面望向西方,充满了野心。其实并非如此,俄罗斯用双头鹰作为国徽,原因非常简单,就是因为它是东罗马的标志。东罗马灭亡之后,俄罗斯把这个标志拿到自己手里,意思就是从此以后,罗马正统就到我手里了。还有沙皇这个称呼也是源自罗马,实际上它就是拉丁语里的“凯撒”,引申意思就是罗马皇帝。总而言之从15世纪末开始,因为成为了基督教正统,所以俄国人就认为,我要在上帝的指引下,挑战这个世界的黑暗与邪恶,而这种挑战意识,又和它的不安全感所推动的扩张行为完美契合,并为后者提供了充分的合理性。所以说几百年来俄国的不断扩张,一路扩张成全世界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这绝对不是偶然的,这不过是精神在现实的外化。
俄罗斯国徽

拜占庭双头鹰

好了简单总结一下,基辅罗斯确实可以看做俄罗斯的源头,因为俄罗斯的很多民族特色和民族性格,早在基辅罗斯时代就被确定下来,或是虽然还没有确定,但是种子已经埋下。不过前面我们也提到,基辅罗斯和后来的俄罗斯,并不是一条连续的发展脉络,在这中间,存在着一个历史断层,就是在公元1240年,蒙古人灭了基辅罗斯。今天回过头看,这确实非常遗憾,因为基辅罗斯这个国家发展得非常好,那是经济繁荣、政治开明,而且在文化上也彻底摆脱了野蛮的状态。史料记载到11、12世纪,基辅罗斯的王公贵族,洋文那都是好得很啊,以一种非常积极的态度在学习欧洲,对于西方的那套理论非常熟悉。而且他们还热心教育,整个国家所有国民的知识水平都在提高。甚至可以这样讲,经过200多年的追赶,基辅罗斯和欧洲其他国家基本就处在同一个水平上。
但是很可惜,就是这样一个繁荣的国家,在1240年被蒙古彻底毁灭,而且结局非常惨。据说基辅罗斯毁灭之后,罗马教皇曾经派使者去考察了一下,结果就发现,一路都是白骨,基辅原本有四五万人口,蒙古人来了之后,基本就清零了,极少数活着的也成了奴隶。其实别说人了,就连房子也只剩下了两百多幢。那问题就来了,基辅罗斯怎么就被灭了?最直接的答案就是蒙古军队太猛了,那就是一部毁灭机器,所到之处一片焦土。但是我们要说蒙古的铁骑毕竟是外因,它确实很猛,不也没征服日本么?还有朝鲜,蒙古大军付出惨重代价辛辛苦苦打了四十多年,总算让朝鲜俯首称臣,但朝鲜毕竟没有灭亡,而且因为朝鲜铁骨铮铮,蒙古后来在事实上也是放弃了朝鲜半岛。
所以说基辅罗斯的彻底毁灭,我们还是要从它自己身上找原因,有道是堡垒是从内部攻破的。真实情况是,早在蒙古人到来之前,基辅罗斯就已经进入了衰落期,蒙古大军不过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那么基辅罗斯衰落在哪?首先就是贸易路线的问题,从基辅罗斯建国的公元9世纪开始,欧洲有一条极为重要的商路,这条商路的一端是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另一端就是东罗马的君士坦丁堡,史称“从瓦兰吉亚人到希腊人之路”,而基辅正是这条商路的关键节点,当年奥列格选择迁都基辅,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也是靠着这条商路,基辅罗斯维持了长时间的繁荣。但是到了公元11世纪,情况完全变了,意大利商人开始在地中海频繁活动,这样一来,西欧和北欧要是想去到小亚细亚半岛,就可以通过意大利商人走更方便的海路,基辅的重要性因此一落千丈。
再就是公元1204年发生了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十字军东征本来是要解救圣城耶路撒冷,但是这一次因为各种阴差阳错的原因,最后的目标竟然变成了攻打东罗马,结果是君士坦丁堡惨遭洗劫,东罗马一度亡国,但君士坦丁堡一直都是基辅罗斯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所以当它被破坏之后,基辅罗斯的贸易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还有一点也很关键,其实基辅罗斯从成立开始,它南部的草原到黑海之间的领土就一直不太平,基辅罗斯虽然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是到13世纪初还是没能保住,这下更是雪上加霜了。
以上是经济上的衰落,还有军事上的衰落。前面讲到,基辅罗斯以东就是亚洲草原文明,所以它也和我国的中原文明一样,不断承受着东方游牧民族的侵袭,那真是不胜其扰。对此,基辅罗斯也是想了很多办法,除了硬刚,再就是修筑要塞和堡垒,甚至还搞过好几次和亲。但是基辅罗斯毕竟和我国中原不一样,面对游牧民族的入侵,咱至少还有一些山脉作为天险,实在不行了还能跑到长江以南。但是基辅罗斯基本无险可守,确实是被游牧民族折腾毁了。基辅罗斯有一部史诗歌颂戍边的壮士,说战士作战非常英勇,一剑把敌人劈成了两半,但是这个敌人就好像孙悟空,劈开之后马上就变成了两个,这你受得了么?所以面对草原部落,基辅罗斯在人数上是处于绝对的劣势,别人越打越多,自己越打越少,基辅罗斯的军事实力就这样逐渐衰弱,很绝望但也没有办法。
最后更为致命的,是基辅罗斯内部的动荡,动荡的原因主要是两方面。首先就是分封制,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大公,会把国家的土地分封给各个儿子,我国的历史已经证明,这种制度会导致国家力量的分散,而且诸侯之间为了抢地盘、抢人口,还特别容易发生冲突,基辅罗斯也不例外,反正就是干。另一方面是继承制度,基辅罗斯的继承制度非常混乱,有时候是父死子继,有时候又改成兄终弟及,还有一段时间搞了一个非常特殊的顺序继承,简单说就是把兄终弟及和父死子继结合起来,而且前者的优先级是要高于后者的,比如说我就是大公,我下面还有四个弟弟,等我死了,大公的位子要传给老二,老二死了再传给老三,以此类推一直传到老五,等老五再死了,才能轮到我的儿子。基辅罗斯甚至还搞过选举继承,如此混乱的继承制度,显然不能服众,最后是谁都有想法,再加上分封制所导致的纷争,那就干。从10世纪末一直到基辅罗斯灭亡前,在这200多年的时间里,基辅罗斯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打内战,极大地消耗了国力,所以面对草原部落的不断入侵,基辅罗斯只能是勉强应付,最后等蒙古大军一到,顷刻间就是土崩瓦解。
可以说基辅罗斯的灭亡,也对后世的俄国产生了深远影响,俄国人就想,基辅罗斯怎么就这么不堪一击呢?最后他们得出结论,就是因为基辅罗斯的权力太过分散,各个大公都没能实现集权和统一,结果就导致贵族之间互不相让、骨肉相残,白白消耗了国家力量,这才导致了它的毁灭。其实按照刚才讲的,这并非事实的全部,权力分散不过是原因之一,但在基辅罗斯灭亡之后,这确实成为了俄国人的主流观点。怎么办呢?解决办法当然就是把所有分权的东西全部取消,分封制没有了、贵族组成的原始议会也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国家的权力集中再集中,甚至把权力集中到一种极端的程度。
18世纪的俄国历史学家卡拉姆津就提出一个祸福相倚理论,他说蒙古人灭了基辅罗斯这确实是祸,但因为基辅罗斯的灭亡,俄国人达成了集权的共识,这对俄国来讲就是福了。到底是福还是祸?那我们就要正式走进沙俄的历史了。基辅罗斯灭亡之后,这个地区的人口开始重新流动组合,今天的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这三个民族,就是在此期间形成的。当然这里也不是一盘散沙无政府状态,名义上这里归属于蒙古的统治,而在实际上则是遍地的封建小公国,其中一个就是莫斯科公国,这也正是后来俄国真正的源头。前面讲到基辅罗斯搞分封制,而在最早一批的封国中,有一个弗拉基米尔公国,当然封国在其内部也搞分封,莫斯科公国就是由弗拉基米尔公国再分封而成。其实一开始的莫斯科公国非常弱小,各方面全都拿不出手,俄罗斯有一些历史名城,像是诺夫哥罗德,当时也是公国,它就根本看不起莫斯科公国,当然今天的诺夫哥罗德也看不起莫斯科。
莫斯科公国旗帜

那么这样一个弱小落后的莫斯科公国,怎么就成长为后来的沙皇俄国?这就要提到一个关键人物了,他就是莫斯科公国的第六任统治者伊凡一世,在位时间是1325年到1340年。伊凡一世这个人很有手段,而且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甚至是没有廉耻。比如说基辅罗斯把东正教定为国教之后,大主教的驻地一直都在基辅,蒙古军队把基辅破坏之后,教会还是留在基辅,但是可以想见,日子过得那是非常艰难的。于是伊凡一世就瞅准时机,邀请大主教和教会搬到莫斯科,由莫斯科公国向其提供一切保障。可是你要清楚,把教会搞过去,不是盖两个房子那么简单,教会活动非常多,而且还要养着一大群啥也不干的教士,所以保障教会就是一笔极大的开支,但是莫斯科公国非常穷,这个负担其实很难承受。既然如此,伊凡一世又为什么要这么干,当然不是因为什么宗教信仰,他是想利用教会增强自己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这就好比是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伊凡一世

事实证明这一步走得确实非常正确,至少可以保证自身安全。不过要想更进一步扩张,只是手里攥着教会这还远远不够,你还要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这个实力从哪来?按照常理,就是努力发展生产、努力训练军队,做一些制度上的建设。但是伊凡一世认为这么干实在是太慢了也太笨了,他的选择是舔蒙古。
主要表现就是两个,一是特别听话,蒙古人叫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再就是特别殷勤,见到蒙古的王公贵族,那就是见到爹了。于是伊凡一世就在蒙古人那里赢得了信任,然后假蒙古人之手去对付竞争者,比如说当时有一个公国叫特维尔公国,这个公国整体上看属于抵抗派,看不惯蒙古人的统治,而且一直以来都和莫斯科公国不太对付。然后伊凡一世就跑到蒙古人那里告状,说特维尔公国要造反搞独立,最后就引来了蒙古大军对其进行所谓的平叛,历史记载整个特维尔公国被夷为平地。马克思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他就这样评价伊凡一世,他说伊凡一世的政策说穿了,就是充当蒙古大汗卑鄙的工具,从而窃取大汗的权力,然后用以对付同他竞争的王公们和他自己的臣民...只要别的公国有一点独立的愿望,他就去告发。他一遇到反抗,就去引蒙古人来镇压。
除了打压竞争对手,伊凡一世还利用蒙古人的信任搞到了钱。蒙古人管理自己的领土,向来都是不太上心,收税这种事情,他们是懒得自己去干的,所以在当时的蒙元帝国内部,他们就找了一大堆代理人替自己收税,伊凡一世就是其中之一。但是蒙古人把税收的权力下放给这些代理人之后,它的管理是非常粗放的,基本就是不怎么管,这就妥了,伊凡一世于是就有了很大的暗箱操作的空间。比如说如果有哪一个公国和他不对付,他就会借蒙古大汗的名义多收税,你要是不给,伊凡一世就去蒙古人那里告黑状。再就是从这些税收里,伊凡一世会截留相当一部分钱中饱私囊,然后他还会拿出一部分去贿赂蒙古的王公贵族,这样一来蒙古统治者就对他越来越信任,也越来越放任。
总而言之,莫斯科公国就这样既打压了强敌,同时也搞到了钱,那么接下来就要进行领土扩张了,怎么扩张?伊凡一世也没有选择军事手段,而是花钱买。买完地之后再去买人,蒙古人手里经常会有大量的俄罗斯的囚犯和奴隶,伊凡一世就把这些人买回来,安置在新买的土地上,有了人,这块地就能守住,再加上蒙古人的保护和信任,别人也不敢来抢。这就是伊凡一世实现扩张的手段,确实有些不光彩。不过我们清楚,俄罗斯一直标榜自己是勇敢正义光明磊落,所以在俄国的历史上,虽然伊凡一世作出了重大且开创性的贡献,但是俄国人对他一直都是讳莫如深。这么看的话,冷战初期,美国的乔治·凯南对苏联行为的分析确实相当到位,他就说俄国人看似很有立场,实际上很多时候,他们是非常的实用主义。不管怎么讲吧利用蒙古人,莫斯科公国的实力空前壮大,短短十几年时间,到1340年伊凡一世死的时候,莫斯科公国的领土已经扩张了好几倍,成为了众多公国中最强大的。但与此同时,蒙古人的统治却是日益虚弱,伊凡一世死后28年,元朝就灭亡了,当然他们在北方的统治也同样江河日下,对于莫斯科公国来说,推翻蒙古人也只是时间问题了,不过在此后的100多年里他们还是选择韬光养晦,直到伊凡三世即位。


莫斯科公国

1462年,伊凡三世成为了莫斯科大公,在他统治期间,莫斯科大公国继续发展壮大,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其他公国的首领。但是蒙古那边算是毁了,当时的蒙古统治者是金帐汗国也叫钦察汗国,那是内战不止,最猛的时候,20年里就换了20多个大汗。看到这个局面,伊凡三世就清楚蒙古人算是彻底完了,于是伊凡三世决定不再向蒙古进贡。小弟突然反了,蒙古大军当然要来征讨,结果两军隔着一条河对峙几天之后,金帐汗国内部又搞新事情了,于是蒙古军队就撤退了,从此再也没有回来了。你看就是这样充满了戏剧性,没有出现史诗般的大战,也没有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蒙古人200多年的统治就这样无声终结了。而莫斯科大公国则顺理成章地统一了所有公国,1497年伊凡三世宣布,自己是全体俄罗斯人唯一的统治者,俄国由此统一。


伊凡三世

但是我们要说,蒙古人毕竟统治了200多年之久,他不是白白统治的,实际上这200多年对俄罗斯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属于是改变了俄罗斯人的基因。这个改变基因首先就是字面上的生物学含义,很多俄罗斯人确实有着蒙古血统,比如说列宁、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门捷列夫,还有很多沙皇其实也有蒙古血统。另外在今天的俄罗斯境内,第一大民族当然就是俄罗斯族,而第二大民族是鞑靼人,大约有650万,这个鞑靼人其实就是蒙古人的一支。除了直接的基因改变,更重要的还是蒙古的统治对俄国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塑造。前面讲到基辅罗斯从诞生开始,它对欧洲的态度就是学习和追赶,但是200多年后,基辅罗斯就明显赶上来了,和欧洲国家基本处在同一水平。
但是蒙古人的到来改变这一切,蒙古人不仅灭亡了基辅罗斯,更关键的是,他们把俄罗斯人隔绝在了欧洲文明以外,而且这种隔离是全方位的,贸易搞不了了,文化交流也没有了,反正就是说,俄罗斯和欧洲之间,之前所有的纽带全都被切断。可就是在蒙古人统治期间,欧洲出现了文艺复兴,这就导致俄罗斯完全错过了这一次科学文化迅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基辅罗斯花了200多年时间好不容易追上去,这下妥了又回到解放前了,俄罗斯历史学界也普遍认为,蒙古统治带来的最大代价,就是导致俄罗斯大幅落后于欧洲文明,国家的发展进程被推迟了150年到200年。这种文化上的退步能有多明显呢?做个对比就清楚了,想当年基辅罗斯的很多王公贵族,都会讲一两门外语,可是到了蒙古统治时期,大多数公国的统治者压根就是文盲,统治者尚且如此,整个社会可想而知。
不过落后还不是最重要的影响,更深远的影响,是俄罗斯从此走上了一条和欧洲文明完全不一样的道路,注意我们这里只是说它和欧洲文明不一样了,这其中并没有好和坏的判断。其实如果按照基辅罗斯的发展轨迹,那么俄罗斯和欧洲国家之间,从社会价值观到法律观念,从经济模式到政治结构,应该会有很大的重合,俄罗斯肯定算是欧洲文明的一部分,但是经过蒙古人的征服和统治之后,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19世纪的俄国哲学家恰达耶夫就指出,俄罗斯与欧洲国家原先是一起发展的,是一个整体,但到了某个时间点,两者就开始走上了历史的岔路,彼此距离越来越远。而这个分道扬镳的时间点就是蒙古的征服和统治。后来俄罗斯的知识界也基本上都接受这个观点。
而在和欧洲渐行渐远的同时,俄罗斯开始和亚洲越拉越近。比如说土地制度,基辅罗斯搞的是分封制,我把一块地封给黄博士,那这块地从此就是黄博士的,和我再就没有关系了,也就是说基辅罗斯的土地是私有的,只是有多有少。但是经过了蒙古人的统治,俄罗斯各个公国就接受了这样的观念,公国所有的土地都属于大公,其他人不过是有使用权。而这种土地制度在当时的西欧国家是不可能存在的,可以说光凭这一点,就足以把俄罗斯和欧洲国家区别开来。当然土地的所有者在历史上也是几经变迁,从大公到沙皇再到苏什么维埃,再到由某个人或某集团控制的若干寡头,反正是换汤不换药,你懂的。俄国人何曾真正的拥有土地?而这种土地制度所反映的更深层次的东西,则是政治制度。
蒙古人的权力是高度集中的,其实对于这种制度,俄罗斯的王公贵族一开始不太适应,而且也很反感,但是很快他们就发现,这套东西不仅用起来很爽,而且对自己也有很大好处。就像是宫廷礼仪,过去在俄罗斯各个公国,见到领导也就是鞠个躬,哪怕是见到大公本人也是鞠躬,可是看到蒙古领导就要下跪磕头。俄罗斯人当然非常不爽,但也没有办法,迫于压力只能照办。但是后来各个大公也开始要求自己的臣民下跪磕头,因为这种礼仪可以突出自己的威严,同时也可以让臣民心生畏惧,这是有利于稳定统治的。这是对内,而对外,高度集权则有利于军事扩张,因为这种制度可以高效地动员一个国家的人力和物力,特别是俄罗斯这些公国,外部环境十分恶劣,那高度集权的体制就再合适不过了,所以它们一开始虽然是被动接受,但后来就是主动且深度地学习了。
而在这其中,学习得最彻底的就是莫斯科公国,马克思曾经就分析过莫斯科公国的崛起,他说莫斯科大公国实际上是通过模仿蒙古来摆脱蒙古。等到莫斯科公国最后统一其他公国,扩展成沙皇俄国以后,因为巨大的成功,再加上前面讲的吸取基辅罗斯毁灭的教训,于是集权主义就被深刻地植入沙皇俄国。不过退一步讲,基辅罗斯也是存在了300多年,所以俄罗斯身上的欧洲印记,也不是说消除就能消除的,就这样俄罗斯形成了独特的欧亚特性,它不仅是在地理上横跨欧亚,而且在政治、文化和价值观上,都兼具欧洲和亚洲的特点。它既属于欧洲也属于亚洲,也可以说它既不属于欧洲也不属于亚洲。而这种身份上的纠结,也贯穿了俄罗斯整部历史,这就是后话了。
1533年,伊凡三世的孙子伊凡四世继位莫斯科大公,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称沙皇,从此莫斯科公国就有了一个更为响亮的名号:沙皇俄国。而乘着统一俄国的余威,借助着集权所带来的强大武力,以及自身不安全感和弥赛亚情节的加持,在伊凡四世的领导下,沙皇俄国很快就走上了扩张之路,请看下集。

 

二维码

沙皇俄国(一):从基辅到莫斯科

保存图片,微信扫一扫

公众号:

上一页 下一页
其他信息
行业: 微信创业
地区:
时间:2024-09-27
标签:

上一篇:非遗白酒,纯粮酿造,口感好,不上头的青眼酒,已获得99.97%好评!

下一篇:室女座超星系团

赞 0
分享
猜你喜欢

账号登录,或者注册个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