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ogo.png

简介

 昨天,202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公布,获奖者是韩国作家韩江。韩江的得奖并不是爆冷,她不仅在韩国国内饱受赞誉,而且曾在2016年获得过在国际上分量极重的布克文学奖(Booker Prize)。在韩江之前,南非作家库切和英籍日裔作家石黑一雄都是先拿到了布克奖之后又拿到了诺贝尔文学奖。
与此同时,韩江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女性。
我读了韩江的代表著《素食者》,能够很明显地感觉到,她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她对女性主义的表达是非常明确和强烈的,可以说是振聋发聩。而她的表达又是依托于娴熟的小说技巧,是一种非常文学性的表达。她的语言充满了文学的质感。
这里,我想从多视角叙事、反讽、隐喻三个角度,来试着分析一下《素食者》这部小说。


一、多视角叙事
“多视角”这个词,英文叫 multiple points of view。“视角”是小说创作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但是又不太好解释,大意是指小说中的“叙述者”是谁及相应的叙述口吻——这里千万要注意,“小说作者”并不等于“叙述者”。
在小说中,常见的有四种视角,分别是全知视角、有限第三人称视角、第一人称视角和客观视角。通常在一篇小说中,作者只会选择一种视角来进行叙述,也就是说,视角通常是稳定的。但是在现代小说中,也会使用“多视角叙事”,即综合使用多种视角,在不同的视角中切换,这是一种技巧性比较高的叙事手法。而韩江在《素食者》中用的就是多视角叙事。
《素食者》全书的结构很清晰,分为三部分,分别名为“素食者”、“胎记”、“树火”,这三个部分从时间线上看是逐次向前推进的顺叙,当然顺叙中还穿插着闪回。更重要的是,这三个部分所采用的叙事视角以及“视角人物(viewpoint character)”又是不同的,你看了第一部分,并不能猜到第二部分会这样写,看了第二部分,又不会猜到第三部分会那样写。
所以,从结构上来看这部小说,可谓既简单又很不简单。这样的设定一定是有韩江的用意在,是她精心设计的结果。

《素食者》的中心人物是英惠,她承载了最深重的不幸和痛苦。但是韩江别具匠心之处是通过其他人的视角来看待英惠、讲述英惠,英惠自己发声的篇幅是一小部分。英惠是被观察的对象、被评论的对象,而这些观察和评论又几乎无一例外地充斥着隔阂、误解甚至仇视、咒骂。因而韩江把这些观察和评论的视角直接展示给我们,又进一步凸显和放大了英惠的苦难。也就是说,叙述视角本身的选择,就反映了韩江的立场和想要表达的主题。
小说的第一部分中,是以英惠的丈夫为主进行叙述的。作为一个女性,用男性的“第一人称”(即“我”)来叙述,实在是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而这样的性别“反串”恰恰起到了非常强烈的“反讽”效果,可以说英惠丈夫视角下的所有叙事,包括他的观察、内心想法、动作、对话等,都是反讽性的——对此,我会在本文的第二部分进行详述。
小说的第二部分是英惠姐夫的有限第三人称视角。这里的“有限”是相对于“全知视角”说的,在全知视角下,也是使用第三人称来叙事,但是叙述者可以说出所有人物的所有信息,扮演着“全知者”的角色,而在“有限第三人称视角”下,通常只能展现特定视角人物的所见、所闻、所言、所行、所想。在“胎记”部分中,就是从英惠姐夫的视角出发去展开事件的。在英惠姐夫的眼中,英惠是他欲望的客体,而不是英惠自己。所以在这部分中,叙述的语调也几乎全是反讽性的。
小说的第三部分是英惠姐姐的有限第三人称视角,在这一视角下,我们不仅知道了英惠在“院中”的境遇以及人生的终局,同时能够大幅进入英惠姐姐的内心世界。此时,叙述的语调就不是反讽性的,不是“反写”,而是“正写”,因为在对英惠姐姐的视角下,倾注了作者韩江深深的、作为女性的共情。也许在韩江的眼中,英惠和英惠姐姐都是她同气连枝的姐妹,她们身处在同一个命运中,在只有女性可以理解的痛苦中承受着,也反抗着。
通过不同视角下的叙述,故事得以推进。读者得以“全局式”地进入这个故事,从不同的侧面观察这个故事,更重要的是,一步步进入故事中的中心人物英惠的内心。总而言之,这是一个小说家极富技巧性的手笔。

二、反讽
“反讽(irony)”是小说创作中常见且极为重要的手法。一个小说家如果不知道反讽,那是不可想象的。而在《素食者》中,这种手法又用到了极致。
反讽的定义,简单说就是:一句话实际表达的意思与字面意思相反。
例如《素食者》开头部分的一段话,从英惠丈夫的视角出发,就极尽反讽之能事,看得我直乐:

这段话中的每一句话都是反讽,也就是说它在字面上表达的意思与作者真实想表达的意思是相反的。从字面上看,这段话展示了这个男人对妻子的鄙夷和自鸣得意,但实际上是却是对这个男人的极度讽刺。也就是说,这个男人说的话实际上是讽刺了自己。而在本书的第一部分中,大部分篇幅都是如是这般的,英惠丈夫的自我讽刺。韩江非常机智地从男人的视角出发,把男人内心中的漠然、自私和被欲望裹挟的一面淋漓尽致地展露了出来。
由于是反讽,所以行文的褒义词,我们要常常当贬义词看,而贬义词又得常常当褒义词看。比如下面这句:
“这种坚韧不拔的母爱真是让我吓破了胆。”
这句话的背景是英惠的母亲炖了黑山羊汤却谎称中药,想欺骗坚决不荤食的英惠喝下。这种不管英惠的意愿而施以欺骗和强迫的举动,实则是“令人毛骨悚然的母爱”,而不是“坚韧不拔的母爱”。这就是一个用褒义词来表达强烈贬义的反讽用法。
文学作品往往不会直截浅白地表达意思,不然就成了某种“宣言”、“广告文案”或者“工作通知”。文学作品是需要读者运用某种机智来进入的。如果你在阅读《素食者》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品味例如“坚韧不拔”中的反讽性,便能得到更大的趣味以及震撼。
反讽是很多小说家都擅长使用的笔法。但是韩江的不同之处,是她利用自己女性作家的身份,运用叙事视角的技巧,进行性别反串。“反串+反讽”创作出了极为强烈的反讽效果。本书的第一、第二部分中,大部分的叙述都是反讽式的,也就是说将近三分之二的篇幅是反讽式的,简直是绵延不绝的反讽盛宴。
在第二部分“胎记”中,英惠姐夫这个角色,从字面上看,他是一个醉心于创作的艺术家,但是从反讽的层面上看,他只是一个不知廉耻的、有变态性欲的“猎食者”。通过反讽,这种形象上的反差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没有反讽,人物塑造的效果就会差很多。

三、隐喻
《素食者》一书中有很多隐喻,体现了作者要表达的主题。首先是“肉”和“素食”,到底意味着什么?为什么英惠会对肉这么恐惧?
我个人的理解,“吃肉”象征着:一个生命吞噬另一个生命。
比如说,我们吃猪肉,实际上就是人的生命吞噬猪的生命,我们吃牛肉,就是人的生命吞噬牛的生命。这就好理解了,那么在英惠的婚姻中,是什么关系呢?是丈夫的生命在吞噬妻子的生命。
英惠开始拒绝吃肉,是因为她感到恐惧,她感到这个男人正在吞噬自己的生命。这个男人根本不爱她,不仅不爱,而且鄙夷她。因为他之所以选择跟她结婚,就是因为(他认为)她毫无特点也毫无魅力。在这个婚姻中,她承受了无边无际的冷漠,又必须付出无情无尽的作为妻子的义务。于是她的丈夫就是了那个喜欢吃肉的人,而她自己就成了一块肉。
所以“素食者”这个书名,是包含着韩江作为一个女人切身的痛感的。是一个非常疼痛的词。
她或许很早已经发现了,在很多婚姻中,在很多男女关系中,存在着“猎食者”和“被猎食者”的关系。当然,这样的认知,我们不能脱离韩国社会自身的国情。因为我们大家或许也多有耳闻,在韩国,财阀玩弄女星的事情屡见不鲜,甚至导致一些年轻女孩自杀。这绝对是不折不扣的“猎食”。因而我们可以理解韩江对这种现象的感受是非常强烈的(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中国没有)。
第二个重要的隐喻是:“树”。
英惠渴望成为树。成为树意味着,连素食也不用吃了。只需用阳光和雨露,进行光合作用就可以了。成为树,就是与天地同为一体。
英惠还有一个惊人的发现,原来树就是人倒立过来的样子。头顶地,双手支撑就像树根一样,而两腿分开,胯下可以盛开出花来。这个意象是韩江极为大胆的一种想象。女人的阴部是可以向上敞开,并且开出花朵的,而不是只能作为男人欲望追逐的对象,也并不是一定要被她的丈夫所私人占有、私藏起来的东西。所以这个大胆的想象本身,就是女人的思想解放。
女人是可以独立于天地间的、独自绽放、独自美丽的存在。
我作为一个男人,我也觉得很震撼。

以上就是我对于《素食者》的一个基本解读。
我当然没有能力挖掘出韩江写作中所有的内涵和技巧,但就我目前所读、所见、所思来说,我不得不承认,《素食者》确实是一部杰出的小说,而韩江也不愧是是一位诺奖作家。
感谢她写出这么震撼人心的作品。

 

 

二维码

她写出了女性的痛苦:2024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韩江的代表作《素食者》解读

保存图片,微信扫一扫

公众号:

上一页 下一页
其他信息
行业: 招代理商
地区:
时间:2024-10-11
标签:

上一篇:vivo手机自动重启,CPU虚焊怎么解决?找官方售后灵不灵?

下一篇:【酒评】新酒速评与分享

赞 0
分享
猜你喜欢

账号登录,或者注册个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