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女性的健康问题中,妇人阴疮是一种较为常见却又常常令人困扰的病症。今天,我们就来深入了解一下妇人阴疮,全面剖析这一病症。
一、什么是妇人阴疮?
妇人阴疮,是指妇人外阴部发生红肿、疼痛、溃疡等病变的一种病症。其临床表现多样,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
二、病因
(一)西医病因
1、感染因素:细菌、真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是常见的西医病因。如滴虫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尖锐湿疣等疾病都可能引起外阴部的病变,进而发展为阴疮。
2、局部刺激:长期使用不洁的卫生用品、紧身衣物摩擦、外伤等都可能导致外阴部皮肤受损,增加感染的风险,从而引发阴疮。
3、全身性疾病: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患者,由于身体免疫力下降,容易发生外阴部感染,进而形成阴疮。
(二)中医病因
1、湿热下注:多因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甘之品,损伤脾胃,湿热内生;或外感湿热之邪,蕴结下焦,浸淫阴部,发为阴疮。
2、热毒蕴结:多因经期、产后等特殊生理时期,血室正开,热毒之邪乘虚而入,与血相搏,蕴结于阴部,发为阴疮。
3、肝肾阴虚:多因久病或年老体弱,肝肾阴虚,虚火内生,灼津为痰,痰火互结,发为阴疮。
三、发病机制
(一)西医发病机制
1、病原体感染:病原体侵入外阴部皮肤或黏膜后,引起局部炎症反应,导致组织充血、水肿、渗出,进而形成溃疡、糜烂等病变。
2、免疫反应:机体对病原体产生免疫反应,释放炎症介质,加重局部炎症反应,导致阴疮的发生和发展。
3、局部血液循环障碍:长期局部刺激或感染,可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影响组织的修复和再生,加重阴疮的病情。
(二)中医发病机制
1、湿热下注:湿热之邪下注阴部,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郁久化热,热盛肉腐,发为阴疮。
2、热毒蕴结:热毒之邪侵入阴部,与血相搏,气血凝滞,热盛肉腐,发为阴疮。
3、肝肾阴虚:肝肾阴虚,虚火内生,灼津为痰,痰火互结,阴部失养,发为阴疮。
四、类型
(一)西医类型
1、外阴炎:主要表现为外阴部皮肤红肿、瘙痒、疼痛等。
2、外阴溃疡:外阴部皮肤或黏膜出现溃疡,疼痛明显。
3、前庭大腺炎:多因前庭大腺管阻塞,分泌物积聚而引起。主要表现为外阴部一侧肿胀、疼痛,严重时可形成脓肿。
4、尖锐湿疣: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主要表现为外阴部出现菜花状、乳头状赘生物。
(二)中医类型
1、湿热型:症见外阴部红肿疼痛,灼热瘙痒,带下量多,色黄质稠,臭秽。
2、热毒型:症见外阴部红肿疼痛剧烈,溃疡糜烂,脓水淋漓,发热恶寒,口干口苦。
3、阴虚痰火型:症见外阴部结节或肿块,色红或紫,疼痛不甚,或有低热,口干咽燥。
五、临床表现
妇人阴疮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外阴部红肿、疼痛、瘙痒,可伴有灼热感。
2、外阴部出现溃疡、糜烂、渗出等病变,严重时可形成脓肿。
3、带下量增多,色黄质稠,臭秽。
4、部分患者可伴有发热、恶寒、口干口苦等全身症状。
六、西医诊断
1、病史询问:了解患者的症状、发病时间、既往病史、性生活史等。
2、妇科检查:通过妇科检查,观察外阴部的病变情况,包括红肿、溃疡、糜烂、渗出等,同时检查阴道、宫颈等部位是否有异常。
3、实验室检查:包括白带常规检查、病原体培养、血清学检查等,以明确病因。
4、病理检查:对于疑似恶性病变的患者,可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
七、中医诊断
中医诊断妇人阴疮主要通过四诊,即望、闻、问、切来进行。
(一)望诊
1、望神色: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了解其整体健康状况。若面色潮红、烦躁不安,多为热毒炽盛;若面色晦暗、精神萎靡,多为肝肾阴虚。
2、望局部:观察外阴部的病变情况,包括红肿、溃疡、糜烂、渗出等。若红肿明显、灼热疼痛,多为湿热下注或热毒蕴结;若结节或肿块色红或紫,疼痛不甚,多为阴虚痰火。
(二)闻诊
闻气味:闻患者的带下气味,若臭秽难闻,多为湿热下注或热毒蕴结;若气味较轻,多为肝肾阴虚。
(三)问诊
1、问症状:询问患者的主要症状,包括外阴部的疼痛、瘙痒、红肿、溃疡等情况,以及带下的量、色、质、气味等。同时,了解患者的饮食、睡眠、二便等情况,以及既往病史、月经史、性生活史等。
2、问病因:询问患者的发病原因,如是否有不洁性生活史、是否长期使用不洁卫生用品、是否穿着紧身衣物等。
(四)切诊
切脉:通过切脉,了解患者的脉象。若脉滑数,多为湿热下注或热毒蕴结;若脉细数,多为肝肾阴虚。
八、中医治疗
(一)中药内服
1、湿热型
(1)方剂:龙胆泻肝汤;
(2)药物组成: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黄、柴胡、甘草;
(3)方解:方中龙胆草大苦大寒,既能清利肝胆实火,又能清利肝经湿热,为君药。黄芩、栀子苦寒泻火,燥湿清热,共为臣药。泽泻、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使湿热从水道而去;当归、生地黄养血滋阴,使邪去而不伤正;柴胡舒畅肝经之气,引诸药归肝经,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清利肝胆湿热之功;
(4)疗程:一般 7-10 天为一个疗程,根据病情可适当调整疗程。
2、热毒型
(1)方剂:五味消毒饮加味;
(2)药物组成: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黄连、黄柏、苦参;
(3)方解:方中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清热解毒,消散痈肿,为君药。黄连、黄柏、苦参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为臣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燥湿泻火之功;
(4)疗程:一般 10-14 天为一个疗程,根据病情可适当调整疗程。
3、阴虚痰火型
(1)方剂:知柏地黄汤加味;
(2)药物组成:知母、黄柏、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牡丹皮、茯苓、泽泻、浙贝母、夏枯草;
(3)方解:方中知母、黄柏清热泻火,滋阴降火,为君药。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滋补肝肾,为臣药。牡丹皮、茯苓、泽泻清热利湿,泻相火,为佐药。浙贝母、夏枯草清热化痰,散结消肿,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滋阴降火、清热化痰之功;
(4)疗程:一般 14-21 天为一个疗程,根据病情可适当调整疗程。
(二)针灸治疗
1、选穴:关元、气海、中极、三阴交、阴陵泉、血海等。
2、针法:毫针刺法,平补平泻或泻法。
3、疗程:一般 10-15 次为一个疗程,每周 2-3 次。
(三)中药外敷
1、湿热型:可用黄柏、苦参、蒲公英、紫花地丁等药物煎水坐浴或湿敷,每日 1-2 次。
2、热毒型:可用金黄散、玉露散等药物调敷患处,每日 1-2 次。
3、阴虚痰火型:可用生肌散、白玉膏等药物外敷患处,每日 1-2 次。
4、疗程:一般 7-10 天为一个疗程,根据病情可适当调整疗程。
(四)推拿治疗
1、手法:揉法、摩法、按法等。
2、部位:下腹部、腰骶部、会阴部等。
3、疗程:一般 10-15 次为一个疗程,每周 2-3 次。
九、常用中成药
1、龙胆泻肝丸
(1)组成: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黄、柴胡、甘草;
(2)功效:清肝胆,利湿热;
(3)用法用量:口服,一次 3-6 克,一日 2 次。
2、五味消毒饮口服液
(1)组成: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
(2)功效:清热解毒,消散痈肿;
(3)用法用量:口服,一次 10-20 毫升,一日 3 次。
3、知柏地黄丸
(1)组成:知母、黄柏、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牡丹皮、茯苓、泽泻;
(2)功效:滋阴降火;
(3)用法用量:口服,一次 8 丸,一日 3 次。
4、妇科千金片
(1)组成:千斤拔、金樱根、穿心莲、功劳木、单面针、当归、鸡血藤、党参;
(2)功效:清热除湿,益气化瘀;
(3)用法用量:口服,一次 6 片,一日 3 次。
十、食疗方法
1、马齿苋粥
(1)材料:马齿苋 30 克,粳米 60 克;
(2)做法:将马齿苋洗净,切碎,与粳米一起煮粥;
(3)功效:清热解毒,利湿止带;
(4)适应症:适用于湿热下注型妇人阴疮。
2、绿豆薏仁粥
(1)材料:绿豆 30 克,薏苡仁 30 克,粳米 60 克;
(2)做法:将绿豆、薏苡仁、粳米洗净,一起煮粥;
(3)功效:清热利湿,健脾和胃;
(4)适应症:适用于湿热下注型妇人阴疮。
3、枸杞银耳羹
(1)材料:枸杞子 15 克,银耳 10 克,冰糖适量;
(2)做法:将银耳泡发,洗净,与枸杞子一起加水煮至银耳熟烂,加入冰糖调味;
(3)功效:滋阴补肾,润肺生津;
(4)适应症:适用于肝肾阴虚型妇人阴疮。
4、苦瓜瘦肉汤
(1)材料:苦瓜 200 克,瘦肉 100 克,生姜适量;
(2)做法:将苦瓜洗净,去瓤,切块;瘦肉洗净,切块;生姜洗净,切片。将瘦肉、生姜放入锅中,加水煮沸,撇去浮沫,加入苦瓜,煮至瘦肉熟烂,调味即可;
(3)功效:清热解毒,滋阴润燥;
(4)适应症:适用于热毒蕴结型妇人阴疮。
十一、预后及并发症
(一)预后
1、妇人阴疮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一般预后良好。但如果病情严重,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导致病情迁延不愈,反复发作,甚至引起其他并发症。
2、对于由恶性病变引起的阴疮,预后取决于病变的性质、分期、治疗方法等因素。
(二)并发症
1、感染扩散:如果阴疮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感染可能会扩散至周围组织,引起盆腔炎、附件炎等疾病。
2、瘢痕形成:阴疮愈合后,可能会形成瘢痕,影响外阴部的美观和功能。
3、恶变:长期不愈的阴疮,有恶变的可能。
十二、预防方法
1、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部清洁干燥。
2、避免使用不洁卫生用品,如卫生纸、卫生巾等。
3、穿着宽松、透气的衣物,避免穿着紧身衣物。
4、避免过度清洗外阴部,以免破坏阴道的自净作用。
5、饮食宜清淡,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6、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
7、积极治疗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8、避免不洁性生活,性生活前后要注意清洗外阴部。
十三、中医古籍中部分相关论述
1、《傅青主女科》:“妇人有阴中腐烂,成块如猪肝者,乃肝经湿热下注也。”
解析:这句话指出了妇人阴疮的一种表现形式,即阴中腐烂,成块如猪肝。其病因是肝经湿热下注,与现代中医对妇人阴疮湿热下注型的认识基本一致。
2、《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妇人阴疮,乃七情郁火,伤损肝脾,湿热下注为患。”
解析:这句话强调了妇人阴疮的病因与七情郁火、肝脾损伤、湿热下注有关。七情郁火可导致肝郁气滞,郁久化热;肝脾损伤则可影响气血运行和水液代谢,从而产生湿热之邪,下注阴部,发为阴疮。
3、《女科经纶》:“妇人阴疮,由郁怒伤肝,思虑伤脾,积想在心,所愿不得,致经络痞涩,气血凝滞而发。”
解析:这句话从情志方面阐述了妇人阴疮的病因。郁怒伤肝,思虑伤脾,积想在心,所愿不得,均可导致情志失调,进而影响经络气血的运行,使气血凝滞,发为阴疮。
4、《济阴纲目》:“妇人阴疮,多因房室不节,或产后去血过多,或经行之时,邪乘虚而入,致令阴中肿痛,或生疮疡。”
解析:这句话指出了妇人阴疮的几种发病原因,包括房室不节、产后去血过多、经行之时邪乘虚而入等。房室不节可损伤肾气,导致肾虚火旺;产后去血过多可使气血虚弱,易感外邪;经行之时血室正开,邪易乘虚而入,这些因素都可能引起阴疮的发生。
妇人阴疮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妇科病症,其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通过对妇人阴疮的中医诊疗方法进行介绍,希望能帮助广大女性更好地了解这一病症,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和预防措施,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