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ogo.png
简介

“不要介入他人的因果。”
这句话是我在一个微信群里,看一位大牛说的。看到以后就觉得,这句话太漂亮了,好像有魔法,可以清除许许多多的杂念和烦恼。
每个人都自有因果,你介入进去,去扰乱别人的因果,既无必要,也不正当,更没有结果。
比如说,我们看到社会上的不平事,当然可以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但是表达完了就好了,不必再周旋在这个地方,不要等到当事人改变了或者受到惩罚才罢休。那就没有必要。因为你等不到。
很多人以为谩骂是一种很厉害的武器,在网上常常口出恶语,其实骂人的背后也藏着一种要别人改变的冀望,都是不切实际的。谩骂只是对对谩骂敏感的人有效,对谩骂不敏感的人无效。
甚至对于家人,对于亲密的人也不用太多地介入。人很容易对伴侣有这样那样的要求,希望ta朝着自己希望的方向去改变;家长则总是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发展。但是这些,总是不遂人意。期望总是会落空。落空就会带来怨恨,甚至愤怒。
这时不妨再念一下这句咒语:不要介入他人的因果。
一个人的人生自有其因果。他选择他相信的,去践行他的信念,每个人都是如此,概莫能外。区别只是,各人有各人的信念,信念之间往往并不通融。你想用你的信念去纠正他人的信念,而对方呢,不仅不会同意,而且还要想方设法用他的信念去纠正你的信念呢!这种信念的冲突,无解。
人总是以为自己才是对的。其实,人只能管好自己的因果。而不是去介入他人的因果。
比如,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如何看待生存和死亡,如何去追求自己生命的意义,都是他自己的思考和选择。你当然也可以去评价,去支持或者反对,但是归根结底,你改变不了他,影响不了他。你的愤怒,其实也根本没有用武之地。
我认可任何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评论,不论是对网上不认识的人,或者对自己身边的人。但是也没有必要把自己的观点看得那么重要。
比如,作为一个家长,当我对孩子提出一个建议的时候,如果我只说了一遍,这叫信息传达,如果说了两遍,就成了唠叨,如果说了三遍,这就有“控制”的意图在里面了。我一遍一遍地重申我的观点,试图让孩子必须接受我的想法,不然的话,我就会一遍一遍地再次重申我的观点。这不是控制是什么呢?
但是我说得越多,他内心的抗拒也会增长。因为控制必然会带来挣脱控制的冲动。作用力必然伴随着反作用力。
有时候,善意也是一种“控制”。有时候我们燃起想拯救一个人的冲动,我们看到他走错了路,想把他拉回来;或者看到他陷入困境,想要拉他一把。这种善意当然是好的,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思考三个问题:
1)他有没有希望你来救他?

2)你自身的能力是否可以把施救的过程完成?

3)这种帮助会不会把你也拉入困境?


如果一个受困的人,并不希望你来帮助他,或者并不希望以你的那种方式来帮助他,那么当你伸出手以后,会不会把他带入更大的困境、推入更大的痛苦中呢?
另外,善良的人往往生活得不如意,因为善良的人会在自己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还要去帮助别人,他以为他救得了那个可怜的人,却没想到自己也陷了进去,由于施救并没有完成,导致对方也并没有真的好起来。
“不要介入他人的因果。”因为——
1)你没有介入的权利;
2)你可能没有介入的能力;
3)你不知道好的介入方式;
4)你的因果更需要你来拯救。

再说得直白点,你就做自己,做好自己的事就可以了。
这既是一种自私,也是一种谦卑。
把你关心别人的热情用在自己身上,把你的注意力聚焦在打磨自己。
日日夜夜想你的梦想,想你想征服的峰顶或者海域。
想你如何改变自己、重塑自己。
想你可能犯下的错误,想你曾经浪费的时光。
想你一直没有想通的难题,想你放在书架上还没拆封的书。
想你还没有洗的袜子,想你一直想种的花。
想你如何在明天早晨愉快地起床,想你怎样有好的睡眠好的胃口。
想你喜欢的人,想你未来奢侈生活着的一天。

 

二维码

介绍一个万能的咒语:“不要介入他人的因果”

保存图片,微信扫一扫

公众号:

上一页 下一页
其他信息
行业: 招代理商
地区:
时间:2024-10-27
标签:

上一篇:双品“如意”齐发,解构“吉庆”文化,泸州老窖定制酒释放前行潜力

下一篇:哪些“酒鬼酒”最值得买?认准这6款就对了

赞 0
分享
猜你喜欢

账号登录,或者注册个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