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ogo.png
简介

当你收到一条银行短信通知,告诉你刚刚消费了多少,账户余额还有多少时,你有没有想过,这条看似不起眼的短信,其实是需要收费的?

它可能每月悄无声息地从你的账户中扣走几元到十几元不等,如果你有多张银行卡,这笔费用甚至会成倍增长,成为一笔不小的开销。

 

1990年代后期,国内的银行服务还处于相对传统的阶段,那时大多数人需要去银行柜台或ATM机查询账户余额,转账、存款等业务也需要排长队办理。

随着手机的普及,银行开始尝试通过短信为客户提供账户资金变动提醒。这种服务一开始是不收费的,目的在于提高用户体验,同时也减少银行柜台的压力。

“那时候收到短信通知真的很方便,”一位老用户回忆道,“不管是工资到账,还是信用卡消费,都能第一时间收到提醒,特别踏实。”短信通知的即时性和便利性,迅速让它成为用户管理个人财务的得力助手。

而随着短信通知的普及,银行逐渐发现这项服务不仅存在运营成本,而且是一个潜在的盈利点,从2000年代中期开始,短信通知逐渐从免费转为收费。

 

收费标准各家银行不同,有的按月收取,有的按年收取,价格从几元到十几元不等。对于一些使用多张银行卡的用户来说,这笔费用甚至成为了一笔不小的开销。

短信通知功能的推出,确实满足了很多人的需求,对于职场人士来说,工资到账的第一时间提醒,让他们不用再反复查银行账户;对于学生来说,生活费或奖学金的到账通知,则是他们日常开销的重要凭据。

而对于老年人和农村用户来说,短信通知成为他们管理资金的关键工具,毕竟他们不熟悉智能手机,也没有能力随时登录银行APP查询。

 

但另一方面,这项服务的收费模式也让不少人感到不满。一位用户吐槽道:“我有五张银行卡,每个月光短信通知费就要花20多块,一年下来就是两三百块。这些钱虽然看起来不多,但加在一起也挺让人心疼的。”

更让用户头疼的是,如果银行卡余额不足,短信通知费用会被挂账,等到账户有钱时再扣除。这种“隐形收费”模式让许多人觉得不透明,也引发了不少争议。

方便归方便,但短信通知在安全性上的漏洞,也逐渐暴露了出来。

 

随着技术的发展,短信内容的安全性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技术手段,伪造银行短信,诱骗用户点击假冒的链接,将账户资金转移。很多人因为短信通知中的关键信息泄露,而遭遇了财产损失。

短信诈骗已经成为近年来最常见的电信诈骗手段之一,骗子会伪装成银行,发送“账户异常”“积分兑换”等信息,附带虚假的链接或客服电话。一旦用户点击链接或拨打电话,就会落入圈套。

四川警方曾破获一起短信诈骗案,犯罪团伙通过伪造银行短信,向全国发送了1800万条诈骗短信,骗取了800多万元,类似的案件不胜枚举。据统计,仅2023年一年,国内短信诈骗案件就超过43万起。

 

如果手机丢失,短信通知中的信息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例如通过短信获取账户余额、交易记录等敏感信息,甚至直接盗刷银行卡。

这些安全隐患,让短信通知的便利性大打折扣,甚至成为部分用户选择放弃这项服务的主要原因。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短信通知不再是唯一的选择。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转向更安全、更便捷的替代方案。

 

目前,几乎所有银行都推出了自己的官方APP,用户可以通过APP实时查询账户余额、交易明细等信息。不仅如此,APP还提供了更多功能,如转账、理财、信用卡还款等,大大提升了用户体验。

相比短信通知,银行APP不仅免费,而且信息安全性更高。用户可以设置登录密码或指纹解锁,避免信息被盗用。

除了银行APP,微信和支付宝等支付平台也提供了实时交易提醒服务。而且,这些服务完全免费,记录的信息也更为全面。很多人为了方便,甚至将大部分资金存入微信或支付宝,这样不仅可以随时掌握资金动向,还能减少银行卡的使用频率。

 

对于不习惯使用智能手机的用户来说,ATM机和银行柜台依然是一个可靠的选择。虽然这种方式稍显麻烦,但安全性相对较高。

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短信通知的功能完全可以被APP、第三方支付平台等替代。未来,银行或许可以将短信通知作为一项增值服务,针对特定人群推出免费或优惠的套餐,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一刀切”地收费。


 

二维码

银行卡别再开通短信通知了,不少人没当回事,多亏有银行员工提醒

保存图片,微信扫一扫

公众号:

上一页 下一页
其他信息
行业: 微信创业
地区:
时间:2024-11-24
标签:

上一篇:2025年养老金能否“21连涨”?三大因素揭晓答案,退休人员必看

下一篇:我乐家居于广州投资成立新公司;金牌家居于宿迁投资成立家居公司

赞 0
分享
猜你喜欢

账号登录,或者注册个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