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指挥各个器官的魔法师
很多朋友对于“胰岛素”的概念,大概都是“这是治疗糖尿病的一种药”。其实胰岛素是我们身体分泌的一种激素,而糖尿病人(1型糖尿病)的“胰脏”不能制造这种激素。
胰岛素非常强大,它被胰脏分泌到血液中,随着血管到达身体各处,像魔法师一样挥动魔法棒:
肝脏:合成脂肪,存储能量;
肌肉:合成肌肉蛋白质;
大脑:神经细胞生长;
耳朵:维持听觉;
心脏:利用葡萄糖产生能量,维持心脏大小,降血压;
卵巢/睾丸:产生生殖相关激素;
骨骼:利用能量,促进生长;
……
街坊们看到肌肉、大脑、耳朵、心脏、卵巢、骨骼,都觉得挺好的对吧?
只有第一条会让人皱眉头,肝脏看到胰岛素就会合成脂肪?是的,胰岛素有很多好处,但(对现代人来说)也有一个“副作用”,它能迅速提升“内脏脂肪”的含量。
所以,“胰岛素抵抗”是个“催肥”的毛病,催的还是最麻烦的“内脏脂肪”——这家伙增加了,会让身体的“低烈度炎症”上升,皮肤不好,脑子发懵,各种问题都接踵而至。
但这个问题只针对现代人,咱们这群“办公室人口”呀——吃得太精细太多了,动得又太少了。
奶茶和可乐之中含有大量果糖,超加工食物(零食)中含纤维素太少,餐厅的外卖做得太可口,我们吃东西时老是分心(看视频)……
这些都能让我们“吃多吃撑”,身体得到了太多能量,血糖升得太快,胰脏就不停地分泌“胰岛素”。
血糖是管控住了,但是血液中原本不常见的胰岛素泛滥,导致肌肉、心脏、大脑对于“胰岛素”开始不敏感了。
身体细胞(比如肌肉细胞)对于“胰岛素”不敏感了,这就是“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发生的机理
要说清楚“胰岛素抵抗”的详细机理,估计需要一两本书,我自己也是个半吊子,这一小节算是个读书读文献的笔记,有懂行的街坊发现错误就在留言区纠正哈。
下面这张图来自于一家医疗结构的页面(PACE Hospitals),我觉得画得挺清晰的。
第一步是咱们吃得太多太精细(超加工食品,可乐、薯条、汉堡包),导致Constant High Glucose in Blood(持续性地血糖偏高),于是胰脏(Pancreas)就持续分泌大量的胰岛素(Insulin),身体细胞反复地被高含量的胰岛素刺激,慢慢就疲倦了,麻了,“胰岛素抵抗”了。
这么描述“胰岛素抵抗”没毛病,但是太粗略了,这又跟食物中的“绿原酸”有啥关系?那咱们就进一步看细节,身体细胞正常时会怎么反应,“胰岛素抵抗”之后又是怎么个情况(下图来自于另一家医疗机构,Jase medical)。
左侧是正在释放胰岛素的胰脏,右侧是一个放大的细胞。细胞壁上有两个放大的蛋白,一个是“胰岛素受体”,一旦它接受到胰岛素的“信号”,就启动另外一个蛋白(GLUT4),把“血糖”(血液中的Glucose,葡萄糖)给搬运到细胞内部来。
如果“胰岛素受体”麻了,或是“血糖搬运工”(GLUT4)人不够,血糖就降不下来,就“胰岛素抵抗”了,就催生“腹部脂肪”、“炎症”,并且“催化”其他各种乱七八糟的现代病了。
好了,咱们要来看一看,绿原酸能干啥了。
绿原酸的作用:让“血糖搬运工”动起来
绿原酸可以让上面说的“血糖搬运工”(GLUT4)人数多起来,于是平摊到每个人的活就少了,就不“躺平”了——胰岛素抵抗就减轻了。
基础颜究的老街坊们都知道,绿原酸是个多面手,能增加“棕色脂肪”(燃烧脂肪的脂肪组织)的数量和活性,能控制血糖,能降低“胰脂肪酶”活性(“刮肠油”)……很少有单独一张图来说明“绿原酸减少胰岛素抵抗”的机理,这里我用了2023年的一篇文献(https://doi.org/10.1016/j.sajb.2023.06.038)中的图:
咱们不看左边哈,那是绿原酸压制脂肪细胞生长的机理,先看右边这一半。哎……绿原酸实在是能力太强了,咱们右边这一半的图,也只需要关注右侧靠中间的这条线路。
CGA(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进入身体以后,会先跟脂肪细胞互动一下,产生“脂联素”(Adiponectin,一种脂肪细胞产生的“变瘦”和“抗炎”信号);
“脂联素”在全身血管中流动,会激活身体细胞的“AMPK”(AMPK是一种“运动和轻断食激活开关”),模拟出运动效果;
AMPK被激活,让肌肉细胞觉得“身体在运动”,必须在细胞内储备一点能量(“糖”),于是生产出更多的“血糖搬运工”,把血液里的糖搬到细胞内来。
简单粗暴地总结一下:
绿原酸的一部分功能是在身体中“模拟运动效果”,让身体细胞产生更多的“血糖搬运工”(GLUT4)。
GLUT4多了,搬运血糖的搬运工人均工作量就下降了——工资照发,活儿减半,再“胰岛素抵抗”就有点不像话了,对吧?
也就是说,绿原酸功能强大,缓解“胰岛素抵抗”是它一小部分的能力。
哪怕这只是一小部分能力,也已经足够强大了。
生活提案
从我读到的文献来看,最好的绿原酸摄入方式还是“绿咖啡”,因为咖啡因和绿原酸之间是有“协同作用”的。浅烘和超浅烘的咖啡,是最好的绿原酸来源。
但是咖啡因毕竟是有上限的(我的看法是一天不要超过400毫克),所以虽然有绿咖啡,最好还有点其他的绿原酸来源。从文献上看,苹果、梨、蓝莓这些当然也有,但是100克水果往往只有十几毫克甚至更低,效率太差了,所以最好还是买一点金银花或杜仲叶。
金银花在传统上认为性寒,所以@小圃和@Jason选了杜仲叶——他们琢磨了一个比较好的工艺,改了设备,和“小圃绿咖啡”一样,尽可能保存更多的“绿原酸”。
为了让绿原酸的量“够”,可以考虑这个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