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谈电子签变高利贷温床:监管漏洞下的金融乱象
在金融创新的浪潮中,电子签本应是便捷与安全的象征,然而,当它与高利贷挂钩,一场监管漏洞下的金融乱象正悄然上演。央视“3·15”晚会曝光,借贷宝、人人信等电子签平台,竟沦为高利贷的温床,引发业内广泛关注与深刻反思。
电子签高利贷的运作模式令人咋舌。借款人洪先生在借贷宝平台借款5000元,到手仅3500元,7天内还款,实际年化利率高达5959.18%。王女士在人人信平台借30000元,到账仅14000元,扣除的16000元被放款人称为利息。这种“砍头息”的操作,使得借款人实际收到的金额远低于合同约定,而平台对此监管缺失,甚至纵容放款人违规操作。
平台的监管形同虚设,线上线下“两张皮”。借贷宝和人人信等平台,虽提供“法院认可”“律师函服务”等看似正规的服务,但实际交易却不在平台进行,资金流向也不受监管。平台仅向借款人收取“出证费”,对放款人使用平台打欠条,用砍头息、展期利息等手段侵害借款人权益的情况,未正面回应,反而暗示使用打欠条功能可私下赚取不受监管的利息。
业内专家指出,电子签高利贷乱象根源在于利益驱使与监管漏洞。平台为追求经济利益,忽视对借款人权益的保护,对违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同时,电子签借贷行业的监管细则可能存在漏洞或执行不到位,使得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将原本为便捷借贷服务的电子签变成了剥削借款人的工具。
此次央视3·15晚会的曝光,为整个电子签借贷行业敲响了警钟。相关部门需加强监管力度,完善法律法规,规范平台运营,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避免更多人陷入变相高利贷的泥沼,让金融服务回归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