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一河流断面监测出铊浓度异常:水质安全的警钟长鸣
2025年3月16日20时,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的耒水郴州-衡阳跨市断面大河滩地表水自动监控站监测数据显示,铊浓度出现异常,超出正常范围。这一突发环境事件,如同一声警钟,震动了当地乃至周边地区的居民,也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接到监测数据异常的报告后,永兴县政府迅速行动,于3月17日0时启动了耒水流域(永兴段)突发环境事件Ⅳ级应急响应。相关部门立即组织专业人员对被污染的水域进行投药处理,以降低水中的铊浓度,防止污染进一步扩散。同时,联合周边县(市、区)的职能部门,全力展开污染源的排查工作,力求尽快找到导致铊浓度异常的原因。
然而,此次事件并非孤例。历史上,铊污染事件屡见不鲜,其危害性不容小觑。铊是一种剧毒重金属,其化合物无色无味、易溶于水,一旦进入水体,便难以被察觉,却能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如圭亚那糖业公司曾因使用硫酸铊灭鼠,导致近百人中毒;我国北江也曾因冶炼厂排污引发铊污染事件,给当地居民的饮水安全带来极大风险。
此次耒水流域的铊浓度异常,直接威胁到下游的饮用水安全。虽然目前永兴县的饮用水供应正常,但周边一些依赖耒水取水的村民,其生活用水可能受到影响。有村民反映,相关部门已严查在耒水水域偷偷捕鱼的行为,可能是担心受污染的鱼被食用后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在应急处置的同时,查清污染源的紧迫性同样不容忽视。根据《涉铊污染源污染隐患排查治理技术指南》,硫铁矿制酸、铅锌冶炼、钢铁烧结等行业是铊污染的重点领域。此次事件有迹象表明可能与周边工矿企业的废水排放有关。然而,铊污染的隐蔽性在于其来源复杂,既可能是工业排放的直接污染,也可能是长期积累的“化学定时炸弹”。值得警惕的是,铊污染往往伴随企业违规操作与监管漏洞。
从宏观角度来看,我国工业污染防治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部分企业随意堆放含铊废渣,就像埋下一颗颗“化学定时炸弹”,一旦雨水淋滤,地下水就会被污染,进而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此次事件再次暴露了工业污染防控的深层短板,倒逼社会反思如何构建污染防治的长效机制。
环境应急管理的科学性与时效性在此次事件中得到了体现。永兴县政府在监测数据异常后4小时内启动应急响应,通过拦水坝投药、加密水质监测等措施,有效降低了铊浓度,避免了更大规模的公共卫生事件。正如多地修订的应急预案所强调的,应急响应需建立分级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确保在污染扩散前迅速切断风险链。
然而,应急处置只是治标之策,查清污染源才是治本之道。只有彻底追查污染源头,严惩违规企业,加强环境监管,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同时,也应以此为契机,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共同守护我们的水环境,让水质安全的警钟长鸣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