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老张的第13个闹钟又在车里响起。他揉了揉发红的眼睛,手机屏幕上跳动着"等待派单"的绿光,计价器数字却像焊死了似的纹丝不动。这样的场景正在全国网约车司机中轮番上演——曾经月入过万的"方向盘自由",如今正变成困在车厢里的"电子牢笼"。
最近郑州、深圳、海口接连拉响警报,揭开网约车行业的残酷真相:在郑州跑满15小时才能勉强挣到200块,深圳司机平均每天接不到13单,海口超三成司机每天拉不到5趟活。最扎心的是扣除油费、保养、平台抽成后,不少人每月到手还凑不满4000块,这收入连外卖小哥的电动车都追不上。有司机自嘲:"现在不是在跑网约车,是在给汽车厂和充电站打工。"
这场行业寒冬来得猝不及防。三年前疫情催生的"灵活就业潮",让网约车成了失业人员的避风港。当时平台撒钱抢人,租车公司打包票"月供轻松赚",大批"小白"揣着贷款买的新能源车扎进赛道。谁曾想转眼间满大街都是顶着绿牌的网约车,单量却被稀释得像撒进大海的盐。在深圳龙华,早晚高峰的充电站排队长龙里,司机们算着时间账:"充电1小时能接2单,排队2小时只能干瞪眼。"
更让人揪心的是行业"内卷"新套路。某平台最近推出的"特惠快车",直接把车费砍到出租车价的六折。司机老李给我们算了笔账:20公里路程乘客付38块,平台抽走12块,再扣掉10块电费,攥在手心的只剩16块。就这还得和方圆三公里的50辆车抢单,抢不到就得空车烧电耗着。有司机苦笑:"现在不是在开车,是在参加真人版《饥饿游戏》。"
这场困局背后,藏着整个行业的"定时炸弹"。当初被新能源车补贴和低门槛吸引入行的司机们,现在既要扛着每月三四千的车贷,又要应付越来越严的合规审查。在杭州,刚花15万买车的王师傅发现,想办齐"双证"还得再交2万押金。更魔幻的是,某些租赁公司还在忽悠新人:"现在入场正是抄底好时机",全然不顾停车场里堆积如山的退租车辆。
面对这场行业地震,真正的出路或许不在方向盘上。广州已有司机组团转行做代驾,武汉出现"网约车+货拉拉"的双栖司机,更有精明人把充电时段变成"移动便利店"。但转型谈何容易?就像开了五年网约车的陈姐说的:"除了认路和陪聊,我还能卖给市场什么?"这声叹息,道出了整个共享经济转型期的集体迷茫。当"灵活就业"的光环褪去,或许该有人提醒后来者:踩油门之前,先看清油箱里还剩多少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