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器官对我们最重要呢?
我们无法忍受它受到一分一毫的伤害。
大脑:真正“牵一发动全身”的器官
1940年代,John Brobeck教授还是耶鲁大学的医学院学生,他用手术破坏了大鼠脑中一个极小的部分 (下丘脑腹内侧核,VMN) ,这造成了大鼠行为的极大改变。
“手术还没有结束,麻醉还没有退,这些大鼠就开始狼吞虎咽。”
这些大鼠被破坏了VMN之后吃个不停,把自己撑到了两磅重,大概相当于200多斤的成年人。而VMN有多大呢?人类的“下丘脑”大概只有4克,而VMN只有毫米大小。
想想也是离奇,破坏毫米见方的皮肤我们会龇牙咧嘴,然后唏嘘不已,担心留下疤痕——而我们每天其实做着各种各样伤害大脑的行为,造成的后果更是严重得多,而99%的人却毫不在意。
香烟烟雾、环境污染、 熬夜压力、垃圾食品、零食造成的“血糖过山车”……都很伤大脑。
这两天我在读《大脑逆龄指南》,作者在波士顿大学学习心理学,又拿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生理学硕士和神经生物学博士,之后在阿门诊所从事大脑成像工作——可以说是全世界读过最多“大脑照片”的人。是的,我又挖新坑了,“大脑抗衰”也是“抗衰老”的组成部分,甚至比皮肤抗衰更重要 (毕竟美国高龄女性阿尔兹海默病发病率超过40%) 。
可能街坊们会说,那我到了60岁以后再读好了,现在为什么要关心呢?
大脑抗衰:一生的事业
很多街坊都知道“护肤 (减肥) 是一生的事业”,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也想起了这句话:
维护大脑健康,预防老年痴呆是一生的事业。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大脑要么在持续发育,要么在努力维护自己避免老化...了解大脑的不同阶段,就能有针对性地维护大脑活跃。
人的大脑要到25岁才完全成熟,所以年轻人要注意自己的饮酒、熬夜和剧烈运动,避免影响大脑的发育。
三十岁开始,大脑每天丢失 (最多) 8.5万神经元,这个阶段要好好照顾大脑,延缓和阻滞这种丢失。
到了40岁,人类大脑的体积开始缩小,平均每10年缩小5% (平均值) ,这个阶段需要培养一些新的习惯,来遏制这种趋势。40岁时,开始出现短期记忆、推理能力和语言流利程度的衰退,可同时“共情力”和“自我调节力”、“注意力”和“持续关注力”则保持在最好的水平。
五十多了,咱们整体的知识基础达到人生巅峰,理解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高于此前任何时候,这也是人一辈子最聪明的阶段。
词汇技能到六十岁登顶,六十多岁的飞行员可能花更多时间看仪表,但他们的驾驶能力高于年轻同行。
七十多岁,大脑真正地开始萎缩 (不是体积缩小) ,但哪怕在这个阶段,有良好习惯的人们仍然可以心情愉快、精力充沛、头脑健康。
八十多岁之后,人们仍然能够产生新的脑细胞,提高大脑功能——大脑是非常有灵活性的器官,随时随地都可以得到改善,不管你几岁。
大脑健康的关键,在于持续为大脑提供能量——脑细胞不像肌肉细胞,它们不能在自己内部存储“糖元”这样的“能量块”,只能靠血液来持续不停地“提供燃料”。同时,大脑是个“油老虎”,只占人体总重的2%,但需要15~20%的能量——这些都来自于血液。
所以,想要让大脑抗衰,就必须维持供血系统的健康,而这又回到了咱们的老建议:
运动;
睡眠;
饮食。
我又要老生常谈了吗? 放心,我会一直捏咕的,不过我今天要给的是《大脑逆龄指南》中更短平快的十项建议,马上就可以做起来的建议。
大脑健康的短平快建议
咱们不说每天快走30分钟,喝1500mL水,睡足6小时,每周吃30种植物了,直接进现在就可以做到的:
快步走:会议前如果觉得脑子比较空,快步走几分钟;
吃一块黑巧克力 (无糖无牛奶) :黑巧克力有丰富的植物类黄酮,会议前两小时吃,效果最好;
坐直:立刻增加脑补供血;
写字:不要太依赖键盘,试着写几个字;
蓝莓:吃一大碗蓝莓,植物类黄酮的提供者;
学习新词:关注一些新的词汇,或者其他语言的词汇;
睡前想一想今天值得感恩的事情。
“大脑健康”这个领域,我们之前只写了跟减重、护肤相关的内容 (《饥饿的大脑》) ,之后我们也会引入更多“脑健康”本身的东西。
昨天挖了个坑,今天又挖了一个坑。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随着对“大健康”的关注,阅读量增大,阅读深度增加,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兴趣点,也希望给街坊们推开一扇扇新的窗,看看科学家们最近又开拓了哪些知识的新边疆——跟我们生活相关的新边疆。
祝大家假期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