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不见得是坏事,但慢性压力一定对身体不好。
长期工作压力让“代谢综合征”(带来超重和小肚腩,甚至“多囊”)增加100%。
不但如此,慢性压力会让冠心病风险最多增加40%,5年内让自体免疫性疾病(比如“桥本甲状腺炎”)风险增加52%。
压力糟心但生活仍要继续...怎么样才能实现边工作边减压呢?性子急的朋友可以直接拉到文末看“基础颜究生活提案”,愿意听我聊聊的街坊,咱们喝口杜仲茶,让我从“身体免疫系统”的故事说起。
免疫系统:巡逻队和特种兵
为什么“慢性压力”会让我们发胖、损害心脏,甚至搞出“多囊”和“桥本”来呢?因为“慢性压力”会长期“挤压”身体的“安保力量”(免疫系统),这就会让身体中很多“捣乱分子”成为“漏网之鱼”,持续向血液中发送“促炎因子”。
又回到之前聊的问题:“低烈度炎症”影响大脑对于“该吃多少”和“该存多少”的判断:
身体会多吃多存,体重增加,尤其是小肚腩膨胀。
当然我说了不算,我这么讲是根据《终身免疫力》。这本书的作者海瑟•莫蒂博士的说:“慢性压力”让身体出现了“非生产性炎症”,这些“不必要的炎症”会长期影响免疫系统,搞得这支“安保力量”神经错乱——有时候是力量不够,有时候又胡乱开枪,让“破坏分子”不但潜伏下来,还长期制造“低烈度炎症”。
可是“安保部队”为什么会被“慢性压力”搞得晕头转向呢?这要从“免疫系统”的分工开始说起。
免疫系统有两支“安保力量”,一支是日常的“巡逻队”(先天免疫细胞),另一支是问题相当严重时才会派出的“特种兵”(适应性免疫细胞)。
免疫学博大精深,“巡逻队”又分成“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等,而”特种兵“又分成不同的T细胞和B细胞,还有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以后有机会再展开,现在只需要记得,平常都是“巡逻队”值班,只有严重受伤或者感染,持续几天以上,“特种兵”才会被派出。
为什么身体要做这样的分工呢?
因为“特种兵”实在太厉害了,大量消耗能量不说,一旦失手搞错了对象甚至可能会杀死身体,或者留下严重的后遗症。所以“特种兵”轻易不能出动,日常保证身体“安全”的任务,几乎全部是由“巡逻队”承担的。
“巡逻队”既然负责的是“日常巡逻”,执行任务时就不像“特种兵”那样灵活而强悍,它们比较刻板——相对更容易被干扰。
巡逻队:被“慢性压力”搞得疲惫不堪
“巡逻队”虽然刻板,但它工作能力是不错的:
1. 典型的细菌,只要入侵了它就能迅速识别;
2. 普通细胞细胞凋亡了,它能快速地处理现场;
3. 发现有“癌变”,“巡逻队”会快速让它“自挂东南枝”。
但是,“压力”一来,事情起了变化。
比如说我正走在路上,差点被一辆飞驰的公交车撞到。
几毫秒,大脑的理性部分还没反应过来,“杏仁核”就被激活了,“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被快速泵入血液中,心率提高,瞳孔扩大,血液分流道大肌肉,血糖浓度快速升高——要么战斗,要么逃跑。
同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顺次被激活,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会从下丘脑传到大脑底部的垂体,垂体接收CRH之后会发送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给肾上腺,肾上腺会因此分泌皮质醇——这一切都是几分钟之内发生的。
在这个阶段,免疫系统是被抑制的——此时只有“战斗”或“逃跑”选项,伤痛都会被忽略,免疫系统这时候就别跟肌肉和大脑抢能量和资源了。
好在这种“抑制”的时间不长。站在路边喘了几口气,我知道我安全了。这时候我的“副交感神经系统”被激活,身体进入“休息和消化”的放松状态——免疫系统又开始重新启动。
“急性压力”是“好压力”,它会保护我们,快速“战斗”或“逃跑”,保住性命之后又很快“恢复常态”。
但是,如果这种“压力”变成了“慢性”,比如说来自上级的业绩施压、同事间的龃龉、交通堵塞和财务问题,它们并非迫在眉睫的危险,但身体一样会启动“皮质醇”。
慢性压力下,免疫系统(“巡逻队”)的工作就长期被压制。
小结一下:
1. 压力会抑制免疫系统,尤其是“巡逻队”;
2. 慢性压力会长期压制免疫能力,让“破坏分子”在身体中“潜伏”下来;
3. 这些暗处的“破坏分子”会持续制造“促炎因子”,影响大脑;
4. 大脑指挥身体多吃多存,少消耗,慢慢累积成“代谢综合征”(超重、胰岛素抵抗、肥胖、高甘油三脂、高血压和小肚腩)。
这样看来,所有感觉“压力很大”的现代人,貌似都会遇到”过劳肥"的困扰。咱真得认认真真地处理“压力”了,尤其是那些“慢性压力”了。
否则就是在给自己的脂肪组织(尤其是内脏脂肪)“上强度”,越来越胖。
基础颜究生活提案
那怎么才能减轻身体压力呢?
一方面,饮食中的酸奶、燕麦和绿原酸(杜仲茶和绿咖啡)肯定是有用的,尤其是杜仲茶中的“绿原酸”和有特定菌种(比如之前写过的LGG)的酸奶。
点击即可进入店铺购买
但另一方面,我要说说“不花钱的方法”,被称为“认知行为疗法”的方案。“认知行为疗法”(CBT)并不一定需要咨询师参与,咱们自己也可以进行。
CBT是如何帮助我们的呢?
CBT有一个方法叫“感受-思考-行动”循环,阻止我们“自动化”地进入“压力状态”。
1. 感受到负面情绪(比如恐惧、忧虑、愤怒)时,先“看到”自己的想法;
2. “看到”之后,不急着“行动”(比如“争吵”或者“回避”),而是认真“思考”一下这个想法,这是真的吗?哪些是事实,哪些是我对于事实的判断?我需要立刻反馈吗?
3. 基于“思考”的结果,再选择“行动”。
未经思考的“行动”会造成容易让“坏的预期”成真,导致压力越来越大。
通过在“感受”和“行动”之间加入一个“思考”,很多“压力”就自行消失了。
这么说很抽象,咱们举个具体的例子。
夫妻俩经常拌嘴,找了个CBT的咨询师。咨询师问你们平时为什么争吵呢?他俩的回答是“什么都会吵起来”。于是专家说,你们这么说我也不知道具体情况怎么样,不如这样:
我给你俩一个录音机,只要你们下次想要吵了就暂停一下,记录下来。
下次见面咱们分析下吵架过程。
一个月以后,这夫妻俩再见到咨询师时,居然空手去了。他俩一次都没吵过。
为什么呢?因为每次想要发脾气,另一个人就会说“等一等,我去拿录音机”,然后要么忘记为什么要吵,要么觉得这种吵架非常像表演,要么对方还生气着这边有点想笑……
这就是插入一个“思考”的作用。一旦有了思考,“问题”和“我”之间就被拉开了距离,突然间要“有所行动”的“压力”就减轻了。
虽然每次卸掉的压力并不大,但是长期有这种观察,就会让“慢性压力”减轻很多。
关于认知行为疗法,给大家推荐一本书,郭召良老师的《认知行为疗法入门》,在微信读书的推荐值是88.4%(“好评如潮”)。
最后我提醒一下街坊们,今天“基础颜究的店”是全店大促,公司同事已经给亲朋好友们做了一天”代购“,中午上去吃饭,听见她们兴致勃勃地讨论怎么拼单最划算,很有意思。趁活动还没结束 ,记得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