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ogo.png
2023-12-14 微信搜索 热度:8021

 

1

前段时间,我的一个朋友住院了,我去看望她。

开门进去时,她正吃力地够着桌上的水杯。

我急忙走上前递给她,看她男友不在,我疑惑地问了一句:

“你男朋友给你买饭去了?”

 

“他说有点累了,今天没来,反正也没什么大事。”

听她这么说,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虽然朋友只是做了一个小手术,但不能大动,吃饭下床都得有人顾着。

为了不影响她的心情,我也就不再多问。

 

大概两三天后,我接到了朋友的电话。

她很不好意思地问我,能不能到医院帮她办一下出院手续。

这回,我没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有点生气地问她:

“他累得连办个手续都来不了了?他明知道你在这儿没有亲人...

 

“可能有事吧,电话一直打不通,麻烦你了...

朋友的状态实在不好,我也就没有多说什么。

办完手续后,我送她回了家。

原来,她的男友前一天晚上在通宵看直播,睡死过去了,所以楞是没听到电话铃声。

 

之后的复查、上药,都是我陪着她。

他永远在忙。

我很疑惑,为什么她要跟一个这样的人在一起?

 

其实,朋友不止一次地对我说过,她想分手。

但没过多久,她又发现其实男友也有好的一面,而且说不定以后会越来越好的....

然而过了几天,她会再次萌生分手的想法。

如此反复。

 

这种持续性的自我消耗,让她非常痛苦。

可让人迷惑的是,为什么她已经在感情里受尽伤害,却还是无法下定决心离开呢?

2

其实,我在小某书上也看到过很多类似的“求助”案例。

求助者举出大量事例,从生活小日常到压垮自己的最后一根稻草,表示自己已经对另一半失望透顶。

希望大家给TA勇气,说出分手。

 

但在“大型劝分现场”的评价区内,TA又会开始给另一半找理由....

试图告诉大家,TA的男/女友也没有那么坏。

 

网友们“恨铁不成钢”,最后只能无奈地跟上一句:“既然如此,不如锁死”。

为什么在我们看来实打实的渣男/女,求助者却无法果断分手呢?

 

《社会心理学》里有一句话:

“我们的社会行为并不仅仅取决于客观情境,还取决于我们如何对其进行主观建构。”

 

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世界,是由客观事实和主观思想共同形成的。

在人际交往中,往往是主观感受偏多。

所以对于同一个人,有些人喜欢有些人讨厌有些人无感...

 

心理学里有个概念,叫“认知失调”。

指一个人的行为与自己先前一贯的认知产生分歧,从而产生不舒适、不愉快的情绪。

 

比如,我们一贯的认知是应该找个好男人/女人,但跟某一个人在一起后,却发现TA很渣。

那么我的行为(跟渣男/女交往),与一直以来的认知(要跟好男人/女人相处),就产生了分歧。

这时,便会引发“认知失调”。

 

为了解决“失调”问题,我们会给TA的“坏”上层滤镜。

从而形成“TA也没有那么坏”的主观思想。

 

于是,我们的心里就会产生类似这样的通用公式:“虽然...但是他偶尔...

就像我朋友说的:

“虽然我住院的时候他不常照顾我,但偶尔也会给我做一顿营养餐。”

“虽然他经常忽略我,但偶尔也会准备小惊喜....

 

奇怪的是,发现对方很渣之后,果断分手同样是解决“失调”的方法。

为什么很多人不这么做,而是选择自己骗自己呢?

3

有的人认为,他们无法果断分手,是因为不舍,或是偶尔也有甜蜜的瞬间。

有的人是害怕分开后,就找不到更好的人了....

 

1953年,两名年轻的科学家,发现了另一个被我们忽略的理由。

当时,他们将一个电极植入一只小白鼠的脑袋里,想做些关于“恐惧反应”的研究。

结合其他科学家的经验,他们预测小白鼠会很讨厌这样的电击。

 

可结果,这只“与众不同”的小白鼠不仅不讨厌,反而一再回到曾经受到电击的区域,希望再次被电击。

为什么会这样呢?

难道那只小白鼠刚好是个自虐的家伙?(就像我的朋友一样......

 

事实上,在他们植入电极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小失误。

他们将电极安在了错误的位置上,于是阴差阳错地发现了大脑中的一个新区域。

 

他们猜测刺激这个区域会让小白鼠产生快感,所以它才会渴望再次被电击。

事实并不是如此。

在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后,现代神经科学家们发现:

小白鼠之所以渴望刺激,不是因为获得了快感,而是大脑给予了它“奖励的承诺”。

 

简单讲就是它每被电击一次,大脑就会告诉它:“再来一次,会有好事发生。”

小白鼠渴望电击,并不是这一次电击让它有多舒爽,而是大脑给了它“下一次会更快乐”的承诺。

这个位置被科学家们称为“奖励系统”。

 

不只是小白鼠,这个系统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大脑中。

有时候我们持续做一件事,并不是因为当下的感觉有多好,而是大脑给了我们“快乐的承诺”。

它骗我们说,只要继续下去,就能收获幸福。

 

我们不愿意结束一段“残缺”的关系,最重要的原因不是不舍,更不是能体会到幸福感。

而是我们还没有完全死心,对未来仍抱有希望。

 

这种“明天会更好”的假象,让我们肆无忌惮地欺骗自己,为对方开脱。

但事实上,如果继续下去,明天不过是无数个今天的轮回,也是自我消耗的不断加倍。

4

故事的最后,朋友终于还是选择了分手。

昨晚,她发了一条朋友圈:

“我体会到了从未有过的无力,也看到了从未如此耀眼的光。

我失去了想抓住的一切,却重拾了希望。”

 

有人说过,感情里最值得唏嘘的事不是看不到希望,而是自以为看到了希望。

我们总会对未来,抱有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以为“今天”的痛苦不会延续到“明天”。

 

但只有关注此时此刻的感觉,诚实面对自己,我们才能走出“明天会更好”的思维误区。

不再欺骗自己,停止自我消耗。

 

虽然现实很残忍,但我们需要认清。

有时“承诺”让你幸福的,是你的大脑。

而不是他。

 

上一篇:就连做爱,我也叫不出「老公」两个字。

下一篇:劳荣枝二哥称就算判死刑也服 具体怎么回事 劳荣枝二哥称就算判死刑也服 具体犯了什么事

赞 0
分享
猜你喜欢
相关资讯

脱发白发,必须关注头皮微生态!

脱发白发,必须关注头皮微生态!

人生小满,足迹十全

视频号播放量少是什么原因?90%的人都忽略了这5个致命错误!

世界首例!仅用6个月,他们为婴儿量身定制体内基因编辑疗法,成功干预致命罕见病

35岁不迷茫,在职场拿高薪的人都有什么共性?

情系半生,旧识成新人;急办一证,非法变合规。

账号登录,或者注册个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