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爱发朋友圈,
有人不爱发朋友圈,
不管爱不爱发,都要生活,
都要经历,都要一日三餐,日子一天天过。
新鲜的事物,总伴随着时代的技术冒尖,继而成为一个时期的潮流。
太阳底下无鲜事。
小学时候的小纸条,
初中时候带锁的留言本,
高中开始流行的QQ空间,
大学时代的普通手机短信。
一个时期,一个互动交流的新事物。
每个新出现的事物都能给人新的感受,但本质来说仍然是人的社会交往,感悟,记录,交流,分享如此而已。不过是不同时期,载体不同罢了。
如果说二十四史,哈佛中国史,剑桥中国史、埃及史、古罗马史,以及诸多的中外史是以人类大事件大人物大变革为核心和主角的历史记录和描述,那么日记、朋友圈更多的是芸芸大众个人的生活记录。
世界很大,人类历史久远。来了,走了,很多人,很多人。
一些人,历史上留有大名者,绝大多数人平凡至极,不过是沉默的羔羊、战争的炮灰、地主的奴仆、教主的子民,可能有些连个名字都没有。
传统史书,政治与国君,宗教与教皇,文化与名人,改革与政治家、革命家,宏大叙事与史家梦想交织。个体更多的是时代的背景和社会的野草。
著名史学家司马迁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其《史记 》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更多的是历史上大人物的记录,与那一时期的小小个体又有多大关系呢?普通人的一生,牛马生涯,卑微至极,史学家似乎也没有多少兴趣去掰扯。
人类社会进步,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飞跃,就是“人”的发现。现代性,最为核心的是,对“人”的发现和肯定。
在此理念上,“人”不再只是简单的会劳动的社会工具,而是鲜活的生命,应该有他自己的“世界”。
到如今,基于此的互联网社交媒体,也给予个体更多的自主和参与。
交互性和体验感,成为了当前社交媒体最为重要的参数。
不得不说,新技术,丰富了信息的制作和传播。个体不再是大众传媒的接收器、显示器,也逐渐成为信息的生产者。
适应这一变化,或者说发现这一变化的技术革新者,迅速占领市场。推特、非死不可、微博、抖音,一个个并非说都有多高深的技术,走红好用主要是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找到了先机。
朋友圈,是伴随着智能手机普及出现的新事物,她取代了博客、QQ空间,成为了新的时代宠儿。
朋友圈,谁都可以发。有日常所想,有眼前美景,有沿途风光,有推销,有卖萌,有大千世界人的虚拟梦。
朋友圈,是自己人生的日常记录,是每个人可以自己编辑的人生历史记录。
我的第一部智能手机,是一部厚重的小米。我首次发朋友圈是,2021年9月11日。发圈圈成为我的新喜爱。开心了,发下;发现好玩的,发下;有所思,发下……
曾被高中同学批评说,你一天闲得没事干了?咋那么多感慨,发那么多圈圈干啥……
这怎么回答是好呢。那你抽那么多烟干嘛,喝那么多酒干嘛,跑那么多马拉松干嘛,都要找个依据或者理由,那很累的……
无他,就是想记录,想分享,不必过多解释。
世界浩浩荡荡,社会人来人往。遇到喜欢的,就发个圈,分享下;看到朋友圈,喜欢了,就点个赞,不喜欢,就划过。
如此而已。
不管别人看不看,自己的朋友圈,记录下有趣的事,就当个人的编年史。
此信息由会员免费发布,请核实后,通过“淘宝”或“闲鱼”等大型平台进行交易,收到货满意后再确认付款,切不可微信直接先打款,以免钱货两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