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近睡得好吗?
如果你明明很困,却舍不得放下手机,想彻底戒掉熬夜的习惯,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而写的。我将用心理学行为主义的理论,帮你从“根”上解决问题。
1)你的床给你发射的信号,是睡眠还是玩个痛快?
你有没有发现,自己一躺上床,手就自动拿起手机?其实这不是你自控力差,而是床这个原本只属于睡眠的环境,早和玩手机这个行为绑在了一起。
就像巴甫洛夫当年用狗做的实验:原本只是铃声的中性刺激,和食物反复配对后,狗听到铃声就会流口水。
现在,你的床就是那个“铃声”,你总在床上玩手机,床就成了 “快乐” 的信号,以至于现在一到床上,你的身体就自动拿手机。这就是行为主义里说的 “古典制约”——环境和行为的反复配对,最终变成了不用思考的本能反应。
我以前也是这样,下班后往床上一躺,刷短视频能刷到凌晨一两点。后来我发现,不是我想熬夜,是床给了我暗示。
要打破这个循环,关键不是 “强迫自己不玩”,而是把 “床” 和 “玩” 的关联切断,重新给床定义:床不是 “放松玩的地方”,是 “睡觉的地方”。
2)把“床”的意义重新还给睡眠
我做的第一件事,是把手机拿出睡眠场域。现在我每次要到床上前,都会把手机放在书桌上充电,跟自己约定“在床上绝不玩手机”的原则。
没有了手机的诱惑,床的 “快乐信号” 就弱了一半。然后我会带一本书到床上,不是那种需要费脑子或越读越兴奋的书,是那种让人感到放松的的书,比如讲生话方式的《断舍离》《怦人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或是心理学工具书,比如《人生脚本》。
这个过程很容易转变,因为我不是强硬地逼迫自己一到床上就睡觉,还是允许自己玩的,而玩的类型换成了更容易让人心静的阅读。这样一来,心慢慢静了,身体本身的困倦感就会袭来,也就容易入眠。
但光这样还不够,行为主义里的 “操作制约” 告诉我们,行为的结果会决定它是否重复。
如果某一天我用这种方式,但仍然熬夜了,那么坏结果就会导致我又回到老样子。所以我还给自己设定了奖励机制:一周里有4天做到不熬夜,我就会在周末奖励自己吃一块小蛋糕。像这样的小奖励就是在强化自己的潜意识:“不熬夜” 是件值得肯定的事,但偶尔为之也是可以被理解的。
现在,当我一躺上床想到的就是 “翻两页书就睡”,而不是 “刷会儿视频再睡”,熬夜对我来说就不再是个问题了,你也可以试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