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ogo.png

简介


張华

这里所讲的译名之“争”与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译名之争”或“礼仪之争”无关。

今年北京冬奥会期间,新加坡著名华文学者周清海先生发来刊登在新加坡《联合早报》上的一篇文章,题目是《北京鸟巢立春那一场雪》,作者为《联合早报》原副总编辑、著名时评人严孟达先生。

文章标题下方有这么几句话作为提要:“最后不管荣誉榜上谁拔头筹,谁领风骚,一场成功的北京冬奥可能加剧西方打压中国复兴的决心,而中国也将以实际行动宣示,任何打压对他们都是一种上进心的激励。”全文通过描述冬奥会开幕式场景,令人信服地表明了提要中昭示的观点。

不过,文中的一段话引起了我的注意、兴趣和疑惑:“冬奥来临前,北京的地铁站名都改以汉语拼音取代原来的英文名字,如,颐和园以Yi Heyuan 取代了Summer Palace, 奥林匹克公园的英文Olympic Park改为Aolinpike Gongyuan, 官方说法是这是为配合‘统一译名’政策,但它搭上冬奥的时机,似乎也是中国文化信心的隐喻。”

问题来了:我们需要用这样的方式表达文化自信吗? 于是,我当即决定乘坐北京地铁一看究竟。结果是:英文仍是英文,并未改为汉语拼音。当然像“天安门”“西单”“东四十条”这样的站名无法译意,最初就是汉语拼音,现在继续保留。

这不免会让人联想到本世纪第一个十年中的大学改英文名称。比如,人民大学由People’s University 改为Renmin University ; 民族大学由Ethnic University改为 Minzu University;交通大学由Communication University改为Jiaotong University等。这个情况与地铁站改名是不同的,因为People,Ethnic和Communication表意不清,无法传达综合性大学的确切性质和内涵,外国人会无法对应和意会,还不如索性就作为一所大学的“名称”直接音译。

在我看来,地铁站名全改拼音没有意义,中国人不需要,外国人看(听)不懂。如果这么改,那德国、美国、新加坡也就应该是Deguo,Meiguo,Xinjiapo了……所以,在表达文化自信时也需要“有文化”,不然可能会事倍功半或与目的适得其反。 

二维码

译名之“争”

保存图片,微信扫一扫

公众号:

上一页 下一页
其他信息
行业: 微商
地区:
时间:2023-10-30
标签:

上一篇:河北省农业农村厅印发“中国渔政亮剑2022”河北系列专项执法行动方案

下一篇:浅谈依托绘本开展幼儿创意戏剧表演活动的策略

赞 0
分享
猜你喜欢

账号登录,或者注册个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