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ogo.png

简介

 

9月16日晚20:00,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CCTV2《经济半小时》以《从“芯”出发:红缨子高粱映“红”新三农》为题,对这粒小小种子的巨大能量,进行了详尽的报道。

 

茅台酒用红缨子高粱背后,是企业的质量担当与粮农的质量守护。质量带来的丰收喜悦,从酒厂辐射至乡村,为新三农企业践行之路创造了经典范本。

 

820斤!

高粱地头响起了老乡们一片兴奋的喝彩声。

820斤是茅台首席育种专家涂佑能在后山苗族布依族乡的高粱地里随机测产的亩产产量,被测试的高粱地是属于农户李明美家的。这里海拔高、农户种植高粱时间短。

赤水河畔因为复杂的喀斯特地貌而土地贫瘠,从而限制了农业的发展。但随着一个新的高粱品种——红缨子高粱的问世,不但提升了这里的作物产量,提高了农民收入,而且还催生出一种“联农带农”的农业发展新模式。而在此模式下,红缨子高粱种植已经发展成700亿产值的巨大产业。

对于茅台来说,红缨子高粱的丰收是企业责任心、产品质量的直观体现。

 

育种责任

茅台的质量第一关


以前在赤水河流域,高粱是作为“救命粮”才播种的。如果这一年因为干旱而玉米绝收,农户们就会抢种一些高粱。高粱耐旱,虽然产量低,但总比玉米颗粒无收要好一些。

赤水河流域的高粱种植历史悠久,但早期的品种产量低、品质不稳定,难以满足酱酒生产的需求。因此赤水河流域的政府机构和企业一直致力于高品质高粱的科技研发工作。

1986年,涂佑能刚刚踏入农技站,便参与到高粱品种的筛选与培育工作。经过13年艰苦地寻找,收集了上千份高粱地方品种资源,终于在1999年寻找到了“牛尾砣”和“小红缨子”的变异株。

 

在“牛尾砣”和“小红缨子”变异株的基础上,经过长达8年的杂交试验与选育,红缨子高粱终于成功问世。“当时我们立的目标是亩产突破250公斤,但是我们2008年选育出来的红缨子品种386公斤。”涂佑能对《经济半小时》说。

这一品种不仅产量大幅提升,还因其粒小皮厚、耐蒸煮、糯性好的特点,完美契合了酱香型白酒的酿造工艺要求,而迅速被茅台等酱酒企业指定为唯一使用的酒用高粱。

 

红缨子高粱的育种工作并未就此止步,红缨子公司副总经理、生产技术部部长赵振宇作为年轻一代的育种带头人,正在带领新的红缨子高粱育种团队,致力于品种的持续改良与创新。育种团队希望通过选育出更适合山地机械化作业的矮化品种,进一步减少种植高粱的劳动力投入,推动山地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赵振宇所在的茅台红缨子公司负责红缨子高粱的育、繁、研、推工作,在后端不断研发试验,把好酿造质量第一关,在前端为粮农提供技术指导,保障粮农稳定收益。

自2021年来,茅台红缨子公司依托农业农村部“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等创新平台,累计投入科研经费超1200万元,收集792份高粱种质资源,育成新品系13个。预计将在今年完成第七代红缨子矮化品种“红缨子519”和适宜不同海拔地区种植的早熟抗病宜机械收割品种的品种登记。2024年,红缨子制种面积已接近2万亩。

全面保障

茅台红缨子高粱与乡村振兴紧密关联


红缨子高粱种植的整个过程,茅台等头部酒企全程都会对种植户提出高标准、高要求,并监督这些标准的执行。这不仅是对酿酒原料的品质约束,也是对粮农切实提供的技术保障。

在茅台高粱基地,种高粱,是农户一家生计的主要源泉,也是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他们纷纷表示,只要有田地、肯出力,种子、有机肥等农资免费领取,从苗期到蜡熟期的高粱种植全过程,都有来自农业农村局和茅台等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保驾护航。

比如,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物资供应中心基地监管员马亮中就常年深入田间地头,与粮农保持高频次的沟通,并通过手机客户端实时掌握和监管种植等情况。

茅台高粱基地2001年建立,如今已有100万亩达到有机认证标准,其中常年种植面积约60余万亩,带动20多万农户增收,形成“企业带基地、基地带农户,订单种植、合同收购”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

其中,在茅台与仁怀市政府的推动下,茅台有机高粱高标准种植基地截至2023年已建成5.27万亩,实现了“地平整、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高粱生产实现了“耕、种、管、收、储”全过程机械化,耕地质量提升了1个等级以上,高粱亩产也大幅增加。

在茅台有机高粱高标准种植基地之一的贵州省仁怀市堰头村,村民蔡帮伟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以前一亩地(产粮)两三百斤,现在土壤改良过后,它就可以产到比以前多一倍的样子。”

“茅台+政府+基地+农户”的“四重奏”生产发展模式,带动高粱种植水平的稳定提升,收购价格也相应增长。自2003年起,茅台逐年提升高粱种植的农保价,20年来提升了5.6倍。目前,仁怀及周边茅台酒用红缨子高粱的收购价为11.2元/公斤——是全国均价的3倍多。

 

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物资供应中心高粱基地负责人姜世龙告诉《经济半小时》:“我们的高粱基地其实就是我们生产的第一车间,十多万户的老百姓按照我们的品质要求和有机规范,帮我们种植出了符合我们质量要求的原料高粱。”

围绕着红缨子高粱种植,黔北大地已经繁衍出由企业、科研人员、地方政府、农户合作推动的“联农带农”新模式,这种新模式极大激发了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的活力,红缨子高粱在全国已经发展成创造农业总产值700亿元以上的巨大产业,带动农户850万人次增收100亿元以上。 

二维码

央视聚焦红缨子高粱:从“芯”出发,映“红”新三农

保存图片,微信扫一扫

公众号:

上一页 下一页
其他信息
行业: 微营销
地区:
时间:2024-09-18
标签:

上一篇:1000亿的洋河,坚决不卖!

下一篇:台源夜市第四站,解锁“潮玩中秋、福乐长安”新场景

赞 0
分享
猜你喜欢

账号登录,或者注册个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