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抗衰”的两个重点活性物,玻色因和维A似乎旗鼓相当,一方是欧莱雅多年研究的心血,另一方是皮肤科医生们推崇的金标准。但是一山不容二虎,双方的论战这么多年也没有停下来过。
“一个公司的研究成果,欧莱雅有怎么样?没有一点私心?”
“皮肤科医生认定的是‘酸’,你一个‘醇’的效能只是人家的1/100而已,好意思装嫡长子……”
我之前一直是觉得各有所长,但是最近我开始关注身体“低烈度炎症”之后,却越来越觉得自己错了,应该偏向于玻色因(以及跟玻色因机制类似的一些活性物)。
别急着拍砖哈,我来讲讲我的理由。
01
维A醇的“胁迫”
维A醇这个原料,很多街坊们都有研究哈,主要的作用就是“提要求”,向细胞提要求。
拿它(几乎是)最被看重的一项能力——“促生胶原蛋白”——来举例吧,维A醇的作用就是直接跟“成纤维细胞”(或者叫做“胶原母细胞”)对话。这个对话可不是和风细雨哈,是直接打开人家细胞核上的一个“专用按钮”,邦邦邦邦,猛敲。
“哎,干嘛呢干嘛呢,振作一点,给我生产胶原蛋白。”
怎么说呢,也不是不行。
你有没有觉得维A醇(或者说她更厉害的姐姐,维A酸)这个态度,就很像医生的态度——好好吃药,按时吃药,打针了打针了……毕竟是治病啊,不是儿戏,要严肃一点。
但是,维A醇这样的一个直给的解决方案,同时也就造成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胶原母细胞”觉得战战兢兢,生产的时候如坐针毡——毕竟是被敲打着生产。当然,这也不是个大问题,生产了就行了,我管你细胞舒服不舒服。
但身体还有一个伴生的机制,就是当一个细胞不安的时候,它是不太清楚自己为什么不安的。细胞的运行机制比较简单,它会启动一个“应急机制”——这个机制跟细菌、病毒感染所触发的机制相当类似。
久而久之,被维A醇处理的皮肤就会有一种“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之感,因为相当多的细胞都生活在细菌和病毒的入侵恐惧(当然是虚假的恐惧之中),随时随地准备召唤“免疫系统”的战斗部队。这时候如果稍微有个风吹草动(紫外线、二手烟、空气污染,甚至轻轻抓挠),免疫系统就开始出动。
免疫系统出动,那就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红肿痒痛热和脱皮,都出现了。
简而言之,既然是胁迫皮肤细胞干活,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皮肤细胞算不上是反抗,它们只是在承压之后就调动一些“防御”本能,但哪怕是这样主观上不对抗,也依然能造成问题——尤其是在“现代生活方式”之下的办公室白领。
02
现代生活方式
在“维A”刚开始应用的时候,这不是问题。
因为早期的用户都是资深玩家,要么城墙皮,要么是老师傅,反正都能管控。他们一边谨慎使用,一边留意观察,这就既能拿到好处,又不会造成危害。
按我儿子的说法,秦始皇摸电门——赢麻了。
但问题是,现在用的人似乎越来越多了,麻烦也就多了。根据我一些医生朋友的说法,从门诊的角度看,维A醇已经到了“弊大于利”的阶段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除了维A醇之外,还有久坐、熬夜、工作压力和快餐零食这四大“促炎小恶魔”的加持。单纯说快餐零食吧,塑料饭盒里面的热汤就带着无数纳米级塑料粒子(李兰娟院士团队研究),一下子就能把咱们身体里的“促炎因子”提升一个级别;如果你读过《杂食者的两难》,就知道“过度加工食品”(比如午餐肉、高盐高糖薯条)又可以帮助“促炎因子”更上一层楼……
如果一个维A醇用户是办公室白领,那么“四大促炎小恶魔”里面占两条轻轻松松,哪怕占满也不奇怪。
维A醇叠加“四大促炎小恶魔”,让皮肤举步维艰了。
所以你看虽然@小圃也做了维A醇,但我们是不怎么推荐的,让真正的高手自己选就好了,咱们普通人在“现代生活方式”下,还是守着其他技术过日子。
什么技术呢?玻色因。
03
玻色因和她的小伙伴
玻色因技术来源说得纷纷扰扰,那都是行业内的事情哈,作为一个已经摸爬滚打二十年的老配方师,我讲讲对玻色因(以及类似玻色因的其他分子,比如III型胶原蛋白)的一个“远观”视角的看法。
(当然,这是我个人的一个粗略视角哈,有业内同行愿意探讨的给我留言。)
不管是玻色因,还是小分子透明质酸(片段),或者是III型胶原蛋白(肽,或者片段),还有@小圃最近在牛奶水中用到的“纤连蛋白肽”,对于皮肤细胞来说都是一个信号。这个信号意味着什么呢?大量的碎片,说明这里刚刚“打过一仗”,到处都是散落的破碎的“胶原蛋白”、“弹性蛋白”、“纤连蛋白”。
胶原万花筒眼霜,纳金肽、小分子III型胶原蛋白和玻色因,都可以触发皮肤细胞的“自我修补机制”,调动起皮肤自觉抗老的主观能动性。
新的牛奶水,纤连蛋白是一个特别值得强调的原料,它的特色就是强化了“RGD区域”和“PHSRV区域”,让纤连蛋白(肽)能够激发起皮肤细胞的斗志,减少促炎因子,进入“抗老”状态——抗老就是控炎。
细胞一看,哎呀,这不得了,这不得赶快修补修补?自觉自愿就动起来了。
这种动员有两个好处哈。
第一,这不是被逼迫的,而是有主观能动性,是身体发现问题之后的自我修补,所以这里并没有压迫,只有说服——所以,没有压迫,也就没有什么反抗,不会调动起什么免疫细胞的部队来。
第二,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动员,不会只针对某一种细胞(比如维A醇主要下命令的成纤维细胞),而是让更多种类、更多部门的细胞都参与进来,更加全面,更加完整,结果也就是皮肤更通透,更充盈。
04
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
之前一直有业内的小伙伴在强调,胶原蛋白不能透皮。
我承认,在实验室里,完整屏障功能的皮肤,大部分的胶原蛋白类产品是过不去的——实际上,不仅仅是胶原蛋白类的产品过不去,你看看市面上的活性物,分子量大的比比皆是,其他人又能不能过去呢?
脱离实际使用场景的争吵,不具体。抽象的讨论不解决任何问题,昨天的文章我也讨论过的,所谓“一具体,就深刻”,所谓“悲观的反面不是乐观,而是具体”(链接在此)。
当我们面对真实的用户,在秋冬季泛红刺痛的皮肤,用一点什么产品就不舒服的皮肤——她们的屏障往往是不完整的,至少没有实验室里的那些受试者的皮肤那么健康。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能用维A醇再去加强她们皮肤里面的“促炎状态”,那样虽然有促生胶原蛋白的好处,但风险也非常大。我们可以选择的是用玻色因啊,小分子透明质酸啊,III型胶原啊,以及@小圃最近选择的纤连蛋白肽啊,说服皮肤进入“抗炎状态”。
因为从长期来看,“抗衰就是控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