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ogo.png
简介

唐代诗人寒山曾有诗云:“烧香请佛力,礼拜求僧助。”

在这里,“香”最初指的是谷物煮熟后的香气,后来泛指所有芬芳的气味。

 

烧香

在中国文化中,香被视为光明的象征,用于驱邪避秽,保护人们免受邪恶力量的侵扰。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认为烟雾是连接天地的媒介。

到了周朝,熏香已成为一种习俗,人们点燃香料,通过烟雾表达自己的心声。

《周礼》中提到“升烟燔牲首”,即在祭祀前焚烧柴火,以烟雾敬奉上天并祈求庇佑,这要求沐浴净身以示虔诚。

《汉武帝内传》记载:“帝乃盛以黄金之箱……安著柏梁台上,数自斋戒,整衣服,亲诣朝拜,烧香盥漱,然后执省之焉。”

然而,将烧香作为一种仪式,是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相传释迦牟尼在印度各地讲授佛法时,由于天气炎热,听道者容易昏昏欲睡。

为了保持清醒,有人建议使用香木条燃烧,借助其香气驱除睡意,提振精神。这便是佛教徒烧香的起源。随后,香烛逐渐成为供奉佛前的重要物品,香与佛紧密相连。

 

佛人感应

中国佛教徒将华夏传统的熏香习俗与佛教相结合,认为烧香能够促进人与佛之间的沟通,产生所谓的“佛人感应”。

佛人感应包含五个步骤:首先是请神灵,进入寺院后,见到佛与菩萨要先上香,然后行礼跪拜,以示尊敬。

其次是请本尊身——烧香者祈求佛菩萨显灵保佑。烧香者虔诚的心愿和平时积累的功德,通过香的慧火传递给佛菩萨。如果没有烧香,心愿与功德就无法传递。反之,若仅烧香而无虔诚的心愿与功德,佛菩萨也不会显灵保佑。

第三步是向佛殿或道场中的所有佛与菩萨烧香致敬。

第四步是烧香人在念诵中向显灵的本尊身致敬。

最后一步是愿望已传达,为奉送本尊身而烧香。因此,中国佛教徒将佛寺称为香阜、香刹、香界。

 

供奉在佛像前的烧香器皿称为香炉,源自古代宗庙祭器,如汉太子宫所用的博山炉,有土制的也有金属制的。

民间一般用宗庙里的爵炉、狻猊炉等代替香炉。许多传统家庭设有神案,台上供奉祖宗牌位或观世音菩萨等神灵,香成为主人与神灵沟通的媒介。通过缭绕的香雾,人们呼唤神灵的到来,倾诉心中的委屈、抱怨和迷茫。

在旧时,为了表达对神灵的虔诚,信徒们还流行“争烧头炉香”。

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六月六日崔府君生日……》中记载:“二十四日,州西灌口二郎生日,最为繁盛….夜五更争烧头炉香,有在庙止宿,夜半起以争先者。”

 

三支香

此后,烧香的仪式也从佛教传至道教及其他民间宗教。宋代赵彦卫在《云麓漫钞》中提到:“近人崇释氏,多好用香。盖西方出香,释氏动辄焚香,以示洁净,道家亦然。”

然而,即便是上香这一行为,在不同宗教中其象征意义也各不相同。

仅就上香所使用的三支香而言,就蕴含着深奥的宗教意义。

 

传统观念中,三根香分别代表天、地、人,表示对天地神明的敬仰和对人的内心净化。

在佛教中,三支香代表着戒、定、慧三无漏学,象征着修行者追求的最高境界。

在道教中,三支香则分别代表天、地、人三才,寓意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而在‌儒家思想中,三根香代表戒、定、慧,表示通过修行达到内心的清静和智慧。

 

断头香

烧香,既然是宗教民俗,那便离不开禁忌规矩之说。

例如在上香时,单手不能插香,尤其不能只用右手一只手插香。所插的三支香必须得插正,俗话说“装香不装正,如同插根棍”。

在这之中,绕不开的便是“断头香”的说法。

 

断头香,最早出现在元曲的人物对话之中,如《西厢记》、《长生殿》、《看钱奴》,后来的明清小说对话中也经常出现。

比如,《看钱奴》第三折:“这都是俺前生业,可着我便今世当,莫不是曾烧着什么断头香。”又如,《长生殿》的第三十二出中有李隆基哭杨玉环的话:“今日呵,我在这厢,你在那厢,把着这断头香在手添凄怆。”

 

说是断头香,民间对此的定义,不同的地方,因风俗上的差异,或者不同人群理解上的差异,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说法。

一是断折的线香或棒香被称为断头香。

这是指在烧香前,香的状态而言。如果香在未点燃前意外折断,不再是完整的香,那么在祭祀时便不适宜使用。若使用了这种断折的香,便被认为是断头香。尽管如此,这种观念在现今民间并不普遍,仅限于少数地区和人群持有。

此外,祭祀本是一项庄重的仪式,祭祀用品讲究严格,不可随意或敷衍了事,更不是为了节约。使用断折的线香或棒香祭祀,被视为对祖先的不敬,因此通常不会采用。

 

二是香的长度明显不一致,也被认为是断头香。通常情况下,制作香时,签棒的规格是统一的,制作出的香长度也基本相同,不会出现明显的长短差异。

然而,不同的制作作坊可能在规格上有所差异。如果将两个不同规格的香混合使用,就会出现长短不一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较短的香看起来就像是断了一节,而断掉的部分恰好是香头,因此在某些地方,这种情况被称作断头香。

 

三是插好后的香自行熄灭后,再次点燃被认为是烧断头香。

香由树木粉、香签、香料和黏合剂制成,都是易燃物质,容易在没有明火的情况下燃烧。但是,如果制作人在配料上出现问题,导致香的质量不佳,在点燃时就容易中途熄灭。

在一些地方的民俗中,认为中途自然熄灭的香(不包括人为熄灭的情况)不应再次点燃,否则就成了烧断头香。这种说法可能源于祭祀中对单数的偏好,忌讳双数的习俗。

例如,通常装香时使用三支(某些地方丧事时只用一支),行礼(作揖、跪拜)三次等。如果再次点燃熄灭的香,就成了双数,民间认为这不吉利。因此,这种说法在很多地方得到认可。

 

四是关于早晚烧香,如果早上未烧香而晚上烧香,则被视为断头香。

这是从烧香的时间角度来说的。在我国许多地方,农历每月初一和十五,人们有在家中烧香敬祖先(或敬佛)的习惯。

有句俗语说:“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指的就是这种民间习俗。在一些地方,将早上视为“头”,早上烧香称为烧头香。

如果早上未烧香,晚上再烧,就相当于隔断了头香不烧,因此,在这些地方,这种烧香方式被称为断头香。

 

时至今日,佛寺道观相火仍袅袅腾绕,不绝如缕。

不论大人小孩,包括城市现代青年,凡入佛庙道观,多会在菩萨前拈香礼敬;而"争烧头炉香“事,也多有所闻。

这当然是传统文化的氛围使然,但对此,应保持理性与科学的视角来审视这一传统,避免让过度的封建迷信干扰到日常生活。

 


 

二维码

信仰的力量——“烧头香”与“断头香”

保存图片,微信扫一扫

公众号:

上一页 下一页
其他信息
行业: 网站开发
地区:
时间:2024-10-27
标签:

上一篇:南通小米SU7车主杀人事件:抓住那个幕后操刀鬼

下一篇:黄圣依是一种困境

赞 0
分享
猜你喜欢

账号登录,或者注册个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