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风雨几十载,见过很多夫妻,婚姻从开始的甜蜜到一地鸡毛。
又有很多在婚姻的泥泞路上深一脚浅一脚的负重前行,却从未想过要离开这个牢笼。
那些负重前行的人,正如花希曾在《奇葩说》里提到的:
生活中最棘手的问题,往往都是柴米油盐,最沉重的枷锁,常常是鸡毛蒜皮 。
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我渐渐明白了:
价值观相似的人,才会有共同的话题,共同的生活态度,共同的人生目标。婚姻里的门当户对真的是太重要。
相似的价值观,只有在相似的成长环境下才会培养出来。
就如城市女嫁给凤凰男,成长环境的不同,注定了他们在面对问题时看法的不同,因此步入婚姻后毫无幸福可言。
很早之前就听过,城市女嫁给凤凰男,婚后男方以自己原生家庭为重,丝毫不顾及现在的小家。
男方给弟弟买衣服,给妹妹付学费,给父母养老钱,给老家买电器,而老婆买几件好点的衣服动不动就发脾气。
这种男人在原生家庭像神一样的存在,他们不赌不嫖也不打女人,有钱有本事,是个好男人。
但是只有妻子才明白,这样的婚姻对她来说就是坟墓,是拉着她为他的原生大家族陪葬。
就如《小巷人家》里的庄老师,他爱老婆,爱孩子,但是却无法与原生家庭做割舍,无法全心全意照顾自己的小家。
庄超英是一位教师,每个月他要拿出自己三分之一的工资给母亲,用于养原生家庭。
在寒冷的冬天,庄老师为了赚钱,即使手上生了冻疮还坚持去印5分钱一张的试卷。
说他坏吗?他也很勤奋地赚钱,也爱自己的孩子,也爱老婆。但是说他好吗?他无法全心全意投入在自己的小家。
黄玲在这样的婚姻中饱受摧残,她在婚姻里熬着,忍受着庄超英的愚孝和懦弱。
她有能力有拼劲,可以独自抚养两个孩子。
观众看了为她意难平,纷纷遗憾她为什么不离婚?不离开这个让她饱受苦楚的男人。
看了黄玲在婚姻里的坚持,我才明白:幸福的婚姻往往是相似的,但不幸的婚姻却各有各的不幸。之所以不离婚,只不过是权衡利弊后的结果。
夫妻的感情消耗殆尽,孩子却可以维系;婚姻出现了裂痕,孩子就可以成为精神寄托。
黄玲之所以不离婚,很大情况是考虑到自己的孩子。
若是离婚,两个人都有经济能力,那么两个孩子很可能会判一人抚养一个,男孩大概率被父亲抚养,那么图南在父亲的抚养下,进入庄家那个大泥潭,会不会变成第二个庄超英。
这是黄玲最不愿意看到的,她宁愿自己委屈忍受,也不愿让儿子继续延续他爹的不幸。
若是离婚,两个孩子大概率是考不上大学的。
庄老师除了对原生家庭补贴之外几乎挑不出其他的错,他有文化有能力,对于孩子也很上心。
相信没有父亲的教导和陪伴,再加上一路提前的规划,图南和晓婷也很难考上大学。还有栋哲,能够考上一中,并步入上海交大,都是庄老师的功劳。
黄玲之所以不离婚,还因为那个年代离婚的人很少,离婚后寡妇带着孩子,很容易被指脊梁骨。
她自己倒是不怕,害怕的是孩子跟着自己遭罪。
杨绛先生说过:聪明的女人,宁可守着无爱的婚姻,也不会离婚。
因为她知道和谁过都一样,和原配在一起,最起码两个人有共同的孩子,还能有一致的目标。
为了孩子付出的心都是一样的。男人是长工,女人如保姆,换了谁都一样。
若是离了,一个人更难,最好是别离,凑合着过。
这就是婚姻的现实,无论如何,都要守住婚姻的底线,为孩子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
婚姻到最后,无论女人男人,所守护的,不过是那份共同的责任。
杨绛先生说,婚姻无非就三样:“相对稳定的两个人,一起吃,一起睡,一起聊。吃,经济利益;睡,生理和谐;聊,灵魂伴侣”。只要占一样,婚姻就能苟延残喘,两样可以比较稳定,三样可遇不可求。
若是婚姻里一样不占的话,就没有必要将就了,若是其他的,那么还可以相互磨合。
若是结过婚的姐妹给未结婚的女生一句忠告?
那么最多的是:听父母的话,父母不让嫁的坚决不嫁,门当户对是底线,这个世界上真正爱你的人,只有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