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ogo.png
简介

中国光刻技术弯道超车?中科院全球首发全固态DUV光源 国产芯片制造迎来破局曙光

  中国芯片产业能否打破海外技术垄断?中科院一项颠覆性成果或将改写全球光刻机市场格局!3月25日,国际光电工程学会(SPIE)披露重磅论文——中国科学院成功研发出全球首个全固态193纳米深紫外(DUV)激光光源,其波长精度、光谱纯度均对标国际顶尖水平。这一技术能否成为国产光刻机突围的“关键钥匙”?

固态技术颠覆传统:体积缩小70% 能耗锐减
当前,ASML、尼康等巨头采用的DUV光刻机光源均依赖氟化氩(ArF)准分子激光技术,需通过高压电场激发氩氟混合气体产生193纳米光子,系统复杂且依赖稀有气体。而中科院团队创新性地以 固态Yb:YAG晶体放大器 为核心,通过两条独立光路实现波长转换:

四次谐波转换(FHG):将1030纳米激光压缩至258纳米,输出功率1.2瓦;
光学参数放大(OPA):生成1553纳米激光,功率达700毫瓦。
两束激光经 级联硼酸锂晶体(LBO) 混合后,精准输出193纳米波长光束,系统体积仅为传统设备的30%,且完全摆脱稀有气体依赖,能耗降低超50%。
性能对标国际:光谱纯度0.11pm 剑指3纳米工艺
据论文数据,中科院全固态光源平均功率70毫瓦、频率6千赫兹,线宽低于880兆赫, 半峰全宽(FWHM)小于0.11皮米 ,与ASML商用准分子激光器的光谱纯度持平。这意味着,该技术可支持浸没式光刻机在7纳米硅晶圆上刻蚀特征尺寸,并具备拓展至3纳米节点的潜力。

尤为关键的是,固态光源的稳定性显著优于气体激光器,可大幅减少光刻机运行中的波长漂移问题,提升晶圆良率。业内专家指出:“光源精度是光刻机的‘心脏’,中科院突破为国产设备自主化扫除了一大障碍。”

全球首创涡旋光束:解锁芯片检测新场景
此次研究更开创性地在1553纳米光路中引入 螺旋相位板(SPP) ,将普通高斯光束转换为携带轨道角动量(OAM)的涡旋光束,并成功将其特性传递至193纳米激光,生成拓扑电荷为2的涡旋光。这项全球首次实现的固态涡旋DUV光源,可应用于:

高精度缺陷检测 :通过光束相位变化识别纳米级晶圆瑕疵;
多维光刻技术 :利用OAM特性开发新型光刻工艺。
挑战与机遇并存:功率待提升 量产化进程引关注
尽管技术指标突破显著,中科院光源当前70毫瓦的输出功率仍远低于ASML设备的100-120瓦,频率也仅为6千赫兹(商用标准超9千赫兹),尚无法满足高产能芯片制造需求。不过,研究团队透露,后续将通过优化晶体材料和光路设计,推动功率及频率提升至商用水平。

 国产光刻产业链的“破冰信号”
中科院全固态DUV光源的诞生,不仅打破了海外长达二十年的技术壁垒,更标志着中国在高端光刻领域从“追赶”转向“并跑”。随着光源、物镜、双工件台等核心部件陆续攻克,国产DUV光刻机的全面自主化已不再遥不可及。这场技术突围战,或将重构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 

二维码

中国光刻技术弯道超车?中科院全球首发全固态DUV光源 国产芯片制造迎来破局曙光

保存图片,微信扫一扫

公众号:

上一页 下一页
其他信息
行业: 网站开发
地区:
时间:2025-03-25
标签:

上一篇:黄金闪崩3000美元!暴跌背后谁是推手?四大真相曝光

下一篇:前国脚犀利吐槽:伊万该不该下课?三连败背后暴露三大致命伤

赞 0
分享
猜你喜欢

账号登录,或者注册个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