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ogo.png

简介


在我看来,《姥姥的外孙》的故事内核:一个不工作的年轻人,觊觎老年人的财产,妄图啃老的故事。
当然电影不止于此,在这个故事的外面,包裹着浓浓的亲情,亲情当然是柔软的、动人的,但是用亲情去美化这样一个内核,这个故事就显得很别扭。
看过电影的你可能会说,阿安的内心经历了转变。前半部分,阿安有明确的争遗产的动机,而到了后面,当姥姥把房子给了小儿子以后,阿安才意识到,他只是想陪伴姥姥,于是把姥姥接回了家。
主要人物的内心转变是所有故事的主线,但是阿安的这个转变缺少说服力,展开得不够充分。更何况,即便他的内心“升华”了,可是他的行为本身,并没有脱离一开始的那个设定:他去照顾姥姥的时间期限,最多就是一年。把姥姥接回家以后,顶多也就陪伴两三个月,它仍旧是一个“速成”的赡养老人的行为,这样的爱和孝,仍旧是单薄的。
这部电影中,各个角色的设定是脸谱化的。大儿子生活较为体面但是傲慢,小儿子落魄、混球并且吸血,而女儿任劳任怨承担了所有。这样的设定,可以说是“过于典型”了。男人都是自私的,女人都在奉献,可以这样用性别去划分吗?我不觉得。
当然,这部电影所展现的中国文化传统中“重男轻女”的问题,是一个事实。儿子(尤其是长子)有优先的财产继承权,同时也有赡养老人的义务——其实在欧洲很多国家,传统上也是这样的。从现在更为进步的观点来看,儿子和女儿应该是平等,儿子和女儿应该有平等的财产继承权,同时法律上也是这么规定的。所以,“重男轻女”理所应当是一种需要被摒弃的观念。
但是,传统观念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就像一个拼图,一块一块是咬合在一起的。你很难只剥离这个系统的一部分,而保留其他的不变。比如继承权的问题,跟“冠姓权”直接相关,女人如果在结婚后需要改成丈夫的姓氏,或者自己不改姓氏但是子女要用丈夫的姓氏,那么从女儿来讲,去争父母的遗产一定是处于不利的地位。
男人拥有的冠姓权也是观念的产物,也是传统的遗留。它也是不公平的,但是在今天,它确实很难被撼动,所以在这种客观背景下,女儿在遗产问题上的弱势,仍旧是一个现实。
如果我们要去打破“重男轻女”这样一种传统观念,那么整个体系可能都要重建。但是这部电影似乎是在捍卫传统观念,因为丧葬文化也是这个传统的一部分,要让墓地宽敞、气派、风水好,要让祖宗保佑子子孙孙(一种超自然的观念),这些都是传统体系中的一部分。如果说,这部电影既要批判传统文化中的重男轻女,又要维护和弘扬丧葬文化,那也是不自洽的。因为它们都属于同一个文化体系。
这部电影的优点是:姥姥朴实的表演,姥姥房屋和旧物的细致布景,日常生活场景的展现。缺点是,阿安人物的塑造并不特别成功,大家对阿安这个人物的喜爱,可能还是主要来自于他的外表,帅气、阳光、笑起来很甜,但是如果剥离了他的帅,客观地去看他的言行,他和他的两个舅舅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或者反过来讲,正因为他很帅很阳光,所以他更不应该自己不去工作,而是去觊觎祖辈的遗产,这是很让人不耻的。即便姥姥有很多很多的爱给他,即便姥姥也确实需要家人的陪伴,但这也不是他不把自食其力作为优先选项的理由。
说来说去,这就是我不喜欢这个故事的原因。 

二维码

看了《姥姥的外孙》,我却一点儿都不喜欢这个故事

保存图片,微信扫一扫

公众号:

上一页 下一页
其他信息
行业: 电子商务
地区:
时间:2024-08-29
标签:

上一篇:纸媒内容高质量转型的方法

下一篇:【白酒价格】8月29日 茅台价格

赞 0
分享
猜你喜欢

账号登录,或者注册个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