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ogo.png

简介

一份离谱校规带来一个惊人判罚,最后搞得啼笑皆非。

这就是最近发生的热门高中事件。

 

教师节那天,山西怀仁一位高一学生,晚上11点后去上厕所。但这时已经熄灯,按规定,熄灯后的时间,除特殊情况外,不能上厕所。

他违反了规定,就要受到处罚,但没想到学校直接认定他重大违纪。

他不得不写检讨,说自己影响了别人睡眠,也使班级蒙羞,非常自私;自己连上厕所这样的小事都管不住,又非常不争气。

 

这份诚恳的检讨花了他100元,因为要打印1000份,分发给40多个班级,让其他人学习学习这个反面典型。

很多网友不理解,至于这么兴师动众吗,所以这时候有传闻说他去厕所抽烟了。

 

但后来的采访说,没这回事,他就是单纯的去上厕所。

 

也正是这些采访,让我们得以窥见事件的惊人细节。

比如,晚自习后的时间极其短,20分钟左右,很难平衡洗漱和如厕。

早上也挺紧张,只给15分钟起床时间去教室早自习,所以有的同学夜里干脆不盖被子睡觉。

 

这些规定也不是今年才有。只是因为德育组长要给新来的高一一个下马威,所以现在闹出动静来了。

看出差距了吧,你组长一抓纪律,我孩子就重大违纪。

 

但问题是,

一个孩子,被全校通报批评;还要自费100块打印检讨书;并让全校各个班级围观……

他被如此羞辱,仅仅是因为人有三急,不得不晚上11点多去上厕所。

那这问题真的严重吗?

唯一值得庆幸的恐怕是,孩子没有走极端,否则校领导们吃不了兜着走。

 


说起来最近几年,奇葩校规确实多。

你一踏入校门,令人窒息的规定就迎面而来。

发型统一自不必说,有的学校已经借助互联网工具,在学生入校前审核验收了。

 

要求女生头绳颜色一致这事也不遑多让。

 

在其他网友的经历里,班主任给出的理由居然是戴彩色头绳会勾引男生。

 

到了课堂就更有讲究了。

早读双手捧书,同时要求整个班级对齐颗粒度。

 

上课务必做到限额上厕所。

要去,起码得经过两道手续,而且全校每天限量100张,先到先得。

 

自习了,就要学会把头焊书桌上。

有的校领导为了给学生创造困难,会故意在进来前踢踢门关关灯,经常被扣分的同学一定知道,这是一个诡计,不能抬头。

 

做作业了,想方设法获得空笔芯。

有些学校强调,笔芯交得越多,作业写得越勤。不交的话就要被扣量化分。为此,有的同学专门去网购空笔芯。

 

出了课堂,也有的忙。

有学校规定,所有师生行走速度要比原来快30%,那45%行不行呢,不知道。

 

到了食堂,仅有20分钟的就餐时间这事暂且不表。

光是补办学生卡,都可能涉嫌违规。

 

吃完饭,你想放松一下,喊喊奥特曼激励自己,都可能被开除。

学校也不觉得自己有错,反而鼓励同学之间互相检举告发。

 

够神经了吧,以致于课桌上不能放书、垃圾桶里不能放垃圾这些传说不值一提。

如果想再高潮一点,完全可以看一下衡水某高中的记录。

学生上课拿书的姿势不正,读书声音小,伸腰,喝水,擦脸,都是减分项。

 

互相说话就更不用说了,通通记录在案。

 

时间精确到分、人物精确到床位,动作精确到拨动头发,仿佛一个个监控看着他们。

 

再来一份类似的表单,恐怕英剧《黑镜》都不敢拍这种“人人身处监禁”的剧情。

毕竟这里笑也扣分。

 

然而并非所有学校都在有根有据处罚。

2021年1月网上爆料,河南鹤壁某高中发布了高三的一周违纪情况通报。

结果,“在抹护手霜”“闭目养神,未动笔听课”“腿上放棉袄”“头发像窗帘一样挡住脸,手也不动,好像睡着了”这些原因赫然在列。

 

事实上这更像是公权私用,因为“闭目养神”“将衣服盖在膝盖上”这些问题并不在校规里。

 

但没办法,就是爱管,要全场景多终端无缝地管。

所以管完校内管校外这事也不稀奇。

学校5公里内不能看到你穿校服玩手机,一旦发现,要连坐整个班级。

 

放假在家发朋友圈也会被严重警告。

 

你只能感叹,既灭人欲,又无天理;而学校可以暗暗窃喜,还好是学生,不是正常人。

这就是巨大的矛盾。

一方可以随意处置另一方,一方可以无视现实,反复制造各种黑色幽默场面。
——走廊必须肃静;
——太平间也这样。

——广播站不许放外语歌;
——那我学啥英语。


那为啥完全不用操心孩子受不受得了呢?

因为学生签了自愿协议。

 

 


学生但凡经历上面的一条校规,几年里都会如鲠在喉。

更别说,奇葩学校往往集合了一堆奇葩校规。

你躲得过一条,能躲得了一组吗?

 

(一位家长怒怼学校不合理规定:

干不到就拉到)


长此以往,学生会得到刻骨铭心的体验。包括但不限于:

自己个人权利受严重剥夺,都不以为然。

形成刻板印象,觉得男生女生就应该怎么样,同学之间就应该该怎么,缺乏包容多元的认知。

养成一味服从的性格,觉得只要讨好上级就行。

缺乏原创力,追求的是不犯错,而不是多试一试。

阶段性总结一下:从起跑线上就养成牛马性格。

与此同时,他们还会发现:

校领导的孩子不太容易触犯校规,一般出事的都是普通学生,既然如此,还不如早点学会走捷径呢。

但这也不是全部后果。有一组数据不得不提:
中科院心理所做的国民健康心理调查,中学生抑郁症的检出率为24.7%,四分之一的孩子有抑郁症状。

国家卫健委做的流行病学调查,17.5%的儿童青少年有心理和精神障碍。

南京脑科医院做的研究显示,全国中学生非自杀性自我伤害的发生率高达27%。

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们还怎么轻装上阵,从容应对人生各种考试呢?

两周前,三联生活周刊报道了座位游戏,文章里一位从教29年的老师发现,以前下节是音乐课,孩子们三三两两勾肩搭背到点溜达。

现在不行,全得整队,走不直了都不成。

特别是:“下课铃一响,全班跟那儿坐着,谁也不出去,你不觉得害怕吗?”

我也想问这个问题,这不恐怖吗?

虽说一个离谱校规背后可能有一系列离谱事故,但因此就禁止所有学生的合法权益,是不是一刀切了呢?

更何况带来的体罚和羞辱问题不容小视。

一会儿粗暴批评,一会儿言语辱骂,在学生心中种下叠加性心理创伤等等种子。

所以“开学一月后儿童精神科爆满”这样的新闻并非没有依据。

 

只不过面对此情此景,一般的做法是,觉得你还能去上学,就证明没问题。

毕竟中国孩子实在非常好教。即使是那些奇葩校规,也往往能给学校落实到位。

再去哪里找这样的乖宝宝啊。

 


虽然这些现象并不多见,往往是小概率事件。

但为什么一眼违法的操作都能堂而皇之流行起来呢?

因为很多人觉得就该如此。

碰到奇葩校规就喊话,我们都这么过来,你怎么不行?

 

碰到一年级学生上课说话被老师用胶布封嘴巴的事,就吐槽没问题啊,谁让他爱唠呢。

 

在他们身上最流行的观点是,你忍一忍,你听话,考一个高分就能成为人上人。

所以兴趣爱好可以暂忘,个人权益能被剥夺,基本社交可以丧失。最后完成一个仪式就行:1342万人奔赴高考考场。

1342万是一个冰冷数字,孩子才是一个个鲜活的人,自始至终流着滚烫的热血。

他们会不断成长,但无法保证更加坚强。
《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显示,小学生的抑郁检出率为10%,初中生抑郁检出率为30%,高中生抑郁检出率为40%。

而且,1342万这数字跟随的是居高不下的考研人群、不断增长的考公爱好者,和好工作难找的现实。

这其中,很多人没那么适合考试,更别说考一辈子了。

既然如此,更加现代化的教育为什么不去多关注一下孩子的快乐、幸福、成长与青春呢?

好在还是那个结论,这些奇葩校规并不多见。

 


雅思贝尔斯有句名言:“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

我们都爱说这话。

但常常忽视一种强制伤害带来另一种伤害的可能。


(图源网络)

想让教育形成闭环,当然不容易。

就像大家都知道,植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和现在,但轮到自己去做时,可能会说十年后的人们可以做出更多改变。

后来我们知道了,十年是一个虚数。
 

二维码

“这位夜里11点上厕所的同学,你重大违纪了”

保存图片,微信扫一扫

公众号:

上一页 下一页
其他信息
行业: 主持
地区:
时间:2024-09-20
标签:

上一篇:8月烈酒进口额下跌35.68%,白兰地、威士忌均呈现大跌

下一篇:​​​​​​​​汾酒成立巴拿马项目组;西凤酒规范市场推广活动......

赞 0
分享
猜你喜欢

账号登录,或者注册个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