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ogo.png

简介

绍兴,南宋以前称会稽、山阴、越州,自古就是钟灵毓秀、人文荟萃之地。

《世说新语》载,东晋大画家顾恺之从会稽归来,有人问他那边景色如何,顾恺之回答说:“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1881年,周樟寿在绍兴出生,后改名周树人。四年后,周櫆寿出生,后改名周作人。又三年后,松寿出生,改名建人。

周家兄弟出生在书香世家,但并不显赫。他们的爷爷周福清是清同治十年的进士,短暂做过翰林,在京城做过几年官,后来犯事做了牢;父亲周伯宜没有考上进士,只是一个秀才;母亲鲁瑞,家里也都是读书人。

关于鲁迅从小读了哪些书,一般人不甚了解。难道鲁迅那杰出的文学才能是凭空冒出来的?难道鲁迅是在“弃医从文”之后,立即就擅长了“文”然后一下子就成了大文豪?

当然不是。鲁迅的文学才能,来自于他从小的阅读积累。周作人也是如此。他们从小在一起看书,有非常广泛的阅读。

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鲁迅和周作人已是中国文坛的双壁,两人几乎齐名,誉满全国。小说和杂文是鲁迅创作的双翼,而周作人则是小品文的无冕之王。

两个人也非常默契,在北京旅居时,两家人共住在一个大宅院中,互相照顾。两家人的日用收支,经济上都是打通的。

但后来,兄弟俩因某事而反目成仇。

再后来,鲁迅早逝。周作人投敌,做了汉奸。

周家兄弟的命运裹挟在了国恨家仇里,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翻过不去的一页。

 

我系统读过鲁迅和周作人的作品。在由钟叔河编选的五卷本《周作人散文》中,我意外地读到了一篇《关于鲁迅》,其中讲到他和鲁迅小时候一起读书的经历。


文中写道:
“豫才从小就喜欢书画,——这并不是书家画师的墨宝,乃是普通的一册一册的线装书与花谱。最初买不起书,只好借了绣像小说来看。”
鲁迅的阅读是从带图画的通俗小说开始的,周家中有几箱藏书,其中多数是四书五经这样的“正经书”,要知道他们小时候仍属于清朝,还有科举,当时的读书人理所应当还是应该好好读四书五经的。可是周家兄弟却志不在此,他们更喜欢看小说这些“不正经书”。
家中的藏书,属于小说的有“《聊斋志异》《夜谭实录》,以至《三国演义》《绿野仙踪》等”,“其余想看的须得自己来买添”,于是兄弟俩又读了“《酉阳杂俎》《辍耕录》《池北偶谈》《六朝事迹类编》……”。这些书中,有些是小说,有些属于“笔记体”作品。总而言之,都不是当时的“正经书”,或者说,如果你去私塾里上学,教书先生叫你读的书,绝不是这种书。而他们就是全凭着自己的兴趣去读。
对于这种阅读中的“叛逆”行为,周作人在《我学国文的经验》中讲了自己演变的过程。他说自己十一岁时去三味书屋上学。教书先生先让他读的是“上中”,即《中庸》的上半本。上午读六十遍,下午读六十遍。他在三味书屋三年,四书五经算是读了大半,却仍旧一点都没兴趣,真正让他喜欢上读书的,是《西游记》。
周作人十四时,读到了《西游记》,便一发不可收拾,又接连读了《儒林外史》《三国演义》《聊斋志异》等。《聊斋志异》是文言小说,于是他便从“古白话”小说渐渐演进到文言小说的阅读,又读了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等。
在鲁迅和周作人的少年时代,他们最主要的涉猎就是中国古代的小说,在这方面,可以说是无书不读。等到十七、八岁以后,他们去新式学堂读书,学习了很多理科知识,同时又接触了很多翻译作品,因为当时严复和林纾两大翻译家的作品正席卷全国。
两人都去日本留学,可是他们会的外语可不止日语。他们通英语、德语、俄语、古希腊语等,都是刻苦学习的结果。也共同翻译外国小说,一本《域外小说集》就是他们合作的作品。
不论是读鲁迅的杂文,还是读周作人的散文,你都能感受到两个人的学识非常地渊博,可以说是文理兼修,东西合璧。且不说他们对中国古代作品的熟识——这是他们少年时就打下的“童子功”,就对国外作品的了解而言,达尔文的进化论,德国的哲学,日本和俄国的文学等,无所不及。同时,他们对佛经也有相当的了解。
相比之下,鲁迅读书更为刻苦,甚至显得“笨拙”。因为鲁迅喜欢抄书,就是整本整本地把书抄一遍。据《关于鲁迅》所述,鲁迅曾经抄写过“汉译赖耶尔(C. Lyell)的《地学浅学》(Principles of Geology)两大册”,由书名可知,这是一本地理学著作。鲁迅抄写过很多古籍、外国的翻译书,还有很多古代的碑刻、佛经等。
鲁迅对小说特别感兴趣,他把散佚在各种古籍中的短篇小说汇集在一起,编成了《古小说钩沉》和《唐宋传奇集》,是文化整理工作的重要贡献。鲁迅所著的《中国小说史略》,是中国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小说史,更是意义重大。
《故事新编》这部短篇小说集,则是鲁迅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重要作品。《故事新编》讽刺幽默、借古喻今,从其创作手法看,是当之无愧的“先锋小说”,其先锋性,在今天看也丝毫不显得陈旧。
纵观鲁迅和周作人的读书历程,可以用“兴趣引领”、“由浅入深”、“无所不包”三个词语来概括,这已经足以给我们带来非常多的启示。
小时候他们一同成长,年轻时志同道合,名扬天下,中年后分道扬镳,再不往来。

1936年,鲁迅去世,举国哀悼。
1937年,卢沟桥事变,北平沦陷。周作人作为北京大学教授,没有跟随校方撤离,而是成为留守教授,后投靠汪伪政权,任要职。
1945年,蒋介石政府以汉奸罪逮捕周作人,后判处其10年有期徒刑,后又将其特赦,提前释放。
新中国成立后,周作人居北京,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从事翻译和写作,靠稿费维生,最终于1967年去世。
三弟周建人一直站在鲁迅这边。他既是革命家,也是生物学家,尤其是成就卓著的科普作家。新中国成立后,周建人历任出版总署副署长、高等教育部副部长、浙江省省长等职,并且还担任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位居国家领导人之列。
周建人于1984年病逝,享年96岁。
周建人在1983年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叫《鲁迅和周作人》,详细讲述了兄弟两人失和的经过始末,还原了历史的真相。
文中所述,即便在兄弟失和之后,鲁迅也没有说过周作人的坏话,“只是对周作人有一个字的评价,那是‘昏’”。
鲁迅的眼光是很准的。
只是,往事已经如烟。 

二维码

周氏兄弟的读书史

保存图片,微信扫一扫

公众号:

上一页 下一页
其他信息
行业: 微商
地区:
时间:2024-09-21
标签:

上一篇:“大国浓香”扬帆出海,五粮液以“和美文化”连接世界

下一篇:女生称取快递时遭男生多次猥亵!校方通报→

赞 0
分享
猜你喜欢

账号登录,或者注册个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