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ogo.png
简介

 

司马南偷税风波再起:MCN机构反呛“钱全被拿走”,谁在撒谎?

“代缴税款”罗生门:一场互撕背后的利益博弈
全网6600万粉丝的网络“大V”司马南偷税被罚926万元事件持续发酵,剧情却迎来戏剧性反转。3月25日,与司马南合作多年的MCN机构实控人饶谨通过中间人喊话,直指“司马南拿走全部收益,公司无法代缴个税”,直接推翻了司马南此前“轻信MCN未履行代缴义务”的辩解。这场“甩锅”与“反甩锅”的拉锯战,将偷税案推向更深的舆论漩涡。

事件核心矛盾:钱去了哪里?
税务部门通报显示,2019年至2023年,司马南通过隐匿直播打赏、广告分成等收入,虚假申报(如将劳务报酬伪装为经营所得)、签订“阴阳合同”等手段,少缴个人所得税及增值税462.43万元;其控制的北京梅迪亚影视策划中心则通过虚列成本、违规套用小微企业税收优惠,少缴企业所得税75.32万元26。面对铁证,司马南最初将责任归咎于合作MCN机构“未代缴税款”,并称6年间仅从MCN获得600万元酬金,但罚款和滞纳金高达900万元,“教训沉痛”16。

然而,MCN机构实控人饶谨的回应彻底颠覆了这一说法。据知情人士透露,饶谨通过学者王小东否认指控,强调“司马南实际掌控全部收益流向,MCN既无资金也无权限代扣税款”,且双方合作“连书面协议都未签署”4。更关键的是,饶谨旗下公司(包括四月华文、蓝岸智库等)虽被税务部门调查,但未查出问题,进一步将矛盾焦点指向司马南个人45。

税务漏洞与商业版图:谁在“系统性逃税”?
司马南的辩解被指存在三大硬伤:其一,税务通报中“隐匿收入”“虚假申报”等主动违法行为,难以用“轻信第三方”搪塞;其二,其实际控制的北京梅迪亚影视策划中心参保人数仅1人,被质疑为空壳公司,用于转移收入和虚增成本26;其三,司马南全网账号自2024年11月起停更超半年,恰与税务调查时间重合,被外界推测为“东窗事发”后的被动沉寂16。

业内人士分析,MCN机构通常以“佣金分成”模式与网红合作,代缴税款需以实际掌控资金为前提。若司马南确实绕过公司直接收取收益,则其逃税行为属个人主导,MCN难以担责5。而司马南名下关联企业多数已注销,仅存的三亚文化工作室和北京梅迪亚中心均规模极小,与其数千万级营收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暴露其通过复杂架构规避监管的意图36。

舆论反噬:人设崩塌与流量帝国的黄昏
作为以“批判社会不公”立身的“爱国大V”,司马南曾高调评论薇娅偷税事件,宣称“逃税行为恶劣”,如今自身涉案金额远超薇娅比例,被网友嘲讽为“嘴上主义,心里生意”的典型7。其商业版图同样堪忧:主演电影票房仅105万元,关联企业无实际业务,核心收入全靠流量变现,而账号停更已导致其商业模式濒临崩盘37。

法律界人士指出,若MCN方证据属实,司马南可能面临更严厉的刑事追责。根据刑法,逃税数额巨大且占应纳税额10%以上者可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而司马南涉案金额及比例均远超门槛6。目前,双方均未公布银行流水或合同等关键证据,事件真相仍有待司法部门进一步披露。

 
一场偷税风波,撕开了网红经济中利益分配的灰色地带,也暴露出部分“大V”在流量裹挟下的道德双标。当公众人物的“正义人设”与背后的“偷税伎俩”形成荒诞对照,法律的铁拳与舆论的审视,终将为这场闹剧写下注脚。

二维码

司马南偷税风波再起:MCN机构反呛“钱全被拿走”,谁在撒谎?

保存图片,微信扫一扫

公众号:

上一页 下一页
其他信息
行业: 微营销
地区:
时间:2025-03-25
标签:

上一篇:FBI天价悬缉中国女商人:1500万美元背后的霸权逻辑与科技围堵

下一篇:武汉为何突然成为娱乐圈的“流量密码”?揭秘顶流扎堆背后的城市新气象

赞 0
分享
猜你喜欢

账号登录,或者注册个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