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有街坊能猜得到,就是蛋白质。不管是写《超越百岁》的Peter Attia博士,还是给这本书写序言的顾中一老师,都反复强调蛋白质的重要性:
好了,事情讲清楚了,今天的文章写完了……开玩笑开玩笑。
多吃蛋白质有利于控制小肚腩,有利于控制血糖,皮肤也会变好,但吃好蛋白质真得用点小技巧的。急着看干货的朋友可以直接拉到文末看“基础颜究生活提案”,愿意听我聊聊的街坊,咱们从“蛋白质内稳态”开始说起。
蛋白质内稳态(proteostasis):红桃皇后
《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的红桃皇后说过一句话:“我们必须不停奔跑,才能停在原地。”
听起来很魔幻,但是你看悬停着的蜂鸟,看起来静止,其实它必须不停地煽动翅膀,这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蜂鸟吃花蜜为生,只有这么高含糖量的食物才能维持住它这么疯狂的消耗。而且,这甜蜜的食物也是终生苦役,它四小时不进食就会陷入昏迷,很快死亡。
蜂鸟是极端的例子,但它是生命的隐喻。每一个看起来很懒的生命体,都在悄悄地、疯狂地消耗能量。按照“每克重量产热”来计算,我们每个人都是一颗小太阳(甚至比太阳更热)。
太阳的总功率是3.846×10²⁶瓦,质量是1.989×1030千克,每克太阳产热0.193毫瓦。
人类的身体是太阳的将近7倍,1.43毫瓦/克;
而某些嗜热菌,达到了太阳的5000倍左右,1瓦/克。
生命这么疯狂地消耗能量,到底在干嘛呢?
相当一部分能量被用来“制造新的蛋白质”——啥意思?
你跟小明两年没有见过面了,突然相遇:“哎呀小明,你一点都没有变。”
外表看起来没有变化的小明,身体的构成蛋白质几乎都变了——实际上,相当多的蛋白质是以“小时”来计算寿命的。我们的细胞不停地把蛋白质给拆掉,然后合成新的蛋白质来替换。
啥意思?一辆车刚上路开了几小时,就把发动机给“强制退休“了,换一个新的进去?这不是浪费吗?
生命就是这么浪费,而且只有这么奢侈地浪费着,咱们才能正常地“活着”。
为啥这么浪费?因为“精确性”
生命是精确的艺术,是大自然最伟大的创造。
用最基础的生命活动举例子,只要是活着的地球生命,就必须使用ATP(细胞中的电池)。制造ATP,需要一种ATP酶。这种酶的结构精巧到让人瞠目结舌——它像是把人类设计的“水力发电机”缩小成千上万倍,直接用分子搭出来的。
街坊们稍微看一下这张图,不要关注细节,只要想象一下这台极端精密的机器,只有头发丝直径的1/10000,就能理解为什么几千年来人类一直认为只有神才能创造生命了(这是错的!达尔文是对的)。
好了,这么精密的机器,造出来都相当不容易,保养是不是也相当难?
成千上万(实际上是万万亿数目)的这种机器,构成了我们的身体,如果坏了就想办法修,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每一台“分子机器”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况下会有不同的坏法。
所以,所有地球生命选择了更简单粗暴的办法来保证自己“活着”——隔一段时间,就把这些蛋白质机器拆掉,用一个新的来替换。
新机器的图纸直接来自于DNA中的记录,对年轻人来说就是完美的设备,对老年人来说(由于DNA可能累计损伤)也是可以用的设备。
这样搞,耗能当然大了。
耗能还不是唯一的问题,身体还要管控造机器的材料——新机器需要新零件,蛋白质的备件是“氨基酸”。氨基酸从哪里来呢?
Ta有两个来源,第一个就是“吃进来”。
饮食中的蛋白质:提供氨基酸
这就是为什么Peter Attia博士(《超越百岁》作者)和顾中一老师反复强调,要多吃蛋白质。Attia博士的推荐量是:
成年人每天每千克体重补充1.6克蛋白质。
这个量不小,因为WHO的推荐是0.8克/天/千克体重。
为什么Attia要增加一倍呢?因为他认为0.8克是保证生命基本运行的,而成年人(尤其是老年人)为了获得更大的肌肉量(预防摔倒,增强抵抗力)最好加倍。
专家观点不一致,我们听谁的呢?我试着分析一下WHO和Attia、顾老师思路冲突的缘由。
WHO给了一个比较低的推荐,可能是因为看到了西方社会“流行病学”研究的结果。“流行病学调查”最起源于“霍乱研究”,依靠问卷调查来判断某个疾病的来由,或者是某个饮食方案的效果——不做实验。在美国有很多研究发现,吃肉(蛋白质)有个比较合适的范围,吃少了固然不好,吃太多似乎也不行。
注意哈,美国人吃的蛋白质,几乎都是动物蛋白,甚至的是超加工食物。
不过西方也有专家对于蛋白质来源做过强调,比如做过“中国研究的”柯林•坎贝尔博士。在《救命饮食》中,他强调亚洲饮食中的蛋白质“有相当多植物来源”,跟美国人以“超加工”动物蛋白为主不同。
而Peter Attia是一个埃及裔加拿大医生,我猜测他说的蛋白质,来源更广泛,也更加健康。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听Attia和顾老师的建议,但注意1.6克/天/千克体重蛋白质的补充,最好是“动物蛋白为辅,植物蛋白为主”。
基础颜究生活提案
我前面提到了蛋白质分子零件有“两个来源”,一个是“饮食”,另一个是“自噬”。
“饮食”和“自噬”还会互相影响。
不过今天这一篇字数超太多了,我怕街坊们不耐烦,先把跟两篇文章相关的“生活提案”都写出来——“自噬”的部分明天再补充哈,未完待续。
咱们进生活提案哈:
多吃豆类、豆制品、发酵豆制品(作为蛋白质主要来源,可以顿顿都有);
多吃坚果(每天一小把);
多吃酸奶,适当喝鲜奶(每天一两次);
多吃海鱼(尤其是鲭鱼、沙丁鱼这样的小海鱼),每周两次以上;
适当吃红肉,不用刻意控制,但不要完全依赖这种蛋白质来源。
同时,为了减少“饮食”中蛋白质对于“自噬”的干扰(明天会详细说),咱们还是要注意下面几点:
每天吃点深色水果蔬菜,如果是有机水果建议带皮吃(槲皮素,主要在果皮中);
果蔬的颜色要多样(“吃出一道彩虹”);
绿咖啡或者杜仲茶(补充绿原酸);
多试试香辛料(按自己的喜欢来);
蘑菇、燕麦(膳食纤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