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读莫言的随笔集《不被大风吹倒》,意外地被一句话触动。莫言说:对他影响特别大的一本书是《新华字典》。
按照最大可能的概率去推演,莫言的一生基本上会在放牛放羊割麦子中度过。不过,1976年,莫言参军了,这是他人生的第一个转机。那年莫言21岁,距离他离开学校已经10年。
在部队里,爱读书的莫言抓住了一个机会,获得了一个担任图书馆管理员的工作。在这个岗位上干了三年,他把图书馆里的书都看完了。不得不说,图书馆管理员真是一个神奇的岗位。
不久后他开始尝试文学创作。一个人书读得多了以后就不甘心于只读了,他还想写。因为他想试试,给自己一个机会。
1981年到1983年,莫言发表了几篇小试牛刀的短篇小说,发表的刊物并不太知名,但是这些作品被一位著名的老作家注意到了,这位老作家就是孙犁。
当时孙犁写了一篇评论文章,里面提到了莫言的一篇作品,评价是“写得不错”,“有些飘飘欲仙的空灵之感”。
当时孙犁并不认识莫言。莫言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而孙犁则是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老艺术家见到有新作者发表作品,出于爱才惜才的心理,不吝称赏,加以鼓励,虽然只写了寥寥几十个字,却改变了这个年轻人的一生,也就此改写了中国文学史。
随后莫言进入解放军艺术学院读大学,孙犁的推举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从五年级辍学,到再次进入学校读书,莫言“gap”了18个年头。
莫言作为一个贫农之子,从一本《新华字典》起步,最终成为一位文坛巨匠,他的人生之路正好应证了“英雄不问出处”。
但是实话实说,像莫言这样背景的年轻人,想改变自己的命运,是何其难也!
如果一个年轻人要像莫言那样改变自己的命运,大致需要两个必要的条件:
1.苦练一门绝技。
2.“被发现”。
苦练一门绝技不解释了,反正必须是“绝技”,必须要到顶尖水平,光是“优秀”“有优点”还不够。至于“被发现”,不是随随便便被什么人发现,而是被有影响力的人发现。
“发现”莫言的人是孙犁,“发现”余华的人是李陀,”发现”李娟的人是刘亮程。
要是没有前辈的无私提携、慧眼识珠,再有才华也未必能闪亮。所谓“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我觉得很多人会陷入一个“怀才不遇”的错觉,觉得自己在某个方面很有才华,只是没有被人发现而已。我觉得更可能的是,你的才能还没有练到足够“高精尖”的水平。也就是说,“绝技”还未练成,怪不得别人。
你要知道,中国人之间有一种社交默契,就是照顾别人的脸面。假如你在某一件事上做得不太好,并不会直接说出来,让你知道。很多人自以为很厉害,往往是因为缺少真实的外部反馈。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年轻人,如果想抓住命运的喉咙,你就必须下定决心,克服千难万难,去苦练一门绝技。想想看莫言的人生以前是多么坎坷啊,不也闯过来了吗?
“绝技”的关键是要足够“绝”,是能够让人“拍案叫绝”的“绝”,这一点你自己去体会。
至于“被发现”,确实需要一定运气。运气本来就是稀缺的。但是你的绝技越绝,你的坚持越久,那么运气降临的概率终归会大一些。
最近发生的某个事件似乎(再一次)表明:有人出生在牛马,一生都在牛马;有人出生在罗马,兜兜转转还在罗马。
你知道,在有些不公平的游戏里,有些人能靠血缘关系就被有影响力的人“发现”。
但是我想说的是,你不必太关注这些社会新闻,而是应该专注地做自己。不要去管这些风吹草动。做自己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是信心。你要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做成”。
这句话听起来有些鸡汤,但我真的找不到比它更恰当的表述了。我也出自于贫寒之家,我一步一步艰苦跋涉了这许多年,仅凭的也是一种几近于盲目的自信罢了。像我这样的孩子,除了自信与坚韧之外,真是一无所有。
再另外讲一个我最近的体悟。我渐渐发现了自己在写作上正向哪个方向靠近,并不是上面提到的那些作家,而是李健。我发现,李健才是我写作的标杆。
为什么这么说呢?
去年还是前年,在微信上听了李健的在线演唱会,被深深震撼了。他那优雅的气质,俊秀的面容,娴熟的演唱技巧融化为似乎毫不费力的深情表达,从容不迫的高音,似水柔情的眼神,让我这个钢铁直男都深感倾慕。我心想,这就是我写作的目标,写出融优雅、精美、真情和技巧为一体的文字。
所以,李健就是我写作的标杆 。
前两年我一直憋大招,跟自己死磕,属于作茧自缚的阶段,现今似乎有点破茧成蝶的感觉,亟待振翅而飞。
这两天也收到一些老读者对《精读》的评价,颇得到些赞誉,感到很欣慰。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白费。你看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一个顶尖的音乐家,哪怕一个知音就满足了,更何况我的知音竟已不少。欢迎你也成为我的知音,《精读》是一本绝对值得你打开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