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斯顿,我们有麻烦了!"当美国国会亮出那份砍掉NASA近四分之一预算的提案时,整个航天界都倒吸一口冷气。这个曾经把人类送上月球、把探测器送到太阳系边缘的航天巨头,正在经历成立58年来最猛烈的战略急转弯——扔掉地球科学望远镜,关停气候观测卫星,裁掉上千名科研人员,只为把真金白银砸向月球基地和火星飞船。
这份2025财年预算案就像在航天界投下深水炸弹:248亿美元预算直接砍到188亿,相当于每天少花1.6个亿。但火星项目反而新增10亿美元,月球计划独占70亿经费。NASA局长尼尔森说得直白:"我们要让美国宇航员第一个踩上火星。"为此不惜壮士断腕,地球科学部预算缩水12%,深空探测望远镜项目砍掉3亿,连监测全球气候变化的卫星都要提前退役。
最耐人寻味的是,这波操作完美复刻了马斯克的火星剧本。SpaceX不仅承包了NASA的登月舱,现在更可能拿到火星飞船的"大单"。商业航天公司正从运输承包商升级为战略合作伙伴,这种转变让传统科研派忧心忡忡——当NASA把核心技术外包,未来太空探索的话语权到底在谁手里?
科学界炸锅的声音比火箭发射还响。行星协会专家德雷尔痛心疾首:"中国嫦娥六号正在月球背面挖土,欧洲刚发射木星探测器,我们却把深空望远镜项目腰斩?"被砍的地球观测卫星更是气候学家的命根子,民主党议员集体联名反对:"这相当于蒙住人类监察地球病的眼睛!"
这场太空战略大转向背后,藏着残酷的现实较量。SpaceX星舰连续试射虽屡败屡战,但可回收火箭已把发射成本砍到NASA传统模式的零头。蓝色起源的新格伦火箭蓄势待发,波音深陷载人飞船延期丑闻——商业航天的性价比优势,正倒逼NASA从"全能选手"转型为"项目发包方"。
值得玩味的是,被砍的科研项目多数是"前人栽树"的长期工程,而登月火星属于"后人乘凉"的政绩工程。阿耳忒弥斯计划要在2026年送人重返月球,火星采样返回任务定在2033年,这些都有明确时间节点的"太空竞赛指标"。但被牺牲的气候卫星、深空望远镜,损失的可能是预警飓风、监测冰川、发现系外行星的关键能力。
当马斯克在社交媒体晒出火星城市概念图时,NASA工程师正在连夜修改项目申请书。这场战略豪赌背后,是美国试图用商业力量撬动太空殖民的野心。但历史告诉我们,1972年阿波罗计划结束后,NASA预算连跌十年的教训让美国失去近地轨道主导权整整二十年。这次孤注一掷的"火星大跃进",是开启新纪元还是重蹈覆辙?答案或许就藏在国会山激烈的预算辩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