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写了一篇 @Jason 的案例 ( 《身边案例:瘦了一圈,血糖变好》 ) ,晚上躺上床仍然在想这件事,突然有一点“打通”的感觉。
减重和控糖,重要的不是“道理”,而是“感受”。
听起来挺抽象的,性子急的朋友可以 直接拉到文末 看“基础颜究 生活提案 ”。愿意听我聊聊的街坊,咱们喝口杜仲茶,让我从“七鳃鳗”讲起。
噩梦般的生物:七鳃鳗
七鳃鳗的脑子只有豌豆那么大,非常原始,不会做九九乘法表,更无法理解“减重”和“苗条”这样抽象的概念。但是在它们的脑中,藏着人类应该如何减重和控糖的秘密。
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卡罗林斯卡研究所 (Karolinska Institute) ,斯特恩·格里纳 (Sten Grillner) 教授和他的研究生马库斯·斯蒂芬森-琼斯 (Marcus Stephenson-Jones) 的实验室玻璃缸中有一群噩梦般的生物。
它们大概30厘米长,吸盘一般的嘴中长着针一般锋利的獠牙,是“活化石”般的存在——少数仍然生存的最古老脊椎动物。七鳃鳗是一种寄生生物,对于它的宿主鱼类来说,死亡可能是在“千刀万剐”之后的一种解脱,因为七鳃鳗在饥饿时,会用它锋利的獠牙直接“刮”鱼肉来吃——吸盘样的嘴“焊”在可怜的鱼身体上,根本甩不掉。
然而,如此野蛮的生物,大脑中的“决策机构”却跟人类几乎一模一样。
吃不吃?怎么吃?吃多少?这些决定都是这个“决策机构”决定的。
我们(和七鳃鳗)的大脑如何决策
格里纳教授和斯蒂芬森-琼斯博士对比了哺乳动物 (包括人类) 和七鳃鳗的脑,发现尽管有着5.6亿年的进化差距,七鳃鳗与人类的“决策机构” 基底神经节 惊人相似。
它们有着相同的区域,区域间的组织方式和连接方式也一模一样。这些区域内有具备相同电性质的神经元,神经元间通过相同的化学信使彼此传递信息。
基底神经节电信号通路的所有细节,几乎都是记忆年前便已形成。进化过程中,脊椎动物确实一直使用着大脑中的这一基础结构,它是 七鳃鳗 、 鱼 、 鸟 、 哺乳动物 甚至 人类 做决策时的常用结构。”
在进化的赛场上,我们的祖先早在5.6亿年前就已击出了本垒打,时至今日,我们仍佩戴着他们于远古海洋中所形成的这一“硬件”。格里纳和斯蒂芬森·琼斯认为这是一种“联适应” (exaptation) 。
适应 (adaptation) 是形成新特性的过程,比如可以在空气中呼吸的肺和具有四个心室的心脏。与适应不同,联适 (exaptation) 应是为已存在的特性增加新的功能,比如扩大基底神经节的决策范围,让其能够控制其他更为高级的决策类型。
换句话说,现代人的大脑就像是一家公司的高层。迄今为止,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显示这家公司仍然有一个蛮横的、思维僵化的CEO (“基底神经节”) 。跟我们的祖先相比,人类的优势在于有了一帮“理性高管” (“新皮层”) 。
所以,我们不要寄希望于自己大脑最深处的那个CEO是个通情达理的家伙,它只会做最简单的判断,只知道最直接的利益,只害怕近在咫尺的危险,它不懂得什么是“长期主义”,更不知道什么未雨绸缪。
这个CEO只看“感受”,不看“道理”。
“CEO”比较蛮,那就做“高管”的工作
可是 @Jason 还是能减下来呀!他的大脑中不也是“基底神经节”这个野蛮CEO来控制吗?
刚刚不是说了,除了思维僵化的CEO,咱们的大脑还有一帮“新皮层”的“高管”吗?他们是理性的。咱们可以通过让那些跟“减重”相关的“新皮层脑区”,在CEO那边有更大的话语权呀!
怎么做呢?
在《饥饿的大脑》中,作者Stephan Guyenet博士认为为了让CEO忍住,不吃那个 沾满巧克力的甜甜圈 ,必须让负责未来身材的那个“理性高管”更高声地说话。他的建议是:
每天有空就想象一下自己未来身材很好,穿合适的漂亮衣服,精神抖擞地走着的样子。
他认为这样就能让CEO得到更多“未来价值”的报告,压制住更原始的“吃”的冲动。
说实话,我觉得Guyenet博士这个方法有点不靠谱,至少不如Jason的靠谱。他直接给自己装了一个CGM (连续性血糖监测仪) ,只要一拿起手机就能看到自己的血糖报告。
之前没有控制下来的时候,只要空腹楦 (xuàn) 一碗大米饭,他的手机就会报警。
这就让那个原始的CEO (跟七鳃鳗一样的CEO) 感觉到迫在眉睫的危险,仿佛医生就跟在身边提醒一般。
当然, @Jason 还有其他的手段来控制住他大脑中那位CEO。
基础颜究生活提案
通过观察 @Jason 的习惯,我们给出的生活提案分为两个方面:
让“升糖”和“久坐”的警告近在咫尺;
形成一个有利于“控糖”和“抗炎”的环境。
具体来说有下面几点:
佩戴CGM (虽然有点疼,毕竟只疼一下) ,提醒自己“先蔬菜,再豆制品肉蛋奶,最后碳水”;
弄各种香料 (如姜黄和锡兰肉桂) ,把“抗炎”和“燃脂”变成“好吃”;
远离所有零食碗 (把零食锁进柜子,相信我,真有用) ;
把小圃绿咖啡和杜仲茶放在桌面最显眼的位置上,定闹表提醒自己起来走走,冲杯杜仲茶。
最后补充说明一点, @Jason 的CGM数据提示去年12月份“糖化血红蛋白”是8.02,但这是“预估值”,CGM测量的真正数据是“平均葡萄糖值”。按照CGM的“平均葡萄糖值”,结合他在医院的检测结果,他的医生认为他的问题还属于“糖前” (胰岛素抵抗) 的范围,没有到糖尿病阶段,医生的建议仍然是生活方式调整。
如果是医院测得的“糖化血红蛋白”数据这么高,就已经是糖尿病了,要遵医嘱行事。
再提醒各位街坊一句:
一定要遵医嘱。
如果对某个医生的诊断有疑虑,可以多跑几家医院,或者通过关系问问自己圈子里的医生。
不要自己通过网上的信息来决定是否吃药和停药。
在遵医嘱的前提下,努力改变生活方式,注意随访,很多慢性病都是有改善可能的。
祝街坊们身体好,心情好,皮肤好,腰围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