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ogo.png

2021-12-03 05:50:22 微信搜索 热度:104241
图片
要为真理而斗争,欢迎回到2049。
继续昨天的话题,昨天介绍了世界五大洋的基本情况,今天我们来聊聊大洋有多深,古希腊人认为,海洋是一个无尽深渊,既然无尽,所以探讨大海有多深,也就成为了一个伪命题。而当人类进入到大航海时代之后,很多人对这个问题也不是很感兴趣,因为海上行舟是怕浅不怕深,航海家们的注意力都放在那些浅水区域,防止船只撞上暗礁、浅滩,至于有多深,那当然是越深越好,反正肉眼所见是深不见底,咱们又不可能去海底生活,关心这些臭氧层的有什么用?不过问题毕竟摆在这里,没有答案总是多少让人有些难受,于是在1521年麦哲伦航行到太平洋中部时,可能是实在太无聊了,于是他的船队就打算测一测大海到底有多深。船员们把一根731米长的绳子系上炮弹,然后扔进大海,结果发现根本够不着底,于是麦哲伦就声明,海洋确实是无尽深渊,同志们千万不要贸然前往,因为没有底的深海只能是一个神怪世界,或许那里就是地狱所在。既然伟大的麦哲伦都下结论了,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中,海洋深度的问题也就被搁置起来。
而重启深海测量,则要等到19世纪,在工业革命的催化下,人类已经是天不怕地不怕,区区深海又何足道哉?一开始人们使用的测量方法还是和麦哲伦一样,搞一根麻绳系上重物,然后抛到海里,其中最著名的一次,就是英国科学测量船“挑战者号”的环球航行,过去节目咱们说过,美国航天飞机的命名,都源自英国当年的科学考察船,所以空中解体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它的命名就源自这艘英国科考船。1875年,挑战者号出发之后,就拿着一根麻绳,开始到处测量海水深度,最终在1875年,挑战者号得出结论,海洋最深处是位于日本南部的马里亚纳海沟,深度达8230米。客观地说,用麻绳绑上重物进行海洋深度的测量,理论上完全没有问题,但事实上,这种做法存在着极大的误差,因为海水在流动,船身也在动,几千米长的绳子挂着重物沉入海底,绝不可能保持垂直状态,另外麻绳的密度比较小、摩擦力也比较大,所以很多时候,人们根本无法判断重物是否已经触底,只能凭感觉或经验得出一个大致的判断。至于这个8230米,到底测得是马里亚纳海沟什么地方,具体到这一点,8230米究竟是深了还是浅了,如今已经不得而知。
图片
挑战者号科考船
图片
也几乎和挑战者号同一时期,美国人为了研究在太平洋海底铺设通信电缆的可行性,派出军舰对海底地形进行考察,最后在日本本州岛以东的日本海沟中,测得一个更大的深度8513米,当时这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深。在美国人的测量中,他们并没有使用麻绳,取而代之的是钢丝,显然钢丝要比麻绳具有更高的精度,但它也不可避免存在误差,人们还是无法得知钢丝到底在水下做出了怎样的技术动作。不过虽然测量很不精确,但发生在19世纪的众多海洋测量活动,还是让人们对海底地貌有了初步了解,其中最大的一个贡献,就是发现了大西洋中脊,也就是在大西洋中部,存在一条贯穿南北的巨大海岭,这成为了魏格纳在1912年提出的大陆漂移说的依据之一,关于这个话题过几天再详细说。
图片
大西洋中脊
再说回海底深度的测量,如何还能进一步提高精度?一种思路就是继续对麦哲伦的测量方法进行优化,比如说搞一根大铁棍子往下捅。不过改良固然有用,但真正的发展还是要靠改变思路、源头创新,终于到20世纪初,深海测量实现了真正的技术突破,这就是利用声波探测,原理很简单,从船上向海底发射声波,声波到达海底后反射回来,海水中的声速约为1500m/s,根据声波的传播时间,就可以计算出海底的深度,这种测量方法不仅精度极高,而且速度极快,哪怕是测1万米的水深,也只需要十几秒钟,所以说,声波测深是从根本上改进了测量的效率和精度。1912年,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不幸沉没,这进一步加速了声波测深技术的发展,到上世纪50年代,单波束测深已经在海轮上广泛使用,也就是说,但凡一个有条件的海轮出海,都携带有测深仪器,每一条船都出一点力,最后把数据汇总,就可以得出全球海底地貌。而到上世纪80年代,多波束条带测绘也开始广泛应用,简单来看,相比于单波束一下测一个点,多波束就是一下测一条线,这就进一步提高了海底测深和制图技术。
图片
多波束条带测绘
就这样,海底世界的真实样貌,逐渐呈现在世人面前,目前世界上流传最广,也被认为是最漂亮的海底地形图,诞生于上世纪70年代晚期,制图人是美国地球物理学家布鲁斯-希增与玛丽·撒普,可以说很多人正是通过这幅图,看懂了板块学说。这幅图的最大特点就是大洋中脊的转换断层表现得惟妙惟肖,所谓的转换断层,指的就是横切洋中脊或俯冲带的一种巨型水平剪切断裂,最后把洋中脊搞得就像拉链一样。但事实上,这幅图其实是有错误的,错就错在东太平洋与东南印度洋的洋中脊,并不存在这种拉链造型,这其实来自于希增和撒普二人的想象。事实上,采用多波束条带测深,测线的间距比较大,根本达不到这幅图所展现的高精度,同时当时的世界大洋,其实只有不到10%的面积经过测量,于是在极为有限的条件下,希增和撒普二人便凭借着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以及科学家的嗅觉,对海底地形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艺术加工。虽然出错在所难免,但这幅图的横空出世,还是震惊了当时的学术界,因为它反映了对海底世界一种全新的理解,看来水下确实有点意思。
图片
希增与撒普
图片
希增与撒普的海底地形图
图片
转换断层
而要想真正得到一幅反应客观实测的海底地形图,也还是刚才的老话,声波测深已经玩不转了,必须要从源头创新,而这一次人类跑到了太空,这就是利用卫星遥感技术,测绘海底地形。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遥感技术的发展,已经完全改变了陆地制图,因为大陆地形在空中那是一目了然。但要想把遥感技术应用于海底,其实并不容易,因为包括激光在内的各种电磁波,在水中传播时,都会遇到衰减太快的问题,到了深海全都玩不转,但是卫星的优势又实在巨大,不让它们在海底测量中发挥一下实在是受不了,最后科学家独辟蹊径想到了一个绝妙办法,这就是卫星测高技术。卫星上的雷达高度计,可以准确测得海平面的高度,虽然海面地形不是我们想要的海底地形,但是可以根据海底地形对海面地形的影响,来对海底地形进行间接的测算。这种方法对大洋中的海山尤其敏感,原因就是,海底岩石的密度要远大于水,于是在更大重力的影响下,海水就会在海山之上聚集,最终就会反应为海平面的隆起。
图片
卫星遥感
整体上看,声波测量法与卫星测量法,二者各有优劣,声波测量的优势是分辨率很高,可以达到200米左右,但卫星通过测量海平面高度然后间接计算出水深,分辨率就要低得多,大约只有8千米左右。但是声波测量法的效率实在太低,你可以想象一下,弄一艘船搁海上到处晃,这得猴年马月才能把广袤的海底摸清楚,有科学家估算,大约需要200年,这还不包括更加复杂的浅水海域。而卫星测量法的效率那就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因为它一下测的是一大面,覆盖面非常广,测量全大洋地形,只需要一年时间,还不费劲。所以结论你也知道了,目前测量海底地形最理想的办法,就是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就像砸墙一样,你得大锤、小锤配合使用。
1997年,美国科学家完成了卫星和船测相结合的海底地形图,也就是你现在看到的这张图,相比于希增和撒普的,是不是更加细致?是不是更加真实?反正我是觉得,希增和撒普那张图,其实看起来有那么一点假。随着新的海底地形图的问世,五大洋的真实深度也能下一个结论了,总体上,世界大洋的平均深度约为3700米,其中平均深度最大的是南冰洋,平均深度在4000米以上,紧随其后的是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北冰洋,平均深度分别为3970米、3700米、3650米和1200米,北冰洋再夺一项倒数第一。当然了以上这是平均深度,没什么新意,因为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还在玩儿绳测法的时候,就估算出海洋平均深度约为3800米,与现在的数据也差不了太多。
图片
真正具有颠覆性意义的,是海底的粗糙地形终于一览无遗,具体看就是大量数不清的海底火山,它们大多分布在大洋中脊区域。初步统计发现,相对高度超过1500米的海底火山有13000座,而且海底火山的数量与大小呈对数关系,由此推测,全球高度超过1000米的海底火山,应该有10万座,超过100米的有2500万座,数量之多超乎想象。除了粗糙之外,海底地形的起伏也要远大于陆地,在陆地上,最高点是珠穆朗玛峰峰顶,现在的数据是海拔8848.86米,而在海底,最深处是马里亚纳海沟的11034米,而且这个11034还得加一个定语:目前已知。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到底有多深,或者还有没有比马里亚纳海沟更深的沟,这些都是未知数。但珠穆朗玛峰作为世界最高峰,以及它的最高点在什么地方,这是没有任何异议的。另外通过海底地形图人们还发现,世界最大的山脉,也不在陆地而是在海底,这就是平均高度为2000米的洋中脊,它们之间相互连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深海山脉,绵延6万公里,可绕地球一圈半,而陆地上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也只有8900公里。总之到此为止,人们再也不认为深海是一片平坦之地,恰恰相反,它崎岖陡峻、粗糙不平,而且气势磅礴,令人望而生畏,如果李白见到了,应该会连喊好几个噫吁嚱。
图片
海底火山喷发
不过稍显遗憾的是,虽然通过声波测量和遥感测量,人类已经对海底世界有了很多了解,但受限于几千米厚海水的阻挡,事实上,如今人类对海底地形的了解,其实还不如月球背面,甚至还不如火星表面,但我们相信,随着未来探测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大洋深处一定会给人类带来更多惊喜或是惊叹。
图片
深海海底与火星表面
好了总结一下这两天的节目,16世纪,随着地理大发现,人类搞清楚了海洋有多大,到20世纪,又搞明白了海洋有多深,面积和高度都知道之后,就可以计算出海洋的体积了,这个数值是13.3亿立方千米,差不多每个中国人都可以分1立方千米。13.3亿立方千米到底是个什么概念,打个比方,长江每年的入海流量大约是1000立方千米,也就是说,长江要源源不断地流上140万年,才可以灌满世界大洋。或者说,把海水抽干搁一个地方先存起来,然后把起伏的地球表面给抹平,再把海水送回地球,那么全球都会覆盖上2600米厚的海水,成为一颗货真价实的蓝色星球,听起来确实很猛,但其实与6400千米的地球半径相比,这些海水只有薄薄的一层,如果把这些海水化作一颗水珠,与地球相比,它也只是小小的一颗。编不下去了,请看下集。
 

上一篇:无尽深蓝:潜入深海

下一篇:无尽深蓝:发现大洋

赞 0
分享
猜你喜欢

是什么吊袜带,吊袜带怎么穿?

内裤变形了还能继续穿吗?内衣为什么会变形?

乐福鞋穿久了会变大吗?男士如何搭配乐福鞋?

空军一号很容易破解。是假货吗?空军一号裂了怎么修复?

空军一号开胶是通病吗?空军一号值得买吗?

海国

言叶与浆果

账号登录,或者注册个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