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ogo.png
简介

一、什么是小儿湿疹?

小儿湿疹,又称奶癣,是一种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皮肤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出、瘙痒等症状,可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以头面部、四肢屈侧较为常见。

二、病因

(一)西医病因

1、遗传因素:小儿湿疹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父母双方或一方有过敏性疾病史,如湿疹、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孩子患湿疹的风险会增加。

2、免疫因素:小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发生过敏反应。

3、环境因素:环境中的过敏原,如尘螨、花粉、动物皮毛、霉菌等,可诱发小儿湿疹。此外,气候变化、温度湿度变化、空气污染等也可能与湿疹的发生有关。

4、饮食因素:某些食物,如牛奶、鸡蛋、鱼虾、大豆等,可能引起小儿过敏,从而导致湿疹的发生。

(二)中医病因

1、胎毒遗热:孕期母体过食辛辣、油腻、热性食物,或情绪不畅,导致火热之邪传于胎儿,出生后胎毒遗热,发为湿疹。

2、饮食不节:小儿脾胃虚弱,若饮食不节制,过食肥甘厚味、生冷食物等,损伤脾胃,内生湿热,外发肌肤,发为湿疹。

3、外感风邪:小儿肌肤娇嫩,卫外不固,易感受风邪。风邪与湿热之邪相搏,客于肌肤,发为湿疹。

4、情志失调:小儿情志不遂,肝气郁结,郁而化火,火热之邪与湿热之邪相搏,发为湿疹。

三、发病机制

(一)西医发病机制

1、免疫反应:小儿接触过敏原后,免疫系统产生异常的免疫反应,释放出多种炎性介质,如组胺、白三烯等,导致皮肤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等症状。

2、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小儿皮肤角质层薄,屏障功能不完善,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物的侵入,导致皮肤炎症反应。

(二)中医发病机制

1、胎毒遗热:胎儿在母体内受火热之邪影响,出生后火热之邪蕴结于肌肤,发为湿疹。

2、湿热蕴结:饮食不节,内生湿热,或外感风邪,与湿热之邪相搏,蕴结于肌肤,发为湿疹。

3、血虚风燥:湿疹反复发作,病程迁延,耗伤阴血,血虚生风,肌肤失养,发为湿疹。

四、类型

(一)西医类型

1、急性湿疹:起病急,皮肤表现为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出等,瘙痒剧烈。

2、亚急性湿疹:由急性湿疹转变而来,皮肤表现为红斑、丘疹、鳞屑、结痂等,瘙痒仍较明显。

3、慢性湿疹:由急性或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转变而来,皮肤表现为皮肤增厚、粗糙4、苔藓样变、色素沉着等,瘙痒程度较轻。

(二)中医类型

1、湿热浸淫证:发病急,皮肤潮红灼热,瘙痒剧烈,渗液较多,伴身热、心烦、口渴,大便干,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脾虚湿蕴证:发病较缓,皮肤红斑、丘疹、水疱,瘙痒不甚,伴纳呆、腹胀、便溏,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

3、血虚风燥证:病程日久,皮肤干燥、粗糙、肥厚、苔藓样变,瘙痒剧烈,伴面色苍白、头晕、乏力,舌淡,苔白,脉细。

五、临床表现

1、皮肤症状

(1)红斑:皮肤出现红色斑块,边界不清;

(2)丘疹:皮肤上出现小的隆起,呈红色或肤色;

(3)水疱:皮肤表面出现小的水泡,内有透明液体;

(4)糜烂:皮肤表皮破损,露出红色的创面,有渗出液;

(5)渗出:皮肤破损处有液体流出,可为黄色或透明;

(6)瘙痒:皮肤瘙痒剧烈,小儿常因瘙痒而搔抓,导致皮肤破损。

2、不同部位表现

(1)头面部:多见于婴儿,表现为红斑、丘疹、水疱,严重时可出现黄色结痂;

(2)四肢屈侧:皮肤红斑、丘疹、水疱,瘙痒明显,搔抓后可出现糜烂、渗出;

(3)臀部:常因尿布更换不及时,尿液、粪便刺激皮肤而引起湿疹,表现为红斑、丘疹、糜烂。

3、伴随症状

部分小儿可伴有烦躁不安、睡眠不安、食欲减退等症状。

六、西医诊断

1、临床表现:根据皮肤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出、瘙痒等症状进行诊断。

2、实验室检查:一般无需特殊实验室检查,必要时可进行过敏原检测,以明确过敏原。

七、中医诊断

(一)望诊

1、望面色:面色红赤,多为湿热之象;面色苍白,多为血虚之象。

2、望舌苔:舌苔黄腻,多为湿热蕴结;舌苔白腻,多为脾虚湿蕴;舌苔少或无苔,多为血虚风燥。

3、望皮肤:观察皮肤的颜色、形态、渗出情况等。皮肤潮红灼热、渗液较多,多为湿热浸淫证;皮肤红斑、丘疹、水疱,瘙痒不甚,多为脾虚湿蕴证;皮肤干燥、粗糙、肥厚、苔藓样变,多为血虚风燥证。

(二)闻诊

1、听声音:小儿哭声响亮,多为实证;哭声低微,多为虚证。

2、闻气味:口气臭秽,多为胃热;口气酸腐,多为食积。

(三)问诊

1、问发病时间、诱因:了解湿疹的发病时间、是否有接触过敏原、饮食变化等诱因。

2、问瘙痒程度:询问小儿瘙痒的程度,是否影响睡眠、食欲等。

3、问伴随症状:询问是否伴有烦躁不安、睡眠不安、食欲减退等症状。

(四)切诊

切脉:脉滑数,多为湿热之象;脉濡缓,多为脾虚湿蕴;脉细,多为血虚风燥。

八、中医治疗

(一)中药内服

1、龙胆泻肝汤加减

(1)药物组成: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黄、柴胡、甘草;

(2)方解:龙胆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黄芩、栀子清热泻火;泽泻、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当归、生地黄养血滋阴;柴胡疏肝解郁;甘草调和诸药;

(3)适用于湿热浸淫证;

(4)疗程:一般 7 - 10 天为一个疗程。

2、除湿胃苓汤加减

(1)药物组成:苍术、厚朴、陈皮、猪苓、泽泻、赤茯苓、白术、滑石、防风、栀子、木通、肉桂、甘草;

(2)方解:苍术、厚朴、陈皮燥湿理气;猪苓、泽泻、赤茯苓、白术健脾利湿;滑石、防风、栀子清热利湿;木通清热利水;肉桂温阳化气;甘草调和诸药;

(3)适用于脾虚湿蕴证;

(4)疗程:一般 10 - 15 天为一个疗程。

3、当归饮子加减

(1)药物组成:当归、川芎、白芍、生地黄、防风、白蒺藜、荆芥、何首乌、黄芪、甘草;

(2)方解:当归、川芎、白芍、生地黄养血滋阴;防风、白蒺藜、荆芥祛风止痒;何首乌、黄芪补气养血;甘草调和诸药;

(3)适用于血虚风燥证;

(4)疗程:一般 15 - 20 天为一个疗程。

(二)针灸治疗

1、主穴:曲池、血海、足三里、三阴交。

2、配穴:湿热浸淫证加阴陵泉、内庭;脾虚湿蕴证加脾俞、胃俞;血虚风燥证加气海、关元。

3、针法:毫针刺,用平补平泻法。

4、疗程:一般 10 - 15 次为一个疗程。

(三)中药外敷

1、急性湿疹

(1)药物组成:黄柏、苦参、地肤子、白鲜皮等;

(2)用法:将药物研末,用香油调成糊状,敷于患处;

(3)适用于急性湿疹渗液较多者;

(4)疗程:一般 3 - 5 天为一个疗程。

2、亚急性湿疹

(1)药物组成:青黛、滑石、黄柏等;

(2)用法:将药物研末,用凡士林调成糊状,敷于患处;

(3)适用于亚急性湿疹;

(4)疗程:一般 5 - 7 天为一个疗程。

3、慢性湿疹

(1)药物组成:当归、生地、白及等;

(2)用法:将药物研末,用蜂蜜调成糊状,敷于患处;

(3)适用于慢性湿疹皮肤干燥、粗糙者;

(4)疗程:一般 7 - 10 天为一个疗程。

(四)推拿治疗

1、清补脾经、清大肠经、清小肠经各 100 - 200 次。

2、湿热浸淫证加清天河水、退六腑各 100 - 200 次;脾虚湿蕴证加揉脾俞、揉胃俞各 100 - 200 次;血虚风燥证加揉血海、揉三阴交各 100 - 200 次。

3、疗程:一般 10 - 15 次为一个疗程。

九、常用中成药

1、消风止痒颗粒

(1)组成:防风、蝉蜕、地骨皮、苍术、亚麻子、当归、地黄、木通、荆芥、石膏、甘草;

(2)功效:清热除湿,消风止痒;

(3)用法用量:口服。1 岁以内一日 1 袋;1 至 4 岁一日 2 袋;5 至 9 岁一日 3 袋;10 至 14 岁一日 4 袋;15 岁以上一日 6 袋。分 2 - 3 次服用。

2、湿毒清胶囊

(1)组成:地黄、当归、丹参、蝉蜕、苦参、白鲜皮、甘草、黄芩、土茯苓;

(2)功效:养血润燥,化湿解毒,祛风止痒;

(3)用法用量:口服。一次 3 - 4 粒,一日 3 次。

3、皮肤病血毒丸

(1)组成:茜草、桃仁、荆芥穗、蛇蜕、赤芍、当归、白茅根、地肤子、苍耳子、地黄、连翘、金银花、苦地丁、土茯苓、黄柏、皂角刺、桔梗、益母草、苦杏仁、防风、赤茯苓、白芍、蝉蜕、牛蒡子、牡丹皮、白鲜皮、熟地黄、大黄、忍冬藤、紫草、土贝母、川芎、甘草、白芷、天葵子、紫荆皮、鸡血藤、浮萍、红花;

(2)功效:清血解毒,消肿止痒;

(3)用法用量:口服。一次 20 粒,一日 2 次。

4、健脾丸

(1)组成:党参、白术、陈皮、枳实、山楂、麦芽;

(2)功效:健脾开胃;

(3)用法用量:口服。一次 1 丸,一日 2 次;小儿酌减。适用于脾虚湿蕴证。

十、食疗方法

1、绿豆百合汤

(1)材料:绿豆 30 克、百合 30 克;

(2)做法:将绿豆、百合洗净,加水适量,煮至绿豆开花、百合软烂;

(3)功效:清热解毒,利湿止痒;

(4)适应症:适用于湿热浸淫证。

2、山药薏仁粥

(1)材料:山药 30 克、薏仁 30 克、大米 50 克;

(2)做法:将山药、薏仁、大米洗净,加水适量,煮成粥;

(3)功效:健脾利湿;

(4)适应症:适用于脾虚湿蕴证。

3、红枣黑木耳汤

(1)材料:红枣 15 枚、黑木耳 15 克;

(2)做法:将红枣、黑木耳洗净,加水适量,煮至红枣、黑木耳软烂;

(3)功效:养血润燥;

(4)适应症:适用于血虚风燥证。

4、冬瓜薏仁汤

(1)材料:冬瓜 300 克、薏仁 30 克;

(2)做法:将冬瓜洗净,去皮、去瓤,切成小块;薏仁洗净。将冬瓜、薏仁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煮至冬瓜软烂;

(3)功效:清热利湿;

(4)适应症:适用于湿热浸淫证。

十一、预后及并发症

(一)预后

小儿湿疹的预后一般较好,经过积极治疗,多数患儿可在数周或数月内痊愈。但部分患儿可能反复发作,病程迁延。

(二)并发症

1、感染:小儿搔抓皮肤破损处,容易引起细菌、真菌等感染,加重病情。

2、过敏性鼻炎、哮喘:部分小儿湿疹可能与过敏性鼻炎、哮喘等过敏性疾病同时存在,或发展为过敏性鼻炎、哮喘。

十二、预防方法

1、避免接触过敏原

(1)了解小儿的过敏原,避免接触可能引起过敏的物质,如尘螨、花粉、动物皮毛、食物等;

(2)保持室内清洁,定期打扫卫生,减少灰尘;

(3)避免使用刺激性的化妆品、洗浴用品等。

2、合理饮食

(1)母乳喂养的婴儿,母亲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2)人工喂养的婴儿,应选择适合的奶粉,避免食用可能引起过敏的食物;

(3)小儿添加辅食应循序渐进,避免一次添加过多新食物。

3、注意皮肤护理

(1)保持皮肤清洁,每天用温水清洗皮肤,避免使用过热的水和刺激性的肥皂;

(2)穿着宽松、柔软的棉质衣物,避免穿着化纤、羊毛等刺激性衣物;

(3)避免搔抓皮肤,以免引起皮肤破损和感染。

十三、中医古籍中部分相关论述

1、《外科正宗·奶癣》:“奶癣,因儿在胎中,母食五辛,父餐炙煿,遗热与儿,生后头面遍身发为奶癣,流脂成片,睡卧不安,瘙痒不绝。”

解析:这段文字指出了小儿奶癣(湿疹)的病因是孕期母体饮食不当,将火热之邪传给胎儿。出生后,小儿头面遍身发为奶癣,流脂成片,瘙痒不绝,影响睡眠。这与现代医学中认为小儿湿疹与遗传、饮食等因素有关的观点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2、《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胎敛疮,此证生婴儿头顶,或生眉端,又名奶癣。痒起白屑,形如癣疥,由胎中血热,落草受风缠绵,此系干敛;有误用烫洗,皮肤起粟,瘙痒无度,黄水浸淫,延及遍身,即成湿敛。”

解析:这里描述了胎敛疮(奶癣)的症状和病因。生在婴儿头顶或眉端,痒起白屑,形如癣疥。病因是胎中血热,落草受风缠绵,或误用烫洗。这与现代医学中认为小儿湿疹与遗传、免疫、环境等因素有关,以及过度清洗可能加重病情的观点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3、《证治准绳·幼科》:“奶癣,即胎癣也。小儿在胎中,母食五辛,父餐炙煿,遗热于儿,生后头面遍身皆成细疮,流脂成片,睡卧不安,瘙痒不绝。”

解析:这段文字再次强调了小儿奶癣的病因是孕期母体饮食不当,将火热之邪传给胎儿。症状为头面遍身皆成细疮,流脂成片,瘙痒不绝,影响睡眠。这与前面的古籍记载相似,进一步说明了古代中医对小儿湿疹病因的认识。

4、《幼科释谜·胎疾》:“胎热者,生下有血色,旬日之间,目闭面赤,眼胞浮肿,常作呻吟,或啼叫不已,时复惊烦,遍体壮热,小便黄色,此因在胎之时,母受时气热毒,或误服温剂,过食五辛,致令热蕴于内,熏蒸胎气,生下故有此证。”

解析:这里描述了胎热的症状和病因。生下有血色,目闭面赤,眼胞浮肿,常作呻吟,啼叫不已,惊烦,遍体壮热,小便黄色。病因是在胎之时,母受时气热毒,或误服温剂,过食五辛。虽然这里没有明确指出胎热与奶癣(湿疹)的关系,但胎热的症状与小儿湿疹的一些表现有相似之处,如皮肤发红、瘙痒等。这也为我们理解小儿湿疹的中医病因提供了参考。

 

 

 

 

二维码

小儿湿疹的中医诊疗方法

保存图片,微信扫一扫

公众号:

上一页 下一页
其他信息
行业: 微信创业
地区:
时间:2024-10-20
标签:

上一篇:白酒区域经理对驻外销售人进行管理和指导,做好2个事项就能够解决80%的问题,会开周会和会用看板(推荐收藏)

下一篇:生完双胞胎又怀三胞胎的“95后”妈妈:自然受孕,想要女儿,父母给了很多支持

赞 0
分享
猜你喜欢

账号登录,或者注册个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