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ogo.png
简介

前几天做了一期关于鲁迅的长篇节目《民族魂:鲁迅》,个人感觉做得还算是挺好,前前后后也用了半年时间。其实我个人认为,这期节目相比于2021年的《民族脊梁:鲁迅》,要更加深刻也更有价值。但是很无奈啊,三年时间,社会变化了很多,当然主要原因还是本人停滞不前,所以目前来看,本期节目的播放量等各方面,都与节目质量不成正比。那就这样吧也没有什么大关系,我只能掌握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就是把节目给做好,虽然形式非常不咋地,但至少内容要达到上乘水平。
今天再向各位老板推荐一下本期节目,25个章节,可以说每一个章节都不是白给的,具体都有哪些惊人之语,还望各位同仁自己挖掘。另外为了方便阅读,更是为了房租到期,凑一些房租换一个好一些的住处,本期节目再加上2021年鲁迅的节目,我搞了一个合订本,共计22万字,同时推出实体纸质版和U盘搭载的电子版,以及本人亲自设计的鲁迅纪念徽章和冰箱贴。这么讲吧,这么多年我也推出了不少周边,但这一次的设计和质量,确实是前所未有的,徽章和冰箱贴,你只要拿到手里就可以体会到其中的用心。当然也不只是这两个周边,本次的实体纸质版也找了一个新的印刷厂,印得非常板正,绝没有开胶脱线这些情况。甚至这一次的快递包装我都进行了升级,已经到手的老板也可以评价一下。不管怎么讲吧,还望得到您的支持,而且我希望,您的支持不是出于同情或是纯粹的支持,我真心希望不论是文稿还是周边,都会对您产生价值。
获取两期鲁迅节目的文稿,以及纪念徽章和冰箱贴,可以扫描屏幕上的二维码,或是关注公众号回到2049,点击首页下方的“鲁迅”按钮,或是在对话框中输入关键词“鲁迅”,点进去之后你就能发现,我是怎样把排列组合发挥得炉火纯青,穷尽所有搭配任您恣意选择。再次感谢各位老板的鼎力支持。

 

 


今天是沙皇俄国的第三期节目,上一期讲到,在拿破仑战争中,俄国的军事影响力和政治影响力前所未有地深入欧洲,可以说在俄罗斯1000多年的历史中,这就是它最为巅峰最为高光的时刻,甚至在后来的苏联之上。当然如果单从国家实力上看,当时的俄国和后来的苏联是没法比的,苏联的硬实力那是实打实的,和美国并列为超级强国,这绝非浪得虚名。而19世纪上半叶的俄国,还只是一个农业国,要说发展,也就是粮食产量增加了、人口数量增加了,至于工商业,俄国还是拿不出手的。真实情况是,当时俄国的综合国力和西欧国家相比,差距是在不断扩大的。那么俄国到底强在哪呢?它强就强在巨大的国际影响力上。比如说普鲁士和奥地利一直在争夺德意志的领导权,当它们矛盾激化准备动手的时候,沙皇只要说我表示关注,这两大强国马上就老实了。还比如说,欧洲某个国家要以欧洲的名义召开大会或是采取集体行动,虽然俄国不属于欧洲,俄国也不参与,但是欧洲国家要首先争得沙皇的同意,问沙皇支不支持,沙皇的表态是很重要的。
从这两点就能看出来,当时的俄国在欧洲,地位确实高人一等,后来的苏联能做到么?苏联也就在东欧好使,可彼时的沙皇俄国,那是在全欧洲都好使。正因此,俄国也给自己赢得了一个外号——欧洲宪兵。意思就是反拿破仑战争胜利之后,整个欧洲大陆恢复了保守的国际政治秩序,而这套秩序的监管人就是俄国,哪里有问题,它就出手摆平。而俄国作为欧洲宪兵的巅峰时刻,就是在1848年欧洲革命时期。当时革命闹起来之后,欧洲很多的君主制政府都是风雨飘摇,俄国一看这还了得,它不仅给欧洲各国政府提供财政支持,甚至还出兵20万深入欧洲镇压革命。当时给欧洲人的感觉就是,沙皇俄国以一己之力挫败了席卷欧洲的革命潮流,于是一时间,俄国的地位和影响力是登峰造极。
那问题就来了,刚才咱们讲了这个时期的俄国,实力其实非常一般,那它又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答案就是高明的外交战略。比如说1848年欧洲革命,沙皇俄国虽然是镇压革命的主力军,但是这哥们绝对不是哪里有革命都跑去镇压,它的镇压对象是有选择性的。其实最早爆发革命的是法国,当时沙皇虽然说了一大堆狠话,但却没有派去一兵一卒,原因就在于俄国考虑到法国的实力强,而且距离还远,当年拿破仑入侵俄国是劳师远征,现在要是换自己去镇压法国革命,这不也是劳师远征?这么干风险就太大了,所以俄国就选择不干。但是等到匈牙利爆发革命,俄国就不管那一套了,20万大军直接干到匈牙利,迅速镇压革命。俄国作此选择有三个原因,首先当时有不少波兰人参加了匈牙利革命,俄国担心匈牙利革命会波及到自己占领的波兰地区,那不管肯定是不行的,这是出兵的必要性。其次匈牙利革命虽然声势浩大咋咋呼呼,但实际上力量很弱,干一票完全没有问题,这是出兵镇压的可行性。所以你看,俄国绝对不是大老粗,这哥们精得很啊。
俄国镇压匈牙利革命的第三个原因,更能看出来它的无比精明。革命声势浩大,俄国大军一到马上偃旗息鼓,所以通过这次镇压,俄国就希望给欧洲国家制造一种印象,就是俄军不可战胜、俄军压倒一切,说白了就是制造恐惧。那你说效果怎么样呢?非常吼啊。你想想当年拿破仑更是不可一世,结果被俄军打残了,大家本就不怀疑俄国的军事实力,现在通过镇压匈牙利革命,俄国再一次证明了自己,你说谁能不害怕?除了制造恐惧,俄国还特别擅长利用恐惧,当然这个恐惧并不是对俄国的恐惧,而是对其他力量主要是革命力量的恐惧。主要做法就是,只要一有机会,俄国就拿革命吓唬欧洲国家的君主,再加上俄国所精心营造的实力强大的假象,所以他们越是恐惧,就越是依赖沙皇的支持。其实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也是用同样的办法对付清政府,它是利用了清政府对英法列强的恐惧,最后迫使清政府签了一大堆不平等条约,从我国攫取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不管怎么讲吧,正是因为外交上的精明,俄国维持了它在欧洲事务中的主导地位。
但是我们要说,维持霸权不能只靠策略,马克思曾经这样评价,他说俄国的外交手段确实非常高明,它善于利用欧洲的君主、大臣和宫廷的弱点。但是由于它不了解历史的进程,所以总是走进死胡同。马克思的意思是说,沙皇俄国的行为有悖于世界大势,所以这种霸权肯定长久不了。不过除了这种根本性的原因之外,俄国的霸权长久不了,更直接的原因还是自身的实力本就不行,它不仅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而且在这一时期还遇到一个大问题,就是整个国家不断的保守化,这就导致俄国的国力不升反降。上一期讲到,尼古拉一世刚一登基就遇到了十二月党人起义,起义的主力是在欧洲见了世面的年轻军官,所以尼古拉一世对自由主义思想、启蒙思想那是深恶痛绝,于是在他的统治下,俄国就开始不断后退。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为了加强独裁统治,尼古拉一世搞了一套极其庞大的官僚机构,结果就导致俄国的行政效率不知道低到哪里去了。所以在沙皇俄国的巅峰时期,外表看上去虽然无比强大,实际上是外强中干,而与此同时,西欧已经进入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后半程,所以早晚有一天这只纸老虎要现原形的,而这一天就是克里米亚战争。
战争爆发于1853年,结束于1856年,打了两年多,战争的一方是俄国,而另一方是英国、法国和土耳其,战争由俄国主动挑起,目的是想彻底吞并或是瓜分土耳其,但最后的结果却是俄国惨败,死了将近50万人。怎么就能这么惨?表面上的原因就是相对于英法,俄国太过落后,它没有抓住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机遇,比如说生铁的产量,在战争爆发前,法国每年的生铁产量是俄国的三倍,英国那就更狠了,直接干到了俄国的15倍。还比如说铁路的长度,英国法国分别是俄国的10倍和5倍。这种工业上的差距也体现在了武器装备上,首先是步枪,俄国军队用的基本都是老式的滑膛枪,有效射程只有100米,而英法军队用的是新式的线膛枪,有效射程达到了500米,而且还更准,这怎么打?还有舰船,俄国都是老式的风帆木制战舰,可是英法那边已经装备了大量的蒸汽动力的钢铁战舰,相对于俄国这简直就是降维打击。其实按理说,在这种降维打击下,俄国不可能坚持两年多。所以事实就是,俄国战败的真正原因,并不是实力上的差距。
真实情况是,英法实力上的巨大优势,根本没有展现出来。比如说海战,在英法舰队进入黑海之后,俄国指挥官马上就知道肯定打不过,于是俄国就把三分之一的战舰凿沉,就堵在港口的通道处,不让英法舰队进去,剩下的战舰也绝不出港,就窝在里面,然后把军舰上的大炮搬到岸上,和英法舰队进行对轰,英法联军是有劲儿使不出来。至于陆战,英法的优势也没有体现出来,因为沟通协调出了很大的问题,打得那叫一个乱七八糟,而俄国那一边却表现得非常顽强,而且很有纪律性,双方就算是打个平手。总而言之,俄国的落后其实并不是它战败的主要原因。既然英法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俄国又是败给了谁?主要是两个,首先就是败给了土耳其。在今天西方的话语体系里,说俄国损失50万人,英法损失20万人,以此来展现英法的强大、俄国的落后,这种想法就有点臭不要脸了。因为战争的起因是俄国想要吞并土耳其,所以这场战争一开始就被称作第九次俄土战争,打了半年多,英法联军才加入进来,而这个时候,保家卫国、同仇敌忾的土耳其人,已经给俄国造成了巨大的伤亡,在某种程度上看英法就是来捡漏的。
除了败给英法,俄国再就是败给了世界局势。1855年9月,英法拿下了塞瓦斯托波尔,这个关键的要塞陷落之后,英法就表示你不要再打了,咱坐下来谈一谈。但是俄国坚决不谈,就是要和你死磕到底,就这样战争又打了好几个月,不过整体上看,在这几个月中,俄军也并非处于劣势。但是到了年末,俄国还是决定认输了,为什么呢?因为奥地利向沙皇递交了最后通牒,说你再不认输,我也要去干你,同时普鲁士也劝沙皇接受最后通牒,否则我普鲁士也要去干你。也就是说,如果俄国再不认输,英法普奥四大强国,就要上去围殴它,在这种情况下,俄国才被迫认输,所以俄国是输在了外交上的孤立。但是这就有个问题了,作为维护旧秩序的欧洲宪兵,欧洲的那些进步力量、那些革命力量,肯定是痛恨俄国,可是普奥政府都是保守势力,在镇压革命力量中,那是得到了俄国的支持,它们为什么也恨俄国呢?原因就是俄国太过霸道了,普奥两国的君主那是被尼古拉一世呼来喝去,心里早就非常不爽,所以等到了机会,它们可就要落井下石了。
但要命的是俄国早就膨胀了,它只看到自己主导欧洲,但却没有看到别人的怨恨,还一直自我感觉良好,认为别人不敢拿它怎么样,这就叫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其实今天回过头看,克里米亚战争的爆发,也是源于俄国的盲目自信。当时俄国觉得,土耳其已经是西亚病夫了,然后尼古拉一世竟然亲自跑到英国,要和英国商量瓜分土耳其。尼古拉一世的意思非常明白,放眼全天下,论英雄,“为使君与操耳”,既然如此,咱就把欧洲分了得了,那就先从土耳其下手。尼古拉一世非常自信,首先英国不敢对俄国说不,其次瓜分土耳其,咱俩一人一半,这不挺好么?你看这就是极其愚蠢了,因为英国看重的,从来都不是土耳其能有多少领土,它关注的是贸易霸权和海上霸权,如果土耳其被瓜分,英国在土耳其的经济利益就会大大缩水,另外如果俄国拥有了一半土耳其,也会在地中海挑战自己的霸权,这两点都是英国绝对不可能接受的,所以俄土战争一打响,英国马上表态支持土耳其。而在英法向俄国宣战之后,俄国还在这里信心满满,说你们如果干我,普鲁士和奥地利就会站在我这一边出兵对干,大不了鱼死网破。
但事实证明,普奥两国根本不鸟俄国,英法和俄国一开战,普奥两国马上宣布中立,而且还订下密约,说如果一方遭到俄军攻击,另一方就要提供军事援助,这就是形成了一个秘密的反俄联盟。所以说,单纯的落后并不足以导致俄国一败涂地,落后加上盲目自信才是它失败真正的原因。俄国是在1856年2月正式投降的,3月2号,尼古拉一世就死了,有人说他是自杀,也有人说他是气死的,不管怎么死的吧,肯定是和战败有直接关系。当然沙皇的死只是战败影响的一小方面,更大的影响还是在于俄国社会。恩格斯曾经就这样说过,他说为了在国内实行专制独裁,沙皇在国外必须是战无不胜的,但他现在遭到了惨败,于是俄国前所未有的觉醒就开始了,再也不可能回到过去那种机械化的服从状态了。你看看恩格斯的点评多么精辟,事实也确实如此,克里米亚战争之后,俄国社会马上进入到一个所谓的大变革时期,很多事情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比如说在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就废除了俄国的农奴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不过除了这些有形的社会变革和政治变革,俄国最大的转变,还是社会思想的变化,这种变化也直接决定了俄国后来的历史走向。上一期讲到,因为彼得大帝的改革,俄国社会分裂成了两个对立的阵营,一派主张西方化,以至于全盘西化,而另一派则主张严守俄国传统,两派的斗争始终存在。但是克里米亚战争之后,两派的矛盾开始迅速激化。西方派就表示,俄国怎么就战败了,就是因为尼古拉一世的保守和封闭,咱应该学习彼得大帝和叶卡大帝,走西方化的道路,让俄国重新伟大。你看这个想法没有问题吧,可有意思的地方就在这里,西方派从战败中得出结论要重新向西方学习,而保守派却从战败中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因为这场战争是俄国单挑西方世界,这就说明俄国和西方是对立的,既然是对立的,那咱就决不能学习西方,这叫境外势力明不明白?而且战争的结果也证明,英法虽然有巨大的优势,但整体上看也就和俄国打了个平手,咱这么落后,怎么还能打平?就是因为俄国强大的凝聚力、因为俄国一直以来推崇的集体主义,所以俄罗斯要想强大,就必须强化自己的传统。这个时候,这一派已经有了一个新的名字,这就是斯拉夫主义。
战败是痛苦的,走出战败是迫切的,再加上整个国家都在反思战败,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就选边站队,就这样两派的矛盾就变得愈发尖锐。那么两派斗争谁能赢呢?万万没想到首先躺枪的竟然是沙皇,沙皇的权威遭到了空前的动摇。动摇的原因一方面自然是因为战败本身,另一方面正是因为两派激烈的斗争,俄国的社会出现了裂痕,于是俄国人就看到,沙皇的权威竟然无法弥补这种裂痕,如此看来,沙皇也不过如此,他也有着很大的局限,就这样沙皇的掌控力就开始迅速下降,俄国社会的各种力量开始自我组织、自行其是。那么作为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本人偏向于哪一派?整体上看,他是偏向于改革派的,他主持了多项政治改革,推动俄国朝着君主立宪制发展。但问题是,在两大阵营高度撕裂的情况下,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显得非常尴尬,西方派认为沙皇畏首畏尾,还做得太少,而在斯拉夫主义者看来,你差不多就行了,现在的改革已经太过了,所以两派都是十分不满。最后在1881年,改革派中的激进组织民意党刺杀了亚历山大二世,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总而言之,因为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沙皇的权威遭到了空前的削弱,但是俄国的专制制度并没有改变,所以沙皇权威的下降,就必然导致俄国进入到一个不稳定时期,最后到底是爆发了革命,亚历山大二世遇刺身亡37年后,俄罗斯帝国灭亡。
这里插个题外话,也是在克里米亚战争之后,俄国还兴起了另一种思潮,这就是所谓的泛斯拉夫主义。泛斯拉夫主义和斯拉夫主义是不同的,后者针对的是俄国国内,强调俄国要回到传统,而泛斯拉夫主义针对的是国外,目的是把斯拉夫民族联合起来,鼓动他们闹独立,而俄国就作为他们的领导。泛斯拉夫主义的兴起也很好理解,它是从斯拉夫主义发展出来的,斯拉夫主义认为,俄国和西方是处于对立状态的,这种想法扩大化的结果,就是全体斯拉夫人都和西方处于对立的态势,那不如分家单过。可以说泛斯拉夫主义对俄国产生了很大也很恶劣的影响,因为在当时的奥匈帝国和土耳其境内,生活着大量的斯拉夫人,泛斯拉夫主义鼓动这些人闹独立,就等于是要求俄国和这两个国家对着干,这背后的风险可想而知,稍有不慎就会引发战争。所以实际上,沙皇俄国的最后几任沙皇,都对泛斯拉夫主义不感冒,但问题是在当时的欧洲,民族主义运动正在蓬勃发展,泛斯拉夫主义本就带着天然的政治正确,沙皇就这样被道德绑架了,再不爽也不敢反对。
很快,道德上的绑架就升级为政治上的胁迫,特别是在巴尔干地区,只要这里的斯拉夫人发动起义,俄国政府就是无条件地闭眼支持。这种做法也让俄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就是直接导致了国家的崩溃,因为俄国卷入一战,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巴尔干地区的民族问题。以上是克里米亚战败对俄国自身的影响,我们再看它对国际上的影响。上一期讲到,俄国的历史就像是一个巨大的钟摆,时而摆向西方、时而摆向东方,这种摇摆,不仅体现在政治道路的选择上,也体现在俄国的扩张方向上。从彼得大帝开始一直到克里米亚战争之前,俄国总体上的扩张方向是在西方,不断地把自己的政治影响力和军事影响力深入西方,但是在克里米亚战争之后,俄国在欧洲方向遭到了重大打击,于是它就转向了东方,而要想实现在东方的进一步扩张,拿下中亚就至关重要,因为以中亚为跳板,俄国向南可以威胁波斯,同时对英国最重要的殖民地——印度施加压力,向西可以包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后院,而向东就可以打一打中国的心思了。
其实回顾历史,从彼得大帝时代开始,俄国就没有停止过在中亚的扩张,但是整体上看,扩张都比较缓和,不过这一次就明显不一样了,俄国是铆足了劲儿,差不多用了30年时间,就完成了对中亚的吞并。为什么这一次下手这么狠,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补偿心理,在欧洲吃了败仗之后,反过来就要在亚洲身上找存在感,陀思妥耶夫斯基曾经就说过这么一句话:在欧洲,我们是逢迎者和奴隶;在亚洲,我们是主人。在欧洲,我们是鞑靼人;在亚洲,我们是欧洲人。可以说就是这种补偿心理,给俄国征服中亚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但是我们清楚,只有动力是不够的,中亚地区的面积将近400万平方公里,虽然面积广大,但却绝不是西伯利亚那种地广人稀,人口密度和发展程度都相当可以,而且还有好几个强悍的游牧民族政权。再加上克里米亚战争让俄国元气大伤,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俄国是怎么做到了吞并中亚?简单说两个原因——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
客观上有两大历史背景有利于俄国,首先就是19世纪中后期大清算是废了,而中亚地区很多游牧民族政权,原本都是大清的藩属,当清政府可以给它们提供保护的时候,它们绝不愿意被俄国控制。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大清衰落了,它是自顾不暇,于是中亚地区就成为了一个权力真空地带,它们抵抗俄国的能力和意愿都大大降低。第二个大背景就是工业革命,虽然说和英法这些欧洲国家相比,俄国还是相当落后的,完全不是一个档次,但俄国毕竟也吹到了工业革命的西风,所以和亚洲国家相比,俄国的发展水平还是足够先进的,现在它变成了降维打击的一方。比如说武器装备,中亚军队用的基本还是冷兵器,装备火器的部队还不到四分之一,而俄国的兵器,你别管是不是落后的滑膛枪,打你大宝剑不跟玩儿一样么?所以在每一次战役中,俄军往往就出动两三千人,再拉上十几门炮,基本就可以战无不胜。比如说在1865年,俄军攻打中亚最大的城市塔什干,也就是今天乌兹别克斯坦的首都,当时塔什干的守军有3万人,而俄军只有2000人再加上12门小口径的野战炮,结果是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塔什干。
再看主观因素,这就是俄军在中亚的扩张有着非常高明的战略。你可以想想当年苏联是怎么干阿富汗的,那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挺进喀布尔,然后扶持一个傀儡政府,接下来以喀布尔为中心再去收拾其他势力。事实证明,这种做法非常不明智,属于典型的欲速则不达,如果苏联领导人能好好学一学历史,提高一下知识水平,可能就不会这么干。那我们看一下俄国是怎么在中亚扩张的,其实最开始的时候,俄国的战略也是直奔中心,上去就要拿下中亚腹地的希瓦汗国,但是失败之后俄国就开始反思了,中亚太大了,这么干肯定是不行的。于是它就转而攻打哈萨克草原,因为这里正是中亚的门户,拿下哈萨克草原之后,再步步为营稳步推进。这是宏观的战略,而在微观的实际作战中,俄军也是一步一个脚印,每打下一个地方推进了一段距离,俄军就开始搞土木工程了,修筑一条条碉堡线,在攻打哈萨克草原的过程中,俄军就修筑了四条碉堡线,其中最长的一条达到了1900公里。为什么要这么干?一个原因是有了基地就可以站稳脚跟,方便下一步的扩张,另一个原因是通过这些碉堡线,俄军要压缩对方的生存空间,但我们清楚,游牧民族最大的优势就是机动性,所以随着生存空间的不断压缩,游牧民族的机动性就逐渐丧失,只能任人宰割。
所以说俄军的做法看似又笨又慢,但实际上这恰恰是最快的方法。不过征服中亚,俄国也不是只靠战争手段,上一期讲到,俄国人做事情非常善于借力,这一次也不例外,这就是充分利用被征服者之间的矛盾。沙俄政府曾经就给前线的俄军下过命令,说当中亚国家抵抗俄军的时候,我们要利用一个民族去对付另一个民族,以便保存自己的实力。总而言之,俄国在中亚的扩张,绝不是靠着一味的蛮勇,这哥们精得很啊,当然它也有蛮勇的时候,不过这种蛮勇也有着战略上的考虑,就和当年镇压欧洲革命一样,俄国把自己的力气全用在了匈牙利身上,通过镇压匈牙利革命,展现俄军的势不可挡,以此在欧洲制造恐惧。而在中亚,俄军也是这么干的,它非常善于利用野蛮的手段去制造恐惧,从而在心理上震慑对手,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比如说当时俄军有个将令叫斯科别列夫,这哥们下手就非常狠辣,打败了对方的军队还不过瘾,还要屠杀平民,像是在攻打土库曼的时候,他在打下一座城市之后就毫无来由地屠杀了8000平民,而且不分男女老幼,震慑的威力可想而知。这位斯科别列夫还说过一句话:在亚洲,和平时间的长短与我们对敌人的屠杀成正比,对他们打击得越是凶狠,他们安分的时间就越长。
所以你看,俄军的屠杀其实也有着战略目的。不管怎么讲吧,俄国就这样实现了对中亚地区的征服,当然吞并中亚并不是最主要的目的,与此同时它也把魔爪伸向了中国。我们都知道,在近代历史上,掠夺晚清领土最多的外国列强就是沙皇俄国,从1858年到1917年,在这短短的60年里,沙俄就侵吞了我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平均每年2.5万平方公里。但是诡异的是,和沙俄征服中亚、抢夺土耳其完全不一样,也和后来的日本侵略完全不一样,俄国在整个过程中,实际上没和清政府打一场仗,那它是怎么做到的?这个话题刚才已经提到了一句,就是充分利用了清政府对西方列强的恐惧,下面我们就详细看一下。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大清朝朝野上下普遍认为,英法等西方列强才是最大的外患,至于说俄国,看它憨态可掬,似乎人畜无害,属于是人类的好朋友。不过当时也有人不这么想,最典型的就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林则徐认为,英法这些国家干中国,目的不过是中国的贸易和市场,它们是掉钱眼里了,不能算是心腹大患。但是沙皇俄国不一样,它和中国有着漫长的陆地边界,野心和威胁都要大得多。林则徐就说,沙俄是中国始终的大患,我是老了看不到了,你们等着瞧吧。
但是很可惜,林则徐这种非凡的预见性,在当时的中国是极为个别的,在大清朝的决策者眼里,英法列强才是首要威胁,沙皇俄国不过是次要威胁,于是利用清政府的这种认知,沙皇俄国就要搞事情了。1856年,英法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这个时候俄国在干什么呢?它马上宣布中立,清政府一看,英法真不是东西,欺负我一次还不够,还要搞第二次,要说朋友还得是俄国。但真实情况是,俄国可是一刻也没有老实,战争开始后不久,俄国就派出代表到中国来谈边界问题,清政府也不傻,俄国这么干就是想趁火打劫,所以一开始清政府是明确拒绝的。看到清政府铁骨铮铮,俄国就认为,还是压力不够大,于是它就开始想办法让英法的侵略更猛烈一些。怎么办?那就给英法出谋划策。比如说英法联军一开始攻打的其实是广州,然后沙俄政府就给英法提建议,说进攻广州的意义不大,对清政府来讲,广东地区就是不重要的偏远地区,属于流放犯人的地方,你打这里能有什么用呢?真正重要的地方是天津,因为天津是北京的门户,北京是皇上的老巢,进攻天津,皇上马上就慌了,这样就可以动摇清政府的战争决心。
英法联军也真是听话,马上就照办,而等到英法联军真的进攻天津和北京时,俄国方面的行动就更是直接了,沙俄驻华公使伊格纳季耶夫,直接把俄方掌握的清军布防情况,提供给了英法联军,还把俄国传教士绘制的北京城防地图送给英法联军。所以说,在借英法之手打击清政府这件事上,俄国真是不遗余力操碎了心。但是在另一边,面对清政府,俄国可就拿出了一副老好人、老朋友的姿态。英法联军拿下北京之后,火烧了圆明园,咸丰皇帝被迫逃往承德,这个时候的清政府已经是极度恐慌了。于是乎还是那位伊格纳季耶夫,它主动找到了负责谈判的恭亲王奕䜣,说你们不要害怕,俄国不是大清的敌人,我们可以提供帮助,调停你们和英法之间的矛盾。你说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能怎么想?俄国简直就是救命稻草,是上天派来拯救大清的天使啊,所以清政府是要不惜一切代价抓住这根稻草的。但是俄国也不只是说好话,与此同时它也在威胁清政府,说你只要听我的,英法就不敢拿你怎么样,但你如果不听我的,我可就要站到英法一边了,到那个时候大清可就亡了啊。所以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是完全拿捏住了清政府的心理。
就这样,在最虚弱、最恐慌的情况下,清政府和俄国签了两份条约,俄国因此攫取了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以及西北地区44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而作为真正的战胜国,英法拿到的不过是贸易权和领事权,再加上1600万两白银的赔款。不过侵吞领土还是不算完,几十年之后,俄国故技重施,同样是利用清政府的恐惧,俄国实现了对我国东北的军事渗透和资本渗透。甲午战争之后,朝野上下又是一片恐慌,这下妥了,最大的威胁不再是英法,而是变成了日本。于是利用这种恐惧,俄国又冒出来了,它开始不断地敲打清政府,说日本狼子野心昭然若揭,为了防止新的不幸的战争给中国以及当今的王朝带来致命后果,应该让俄国在东北修筑铁路,这样一来,如果日本再搞事情,驻扎在西伯利亚的俄国大军就可以长驱直入干他丫的。话说简短,最后,沙俄和清政府签了一个所谓的《中俄密约》,意思很简单就是俄国和大清一道,共同防范日本在东北的扩张。问题是怎么防范呢?你肯定要允许俄国力量进入中国,就这样,沙俄的资本和军队在东北得到了自由行动的特权,东北变成了俄国的势力范围。
今天很多人都把《中俄密约》这笔账算在了李鸿章头上,说俄国贿赂了李鸿章,然后李鸿章就向朝廷说俄国的好话,让俄国充当大清的保护国。俄国有没有贿赂李鸿章,这已经是无法考证了,但我想即便不是李鸿章,换做别人也会这么干,因为联俄抗日的想法,在当时的朝廷是有普遍共识的,大家都认为,面对日本,俄国就是唯一可以倚仗的强国,除此之外,别无他法,确实很无奈,正所谓弱国无外交,只能病急乱投医,有多大副作用也不管不顾了。总而言之,沙俄再度利用清政府的心理,从中国攫取了巨大的利益,我国东北虽然没有直接割让给俄国,但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俄国的半殖民地,在东北,大清朝是说了不算了,而接下来俄国的目的,就是彻底侵吞我国东北。
整体上看,从克里米亚战败、俄国的扩张转向东方之后,它是一路势如破竹不可阻挡,但是很快这股势头就遭到了遏制,这就要讲到日俄战争了。战争的结果我们都清楚,沙皇俄国吃了败仗,那我们就要分析一下俄国为什么会战败了。最普遍的说法是,经过了明治维新,日本的实力非常强,但其实这是假象,日本的实力确实强,但这种强是相对于清朝的强,要是和俄国相比,日本还是差了远了,毕竟俄国可以和英法掰掰手腕,可日本推行西方化的变革不过只有30多年,它拿什么和俄国比?比如说人口,当时的日本是4000多万,而俄国人口有1.4亿。再看军事实力,俄军人数也是日军的两倍,海军总吨位是日本的三倍。至于说其他方面,日本和俄国也不是一个档次,俄国的财政收入高达日本的9倍,煤产量是日本的1.72倍,钢产量更是干到了日本的45倍。所以从纸面实力上看,说俄国吊打日本,我觉得一点也不过分,既然吊打,为什么还能战败?
一种解释是俄国的专制制度导致效率低下,就是说俄国的失败是政治失败,这个解释当然没有太大的问题,俄军高层确实是腐败横行、麻痹松懈。但我想政治是政治,军事是军事,在中亚扩张时候,俄国就不是专制制度了?可即便如此,俄国在军事上还是非常高明,战略战术搞得非常的excited。所以我觉得,俄国的战败归根结底还是军事上的失败,比如说战争一开始,俄国海军就被日本海军成功偷袭,俄军从此就失去了制海权,这样一来通过海路,日军就可以把军队源源不断地送到东北。日本兵力充足,可是俄军的兵力就不足了,虽然俄军总人数是日军的两倍之多,但俄军主要集中在欧洲和土耳其方向,远东方向部署的兵力非常少,而且当时西伯利亚大铁路还没有完全竣工,运送部队也很不方便。开战之前,俄军在远东地区只部署了不到10万人,而且这10万人还分布在漫长的防御线上。而日军方面,辽东半岛一登陆那就是5万人,所以俄军从一开始,就处于一种以少打多的态势,被日军死死压制,直到战争结束它都没有掌握过主动权。
那么进一步的,俄国为什么会这么松懈?它为什么不早一些把部队派过去呢?其实这还是它的老毛病——盲目自信。想当年在欧洲声威赫赫,盲目自信的俄国发动了克里米亚战争,这一次因为在亚洲疯狂的扩张,再度自信的俄国根本没有把日本放在眼里,当时在俄军内部,他们甚至把日本视作殖民地,打一个日本,不过是镇压殖民地的起义。要说俄国国内盲目自信倒是可以理解,毕竟他们不了解日本,但是俄国驻日本的武官,竟然也是充满自信,他在报告里就写道,说日本这几年好像是在努力发展,但它也只是表面上接近欧洲军队,搞的都是形式主义,实际作战能力还弱的一批。所以日本别说是和俄国打了,哪怕是和欧洲最弱的国家打,也得等上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时间。所以在这种自信的笼罩下,俄军上上下下都把对日作战看作是一场军事训练,甚至是一场军事散步。
按理说这种盲目的自信,在战争开打之前存在倒是可以理解,但要命的是战争打响之后,俄国的自信还是延续了下去。比如说向东北派兵,俄国确实派过去不少,总共100多万人,但这100多万人不是一下集中派过去的,也不是一下几十万几十万这样地派,实际上这100多万人是200多天的时间里,像挤牙膏一样一点一点派过去的,其中的原因就在于,俄国太过自信了,他就想当年征服中亚,每一次战役咱就是几千人对付对方的几万人,日本弹丸小国还能强到哪里去呢?所以最后的结果就是,每派过去一点,就被消灭一点,然后俄国再派过去一点,它总是认为日本不堪一击,所以自始至终,俄国都没能扭转战局。海上战场就更是不像话了,刚才讲到,日本海军一上去就偷袭成功,把俄国海军封死在旅顺港里,其实到这个时候,俄国海军败局已定,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彻底放弃海上战场,然后在陆地战场投入大军和日军死磕,但是俄国没有这么干,它是从波罗的海派遣一支舰队,绕过欧洲和好望角航行18000海里,慢慢悠悠晃了半年抵达东北,俄国想当然地认为,咱这支装备精良的新式海军,到了东北直接干死日本。但实际上经过劳师远征,俄国海军已经累得不行了,最后在对马海战被日本海军全歼,典型的千里送人头。
而和俄军的盲目自信不同,日本方面是高度重视日俄战争,从战争的策划到开局,再到中局一直到终局,它都有着很好的规划,如此说来,俄军战败其实并不意外。败给日本之后,俄国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向东扩张,终于是续不动了,它的战略重心开始重心移回欧洲,与此同时这场战争的失败,也直接导致了俄国社会长期积压的不满,开始向沙皇爆发,这又会如何影响沙皇俄国的命运?请看下集。

 

二维码

沙皇俄国(三):辉煌与失败

保存图片,微信扫一扫

公众号:

上一页 下一页
其他信息
行业: 招代理商
地区:
时间:2024-10-26
标签:

上一篇:女性头发健康的几个标准

下一篇:在Windows 11上查看所有用户帐户的几种方法,难易都有

赞 0
分享
猜你喜欢

账号登录,或者注册个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