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会在本文分析这些饮料为什么能“刮肠油”,结尾也会给出“生活提案”——怎么喝效率最高。性子急的街坊可以直接拉到文末。
跑题一下,我们公司阿姨最近抱怨她种菜用的肥料(咖啡渣)短缺(因为同事们不再用咖啡机了)…… 因为大家都喝小圃绿原酸咖啡了,这玩意在公司里属于借也不能断的“流通品”——年底呀,又是暴饮暴食的重灾区!(参看这一篇:《我们以为的中年发福,其实是大脑受损》)
@图图和@小赵的聊天记录
“油”(脂肪)的消化过程:从胃到小肠
我们吃下去的“油”,在胃里面被打散,但仍是一颗一颗的“大油滴”(下图中淡粉色的②)。
从胃(②)里出来的大油滴,进入了小肠(下图中粉色的③)马上就会遇到“胆汁”和“胰脂肪酶”(街坊们看图右下角文本框中的pancreatic lipases),油滴变得更小,分子也被拆开。
通过“胰脂肪酶”拆开“脂肪分子”之后,身体才能“细嚼慢咽”,在小肠中利用“小肠皱褶”和“肠绒毛”(参看《你以为的“养胃”,其实在伤肠子》)把这些“消化后的脂肪”给吸收掉——在饥荒年代(人类存在的大部分时间)脂肪是绝对的好东西,一点一滴都必须收集起来,好好利用。
所以,“胰脂肪酶”是在小肠“吃油”(吸收脂肪)前的关键,如果我们能把“胰脂肪酶”的效率降低一点,就能让进入身体的超量油脂(无害)通过小肠,不给心脏、血管、肝脏增加压力——这就是所谓“美味留心间,肥肉穿肠过”吧。
绿咖啡和杜仲叶,为什么能够降低“胰脂肪酶”效率呢?
绿咖啡和杜仲叶,如何让“胰脂肪酶”分心?
因为绿咖啡和杜仲叶里都有“绿原酸”,给大家看一个典型的绿原酸结构: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这个结构(尤其是右侧的两个-OH),就爱跑去“胰脂肪酶”那里“献殷勤”。人家正忙着处理脂肪呢,一堆绿原酸分子拥上来,你推一下,我拉一下,“胰脂肪酶”干活的效率就低了很多。
低了多少呢?按照日本科学家2012年发表的文章(doi:10.1271/bbb.120518),只需要3.15毫摩尔/升(这个浓度很低了)的绿原酸(5-o-咖啡酰奎尼酸)就能抑制50%的“胰脂肪酶”。
换句话说,只要在饭前让“绿原酸”就位(十二指肠,小肠前半段),我们就能阻止相当一部分的“脂肪”进入我们的身体,让它们直接下去,去下水道最好。
这里我想到一件事,不知道对不对,提出一个问题给懂行的街坊哈:有些“不耐受”的朋友喝咖啡后肚子咕咕响,是不是因为原本应该小肠吸收的油脂进入了大肠,被肠道菌给发酵了产气啊?(我是真的不懂哈,希望内行指教)
不管怎样,咱们吃也吃了,而原本想要“上身”的脂肪,被我们用绿咖啡和杜仲叶给挡住了。
注意事项:绿咖啡和杜仲叶
首先,咖啡豆分成两大类,阿拉比卡和罗布斯塔——如果想要好喝,那当然是高海拔的阿拉比卡;但是如果想要更多的“绿原酸”,对不起,咱们要首选罗布斯塔。
在韩怀宗老师《世界咖啡学》中明确地说,由于高海拔病虫害少,所以咖啡就比较少生产“预防侵害”的绿原酸;而罗布斯塔长在低海拔,需要更多“绿原酸”防身。实际上,罗布斯塔豆种的绿原酸含量是阿拉比卡豆的两到三倍。
其次,不要深烘,不要中烘,一定要浅烘(甚至像小圃咖啡那样,超浅烘)。因为绿原酸比较娇气,烘焙温度提高和时间拉长,它们会直接崩溃给你看。
中烘以上,绿原酸就基本消耗殆尽了。
杜仲叶其实也是类似,传统的杜仲叶加工工艺,也会让绿原酸大大损失。我们花了很长时间去做“非咖啡类绿原酸”饮料,也是因为要管控这个生产过程。
最后,热水(甚至开水,100℃)冲泡没问题,绿原酸是能抗住这个温度的。最好是在吃饭之前喝,因为这样绿原酸可以先下去跟“胰脂肪酶”打招呼——不要那么努力啦,咱就是吃个美味,不想有那么多脂肪到身体里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