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ogo.png
简介

海底捞“小便门”黄牛抽成20%:补偿乱象背后的消费维权之战
在餐饮行业,顾客的用餐体验和食品安全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然而,近期海底捞却因一起荒诞的“小便门”事件陷入了舆论的漩涡。3月12日,海底捞宣布对2月24日至3月8日期间在上海外滩店消费的4109单顾客进行十倍补偿,这一举措本应是企业对消费者负责的表现,但却在执行过程中引发了新的争议。
据报道,一些消费者通过闲鱼黄牛代订服务预订了海底捞的餐位,在事件发生后试图领取赔偿时遭遇了黄牛的抽成要求。例如,消费者刘先生在2月27日通过黄牛以8.7折的价格预订了海底捞外滩店的餐位,消费金额为992元。当海底捞发布补偿通知后,刘先生联系黄牛,却被告知需要抽取20%的补偿款作为手续费,即从刘先生应得的1万元补偿中扣除2000元。刘先生认为,作为实际消费者,补偿款理应全额归自己所有。他前往海底捞外滩店寻求帮助,海底捞方面查询后发现该订单尚未赔付,便拦截了这笔款项,并承诺将补偿直接打到刘先生提供的银行卡上。
然而,并非所有消费者都能像刘先生一样成功拦截补偿款。另一名消费者吴先生也通过黄牛预订了餐位,但在协商补偿事宜时,黄牛拒绝商谈,导致吴先生的补偿款至今未能妥善解决。这种情况下,消费者不仅需要与黄牛周旋,还要面对可能的经济损失,无疑增加了维权的难度。
从法律角度来看,补偿款的性质属于海底捞对实际消费者的赔偿,而黄牛并非实际合同相对方,无权截取款项。根据《民法典》第九百八十五条规定,取得不当利益的,受损失的人可以请求得利人返还取得的利益。这意味着,如果黄牛截取了本应属于消费者的补偿款,消费者有权通过法律途径要求返还。
此次事件不仅暴露了代订服务中的漏洞,也引发了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深刻思考。在现代消费环境中,代订、代购等服务日益普及,但其中存在的风险和问题却常常被忽视。消费者在选择此类服务时,应更加谨慎,尽量选择正规、可信的渠道,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同时,相关平台和企业也应加强对代订服务的监管,确保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对于海底捞而言,此次“小便门”事件及其后续的补偿风波,无疑是一次严峻的考验。虽然其在危机处理上展现了一定的诚意和效率,但在管理流程和风险防控方面仍有待加强。如何在快速扩张的同时,确保每一个环节都能达到食品安全和服务质量的标准,是海底捞未来需要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总之,海底捞“小便门”事件及黄牛抽成乱象,再次敲响了食品安全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警钟。希望此次事件能促使相关企业、平台和监管部门更加重视这些问题,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公平、诚信的消费环境。 

二维码

海底捞“小便门”黄牛抽成20%:补偿乱象背后的消费维权之战

保存图片,微信扫一扫

公众号:

上一页 下一页
其他信息
行业: 微信创业
地区:
时间:2025-03-14
标签:

上一篇:国务院挂牌督办杨铭宇黄焖鸡乱象:食品安全警钟再响

下一篇:老人去世下葬当天仙鹤盘旋送行:传统文化与自然奇观的神秘交织

赞 0
分享
猜你喜欢

账号登录,或者注册个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