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油不健康?那是有条件的。猪油健康?那也是有前提的。
我爷爷非常爱吃猪油,我之前写过,他一口气喝下一碗猪油的壮举 —— 然后他就去拉沙了,人力平板车,来回几十公里。 “ 好喝! ” 十几年前,九十岁的爷爷说起这件事,仍然觉得意犹未尽。
你完全可以说我爷爷喝猪油是健康的,时代和生活背景是他那时候年轻,而且是重体力劳动者。可是今天你要让任何一个理智的人这么干,他都不大可能愿意。
01
为啥提倡植物油
油脂是我们身体必须的,可以分成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主要供应能量,常温下更接近固态。不饱和脂肪酸,常温下是液态,又包括“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是身体和细胞的“结构件”——尤其是“多不饱和脂肪酸”。动物脂肪常温下是固态,说明它们是“饱和脂肪酸”为主;植物油常温下是液态,说明它们是“不饱和脂肪酸”为主。
为什么老外提倡植物油?因为他们主食是大量的蛋白质,当他们吃牛排奶酪,用黄油煎培根的时候,他们的“饱和脂肪酸”摄入量已经够多了。
所以,老外的权威机构会提倡多吃“植物油”,因为缺什么补什么,人家说的也没错。而且,人家的研究机构,管他是NIH (美国国立健康研究) 还是什么哈佛 (美国) 、牛津 (英国) ,调研出来的结果都是“植物油”消费量大的人往往比较健康——这个跟我爷爷喝猪油觉得很舒服是一个道理:“ 缺什么,补什么。 ”
东方人,西方人,基于各自的生活方式,形成自己的“吃油方式”。
02
生活方式
万变不离其宗,我理解的一个基本原则 (野人献曝,供大家参考) :
饱和脂肪酸主要负责能量补给,占比可以稍多一点。单不饱和脂肪酸也能补充能量,而且比较“软”,流动性比较好,对心血管健康有利,占比也可以稍多一点。多不饱和脂肪酸呢?好东西是好东西,但对于身体来说要讲究一个平衡,咱们普通的植物油里面ω-3含量太少,而ω-6的含量太多,不但总量要控制,甚至还要吃点鱼油来平衡。
对于中国人来说,咱们的生活背景是什么样的呢?我讲讲我的观察哈,不一定对,对了也不代表所有天南海北的朋友,但我这个思路大家可以看看。
我身边的朋友,相比几十年前吃肉肯定多了,但还没有吃到西方人那个量。尤其是中老年人,米饭面条馒头花卷,仍然是咱们的“主食”。吃荤菜是“小炒”,“大肉”不多。这样就让我们跟西方人的饮食结构很不同,我们除了炒菜时加入的“油”之外,其他“油”的摄入不多,这就给我们留下了比较多的“饱和脂肪酸配额”。
所以,偶尔吃吃猪油,没什么大毛病,不要看到美国人英国人的饮食指南就吓唬自己。
不过需要注意一点,就算有配额也不能太多,炒菜时少放点油更健康一点 。
03
猪油使用
汪曾祺先生说,素菜荤油炒,荤菜素油做。
这是有道理的。范志红老师说,莴苣、竹笋、茭白、梅干菜之类“高不溶性纤维素”的食物,其中大量的纤维素特别愿意跟“饱和脂肪酸”在一起,跟“不饱和脂肪酸”就不怎么亲。所以,素菜如果用荤油炒,尤其是猪油来炒,就显得绵软温润,不“漏”油,口感更好。
我小时候喜欢吃“豆腐渣”,就必须用大量荤油去炒,否则就“柴”,就“干”,就不好吃。有了猪油伴着,吃一口幸福感就从千万个毛孔中溢出来,像一朵快乐的云在身边漂浮。
还有一条,猪油比较能“扛热”。
前两天的文章说过,很多植物油由于“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太高,温度高了就很容易变成“醛”、“酮”、“反式脂肪酸”,这些就不是营养了,而是危害。相反,猪油里面“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 (相比植物油) 几乎可以忽略,所以特别适合油炸——比如藕合啊、丸子啊、春卷啊、油条啊。
不过猪油的“烟点” (190℃) 也不算太高,咱们也别太大火,控制一下油温。而且,不要反复用同一锅油炸,哪怕油温控制在三四成 (130℃以下) ,长期也会积累一些致癌物质。
04
荤素油互补
毕竟咱们也不是每天用量筒、烧杯和电子秤做饭,所谓健康生活也就是掌握个原则而已。
我觉得家里可以有一点猪油储备,也有一些植物油 (比如橄榄油、菜籽油、花生油) 。冷菜可以用一些橄榄油、芝麻油,热菜可以用一点橄榄油,也可以用一点猪油——丰俭由人。
至于“猪油原教旨主义”或者“植物油原教旨主义”,我觉得大可不必。
人不可能因为单吃一种油变得更健康的——我们健康,是因为运动、睡眠、适合自己的工作,以及跟家人的良好关系。
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