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网上最火的段子无疑是“当余欢水遭遇张文宏……”。
影视剧里的余欢水劝儿子别喝牛奶:“牛奶就不适合咱们亚洲人,亚洲人牛奶喝多了会拉肚子,粥很好。”
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说:“你家里的孩子不管长得胖,长得瘦,喜欢不喜欢吃东西,这段时间(新冠疫情流行期间)他的饮食结构,你要超级重视。绝不要给他吃垃圾食品,一定要吃高营养,高蛋白的东西,每天早上准备充足的牛奶,充足的鸡蛋,吃了再去上学,早上不许吃粥。”
张文宏医生给出的观点有道理。但是北京中医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汪正芳曾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说,“喝牛奶养胃的方式并不适合所有人,比如某些胃病患者。牛奶富含蛋白质和脂肪,而蛋白质和脂肪只有被分解成小分子后才能被人体吸收,所以喝牛奶会促进胃酸分泌,进而加重某些胃部疾病的症状。此外,有些人对乳糖不耐受,表现为喝完牛奶后会出现拉肚子等症状,这些乳糖不耐受者也不适宜饮用牛奶。”
那么,这难道是一场“中西医论战”?应该说,两位专家的观点都有道理,只是应该因人而异。我作为一个中医,这里也有一些属于自己的看法和大家分享,我认为中医并非不推荐食用牛奶。比如在我们的古籍《本草经疏》就提到:“牛乳乃牛之血液所化,其味甘,其气微寒无毒。甘寒能养血脉,滋润五脏,故主补虚羸,止渴。”然而,牛奶发挥滋补作用是有一些前提的。《本草经疏》提到:“脾湿作泄者不得服。”《本草汇言》也说:“膈中有冷痰积饮者,忌之。”
什么是“脾湿作泄”?中医的定义为脾失健运,饮食不化,水湿郁内,痰浊内生,大便黏腻溏湿,甚至有腹泻的情况。现代医学表明,当病患有脏腑的器质性病变、常年喝酒、肠胃功能衰退的情况时,其脏腑分泌的消化酶就会相应减少。消化酶严重不足,会造成大量无法及时消化分解的蛋白质、脂肪堆积在肠道,在肠道有害微生物的作用下引发胀气、腹泻的情况,这种类型人的大便往往是腥臭、滑腻的。而牛奶所含有的蛋白质以酪蛋白为主,是一种大型、坚硬、致密、极难消化分解的蛋白质。酪蛋白的消化和吸收依赖于胃蛋白酶的参与,假如脾胃受寒、积食或者有器质性病变,都会造成胃蛋白酶分泌减少,使牛奶中的蛋白质分解不完全。同时,亚洲人乳糖酶普遍严重不足,也会加重腹泻的情况。
每个人的体质具有偏性,尤其是阳虚、气虚、痰虚体质的人,最容易出现脏腑机能下降(新陈代谢效率下降),而消化酶分泌的减少只是其表现特征之一。这些类型的人往往表现为疲劳乏力,机体在“动”,而脏腑的“运化”功能减退,自然就无法分泌足够的消化酶去消化食物,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也就无法得到充分的消化和吸收。然而,即便是身体完全康健的人,其脏腑分泌的消化酶每天也是有定数的。虽然人体会根据食量和欲望有一定的调节,但在暴饮暴食的情况下,也会出现“积食”“伤食”。此外,如果脏腑的“运化功能”减弱,那么不必要的代谢产物就会在身体滞留,或者在血管、淋巴、皮脂间层、脏腑器官堆积,成为“痰饮”“痰浊”的一部分。
所以笔者认为,当机体营养摄取不足、不存在乳糖不耐受的体质特征,同时蛋白质来源有限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饮用牛奶来滋补。相反,在蛋白质来源充分甚至过多的时候,选择哪一种蛋白质摄取,只需考虑个人的偏好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