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看纳粹鼓励生育的手段。第三项举措是授予荣誉,生孩子多的妇女可以得到一枚奖章,叫“德意志母亲荣誉十字奖章”。这项制度是开始于1938年12月,第一次授奖是在1939年的母亲节,当时大约有300万妇女获得了奖章。不过这个奖章是分等级的,总共是三个等级,有四个孩子的母亲获得铜质奖章,六个孩子的母亲获得银质奖章,八个以及八个以上孩子的母亲获得金质奖章。其中金质奖章和银质奖章,每个人可以拿两个,一个是大的,就像奥运奖牌一样,平日可以放在家里摆着,遇到重大仪式就挂脖子上。另外一个是小的,其实就是一个胸针,日常出行可以别在衣服上,而且别在衣服上,那也不是单纯的显摆,它还有实际用处,比如说纳粹当局就规定,戴奖章的女性坐公交车的时候,别人是要让座的。另外如果育有十个子女,还可以享受到一份特殊的荣誉,就是让希特勒来担任第十个孩子的教父。假如这个孩子是男孩,那么这个小孩还可以起名叫“阿道夫”,和元首同名。
银质奖章
金质奖章
金银铜奖章
奖章与胸针
一个获奖的12子女家庭
其实获得这个奖章,也不仅仅是一个社会荣誉,它还伴随着经济上的补贴,拿了奖章之后,孩子父母在第一年,每个月可以领取30马克,此后每个月是20马克,一共可以领取14年,加一起这就是3480马克。另外多子女家庭的父亲,还可以得到一系列的优惠,包括减免所得税和遗产税,租房子会有补贴,招聘的时候也享有优先权,而且招进去以后,还有免于被解雇的特别保护。至于母亲,当然更有特权和优先权,比如说怀孕期间的特别津贴、分娩基金、分娩护理、在公共交通工具上的优先权等等。
第四项措施,是设立了一个机构叫作“母亲与儿童帮护会”,这个帮护会的职能还真不少。比如说给予贫困的孕产妇物质援助,像是送床、送布、送童装和食品券。还比如说多子女的家庭,照顾孩子忙不过来,帮护会就会派出家政助手,去帮忙做家务。另外帮护会的员工和护士,还会经常性的进行家访,检查妇女的身体状况,给她们提供一系列健康建议。最后帮护会工作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在全国设置了很多的“产后疗养之家”,一般来讲一个女性生完孩子之后,可以去休养26天,说白了这就是纳粹的月子中心。这些月子中心的环境确实非常不错,要么是海边、要么是山林中,要么就是温泉疗养胜地。因为是一种福利,所以价格也不是很高,如果是贫困家庭,还有优惠,甚至去月子中心的火车票,还能打半折。当然在这里,产妇也不只是休养这么简单,她们还要接受纳粹的意识形态教育,如果一个产妇不吃这一套,那就会被要求离开,火车票也不给你报了。
产后疗养之家
第五项举措,是由政府出面,对婴幼儿提供日常的照料服务。通俗地讲,就是建设了一大堆日托中心,用来照料工作女性所生的六岁以下的孩子。1935年,在德国城市中,大约有1000个日托中心,到1941年增加到了14000多个日托中心。而在日托中心里,孩子们根据不同的年龄段,被分成不同的小组,他们会在护士和义工的监护下,做游戏、做运动、吃饭、唱歌、睡觉。而在德国农村,1934年,全德国大约有600所日托中心,1941年增加到了8700所,不过和城市不同,农村的日托中心不是一年365天全都开门,它只在农忙的时候帮忙照看孩子,农闲的时候,你就自己看吧,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当然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日托中心里的孩子都要接受纳粹主义的思想教育。
最后一项举措,是对母亲进行指导和帮助。简单说就是纳粹建了一个机构,叫“全国母亲服务站”。这个服务站主要做两件事,一是在各地成立福利小组,由这个小组监管和指导地方上针对母婴的福利工作。二是在全国建立了好几百个“母亲学校”,作为母亲可以到这些学校学习一到两个月,课程内容包括健康防护、婴幼儿养育等等。
以上大致就是纳粹当局推行的鼓励生育的措施。听起来感觉还算是可以吧,但要注意,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享受到这些待遇,首先父母必须是纳粹所谓的优等人种,其次还要身体健康,之前提到的那些疾病,那都不行,而且不仅是父母本人要健康,还要追溯到他们的父母以及兄弟姐妹。最后还有一点,就是要顺从纳粹的意识形态。也就是说,纳粹政权更关注的,是他们所认为的精英分子多生小孩,但是精英分子人数偏少,你能指望一对夫妇生七八十么?而且随着1939年世界大战全面爆发,这些精英男子都上了前线,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所以虽然纳粹采取了这么多的措施来鼓励生育,但是最后结果只能说是略有成效,完全没有达到惊人的程度。1933年,德国的人口出生率是14.7‰,到1938年也只增长到的19.7‰,然后再就上不去。上不去怎么办?这就要提到由希姆莱所主导的一项极为罪恶的计划,请看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