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之前“聊一下《巴菲特之道》(二)”和“ 聊聊《巴菲特之道》-开篇 ”,我们今天把这本书完结。
重点温习一下剩余篇章:
第一、二章:沃伦·巴菲特的生平及所受的教育影响
巴菲特的教育章节描述:其主要受格雷厄姆、费雪及芒格的思想影响较大。前期是格雷厄姆,格老的主要思想包括:①安全边际,寻找那些被低估的股票。②掌控情绪不要理会市场波动,提出了市场先生的感念。③提出确定一个公司的精确的内在价值并不重要,一个大致的估值,相对于市场价格,已经足够测量安全边际。
然后是费雪,费老主要思想:①公司必须进行足够的会计监督和成本分析;②考虑公司未来的成长是否依赖新增投资;③公司是否有忠诚可靠的管理层,及管理层能否担得起股东的信托责任?④与同行比较,公司有何不同。⑤减少研究的公司的数量,在能力圈内投资。
芒格对巴菲特的影响在,帮助巴菲特从格老思维到费老思维的融合和转变。让其认识到购买并持有好企业所带来的回报。
可以看出格老的兴趣仅仅在于购买便宜的股票,费雪的兴趣在于购买那些长期而言,有潜力提高内在价值的公司。
第三章:购买企业的12个坚定准则, 我们在上篇已聊过。
第四章:普通投资的9个案例
主要讲了华盛顿邮报公司、盖可保险、大都会/ABC公司、可口可乐、通用动力、富国银行、美国运通、IBM、亨氏食品的投资情况,讲的比较简单,没有重点要说的内容。
第五章:投资组合管理-投资教学
本章重点讲了集中投资的方法、益处、及可能的副作用:
方法:
▶在你没有将股票首先(以及总是)考虑为一个企业的一部分时,不要进入股市。
▶准备好勤奋地研究你所投资的公司,以及它们的竞争对手,以至于达到一种状态,那就是没有人比你更了解这个公司,甚至这个行业。
▶如果你没有做好五年(十年更好)的时间准备,不要开始你的集中投资。
▶做集中投资时不要使用财务杠杆。一个没有财务杠杆的投资组合可帮助你更快地达到目标。记住,在股市大跌时,一个意外的要求追加保证金的电话,会毁掉你精心设计的完美计划。
▶成为一个集中投资者需要适当的性格及人格特质。
益处精华:
挑选几只长期而言能产生超越平均水平回报的股票,将资金大量投在其上,在遭遇短期市场波动时,忍耐坚持。当时间放得更长远时,企业的基本面终将在股价上得到反映。风险于股价之波动无关,与那些个股未来产生的利润的确定性有关。
费雪说“ 宁愿持有少数自己非常了解的优秀公司,也不愿意持有大量的平庸公司。 ”他的组合一般在10家公司以内,且其中三四家会占总投资的75%。
芒格也提到:当世界给予你机会的时候,聪明的投资者会出重手。其余的时间里,他们做的仅仅是等待。
巴菲特说:“尽管长期而言,企业价值与市场股价之间趋于一致,但在特定的时间段,这种相互关系依然会被扭曲。”格老也提过相同观点:“ 短期而言,股市是台投票机;而长期而言,股市是台称重机。 ”
当然巴菲特对普通投资者也建议道:通过定投指数型基金,毫无专业知识的投资人实际上会比大多数职业投资者干的更好。
副作用: 股价波动带来的震荡是不可避免的副作用。
第六章:投资心理学
本章描述了集中投资中常见的心理学现象;
▷ 过分自信: 投资人对于自己强于他人具有高度的自信,他们具有高估自己能力和知识的倾向。
▷ 过度反应偏差: 人们对于一些偶然事件赋予了太多的关注,并认为自己捕捉到了一个新趋势。过度自信还会收到过度反应的推波助澜。
人们对于坏消息反应过度,对于好消息反应迟钝。因此建议投资者建设查看股票行情的频次。
▷ 损失厌恶: 损失带来的痛苦是盈利带来的喜悦的两倍到两倍半。一般投资者会通过不卖出持有的套牢股票,来逃避面对自己的失败。
▷ 心理账户:
举个简单的例子,让我们假想一天晚上你和爱人回家后,你拿出钱包要付钱给看家的保姆,你本以为钱包里还有20美元,但打开后没找到。于是你在开车送保姆回家的路上,顺便在ATM机上取了20美元现金付给保姆。第二天一早,你忽然在口袋里发现了头天晚上要找的那20美元。
像大多数人一样,你会非常高兴,因为这失而复得的20美元是意外之财。尽管第一个20美元和第二个20美元都来源于你的银行账户,都是你努力工作所得,但是现在拿在手里的这 20美元是你原本以为已经没了的,所以你会毫无压力地将它任意处置。
说明我们如何决定投资、如何选择管理这些狗子,与我们看待本金的心态有很大关系。也说明人们更愿意用意外之财去冒险。
▷ 短视损失厌恶: 我们发现长期投资主要回报发生的月份只占所有月份的7%,也就是说,在余下93%的月份并无回报。影响投资者情绪风暴的因素有两个:损失厌恶、估值频繁。那么多久看一次投资结果最佳呢?答案是一年。“损失厌恶是人类的本性,无法改变。但与此相反,查看投资净值的频率却是可以选择的,至少在原则的设定上是可以改变的”
▷ 旅鼠效应: 也叫从众效应,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随大流”。
▷ 情绪陷阱管理:
格雷厄姆提醒我们:“在大多数时间,股价是非理性的,它会向两极波动,原因在于很多人根深蒂固的投机或赌博心理,例如希望、恐惧和贪婪。”他警告,人们必须为股市的上涨或下跌做好准备。他的意思是不仅仅要做好知识上的准备,还要做好心想上和财务上的准备,以便在下跌发生时,能够采取相应的正确行动。
格雷厄姆说:“投资人如果过度担心自己的持股由于不合理的市况而大跌,他们就会将自己的优势转化为劣势。这种人最好远离√市场行情,否则他会由于别人的错误而导致自己的精神痛苦。”
第七章:耐心的价值
在 斯坦诺维奇的 《智力测试所迷失的:理性思考的心理学》一书中,提到他相信人类没有进化好,当解决一个问题时,人们会有不同的认知机制供选择。在机制的一端,具有强大的计算能力,但这个强大的计算能力与成本相关。它是一个慢速的思考进程,要求高度的专注。在机制的另一端是快速的思考过程,要求很少的计算能力,几乎不要求专注,允许迅速决策。他说:“人类是认知的吝啬鬼,因为我们基本趋向于默认几乎不要求计算能力的那种处理机制,尽管它们不准确。”
今天,心理学家们通常称这些认知系统为系统1和系统2。
系统1的思维方式简单、直接,快速运行,几乎不花时间,无须使用太多的知识去计算PE或分红率。
系统2的思维方式是我们认知过程的反思部分,它以一种可控的方式,投入努力而慢速。
系统1和系统2思维如何运用在投资上呢?比如,一个投资者考虑买入一只股票。使用系统1进行思考,他会将一家公司的PE、净资产、分红率等信息拽集起来,看看股价是否接近历史低点,看看公司是否在过去十年提高分红,据此,投资者或许立刻判定这只股票好不好。悲哀的是,太多投资者几乎完全依赖系统1的直觉思维做出决定,从来不运用系统2的理性思维。
那么,你需要什么样的心智工具去激活系统2思维呢?至少, 你需要阅读公司年报,及其竞争对手的年报。如果从中可以得出这个公司具有竞争力和长期前景乐观的结论,那么接下来,你应该做几个分红折现模型,包括不同的增长率、不同的股东盈余、不同的时段,以得出大概的估值。然后,你应该研究并搞清楚,管理层长期的资产配置策略。最后,你应该给一些朋友打电话,包括同事、财务顾问,看看他们对于该公司的看法,如果还有关于竞争对手的看法更好。 注意:所有这些都无须高智商,但是费时费力,与仅仅简单看看PE等财务指标相比,更需要内在的努力与专注。
至此,我们画了一个完整的圆,情绪的重要组成和与之对应的理性。单单有智力不足以取得投资成功,与大脑的容量相比,将理性从情绪中分离出来的能力更为重要。“当其他人基于短期的贪婪与恐惧做决策时,理性最为重要。这就是赚钱的秘密。”
巴非特意识到市场短期的波动,既没有令他更富,也没有令他更穷、因为他的持有期限是长期。因此,大多数参与者不能忍受股价下跌带来的痛苦,巴菲特却一点也不紧张,因为他相信他比市场更能对一个公司进行正确的判断。
第八章:最伟大的投资家
本章节是个总结章节,我重点提选一些段落:
在巴菲特开始投资的20世纪50年代至今,发生过太多载入史册的事件,包括核战争地缘政策刺杀总统或总统辞职、美国国内骚动和暴乱、地区战争、石油危机、恶性通货膨胀、两位数的利率、恐怖袭击等,更不要说时不时发生的经济衰退以及周期性的股市崩盘。结果并没有影响股市常年的上涨步伐。
......
计算一个企业的价值在数学上并不复杂。但是,错误地分析公司未来的现金流却会有大麻烦。对此,巴菲特有两个方法应对:首先, 他通过选择那些业务简单易懂、特点稳定的企业,以提高他的预测的准确性 ;其次, 他坚持每一个投资的对象,都具有安全边际,就是买价低于其内在价值 。这个安全边际创造了一个提一供保护的缓冲,以应对公司未来现金流的变数。
巴非特指出:“在另一方面,如果你不是那种一无所知的投资者,那么,研究一些企业, 发现五到十家拥有长期竞争力、价格合理的公司足矣 ,传统的所谓的多元化理论对你而言,毫无意义。”
现在,考虑管理你的组合,不仅是避免卖掉你最好的企业,还要考虑认真挑选更多的新投资。在这个过程中,不要仅仅因为拥有多余的现金,就随便出手。如果预选对象没有通过你的准则测试,不要出手;耐心等待机会的出现。不出手,不代表你停止工作和思考。巴菲特认为, 一个人在一生中很难做出数以百计的正确决策,只要做出为数不多的智慧决策就已经足够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