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才知道,身边的一个朋友抑郁了。
其实,我早就发觉她有些不对劲。
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太说话,脸上很少有笑容。就算偶尔一笑,也是那种仪式感的,一眼假。
那时以为是她遇到不顺心的事,过一阵就会好了。
今天知道她的抑郁多年。这件事对我很有触动,觉得对所有父母同样有启发意义,所以今天聊聊。
她是独生子女,家里条件很好。
爸爸早年是体制内的一个领导,职位虽然不高,但握有实权。
后来单位破产转制后,利用手里的资源,与别人合伙做实体生意,赚了不少钱。所以家境比较殷实,在别人缺吃少穿的年代,她从小就衣食无忧。
按理说,她是别人眼中羡慕的对象,但她却从不快乐。
父母是那种老派的人。比较传统、保守,加之没有受过更高的教育,思想观念就非常守旧。
她父母对于女儿的职业选择有着异常的坚持。他们认为传统的职业,如医生,护士等,才是稳定和有前途的工作。
因此,当她提出想要从事喜欢的艺术专业时,父母就极力反对,认为这些职业不稳定,没有保障。
他们用自己有限的知识和经验来劝说女儿放弃那些“不切实际”的梦想,坚持让她选择一个“正经”的工作——护士。
没错,她现在就在干这个工作,每天很忙很累,工资不高,还要经常倒班。
最主要的,她一开始就不喜欢。只能算是遂了父母的心愿,并没有听从她的本心。这也是她不开心的根源之一。
又如在穿着打扮方面,父母从小就让她按他们的标准来。
他们可能认为子女的穿着应该保守、朴素,不应该过于时尚或个性化。
他们反对她穿牛仔裤、染发或者佩戴夸张的饰品,认为这些不符合他们对“好孩子”的形象。更不让她穿高跟鞋,说那是放荡坏女人才会做的事。
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
虽然看起来都是日常生活小事,但冲突与分歧却从来没有消失。并日积月累形成对立的情绪,互相消耗而积重难返。
他父母最让他反感的一点,就是他们非常强势而固执。
在他们的思想观念里,无论对错,父母的话一定要听,不听就是对父母的不尊重和不孝顺。
因为从小就是这样被约束教育,所以即使她有不满,也从来都压抑在心里,而不敢反驳抗争。后来长大有了自我意识时,已经形成了定势与习惯,再不反抗。
但负面的情绪没有化解半点,反而一直堆积。这也是她成病的根源之一。
父母是她割舍不了的亲情,又不以相互沟通妥协。
所以就一直累积负面情绪,心理长年累月承受压力。但又不能自我排解宣泄,最后的结果只有两个:要么爆发,要么就是向内自我伤害。
而抑郁就是自我伤害的具体表现。
从抑郁症的成病因素来分析,长期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而不能释放是其最主要原因。
如果她性格比较要强,在初期就能与父母分开居住,情感割裂,一直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来发展,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那么大概率她就不会抑郁。
可能,她会暂时一段时期失去父母的亲情与关爱,但最终父母还是会与她恢复家庭关系,和好如初。
但遗憾的是,她是一个女生,缺乏那个果敢与魄力。
这个真实的案例,告诉我们家长很多,最主要的就是三点。
1.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给孩子一个表达和释放的出口。
想象一下,如果你有一个魔法盒子,每当你有想法或者感觉的时候,都可以把它们放进去。这样,你的心情和想法就不会憋在心里,变得沉重。
父母就像是那个魔法盒子,他们应该鼓励孩子把心里的话说出来,无论是开心的事还是烦恼的事。这样,孩子就不会感到压抑。当
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时,父母应该认真听,这样孩子就会感到自己被重视,他们的情感和观点也能得到释放和理解。
2.倾听并尊重孩子的意愿。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自己的喜好和梦想。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冰淇淋口味,孩子也有选择的权利。
父母应该像好朋友一样,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当孩子说他们想成为画家或者科学家时,父母应该说:“哇,那听起来真的很酷!”然后支持他们去追求自己的梦想。这样,孩子会感到自己的选择被尊重,他们也会更有自信去探索自己的兴趣。
3. 父母避免把自己的经验和价值观强加给孩子。
父母的生活经验确实宝贵,但他们的经验并不总是适合孩子。就像穿爸爸的旧鞋子去跑步,可能既不舒服也不适合。
父母应该避免硬要孩子走他们认为“正确”的路,而是应该给孩子空间去探索自己的世界。父母可以分享自己的经验,但最后的决定应该留给孩子。这样,孩子就能在尝试和错误中学习,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陪伴教育孩子,是一场双向的修行,孩子也在教我们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