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ogo.png
简介

 我有个华人朋友,一直跟我说你别在国内搞制造业了,没前途。这是个人观点,我也不争论,就是默默地等待展示实力的机会——前些日子她回上海,说加州太干了,我给她寄了一个组合:“小圃洁面”和“紧致精华油”。

回美国之后她马上试了试,立刻发微信跟我说:“我收回我说的话,国内的技术进步真的是快呀。”

其实这两个配方,技术路线深挖的话,还是要回到美国——1950年代,强大到不可思议的美国。

1953年,强生划时代的配方

“  小圃洁面 ”和“  紧致精华油 ”是 @小圃 很骄傲的“看家配方”。

如果是内行看,这两个配方的核心是1953年强生的“no more tears”技术——这个技术推出,彻底改变了“个人护理” (personal care) 的行业格局。 @小圃 和我的老熟人Russel Waters和Michael Fevola发表了一篇文章,作为一个老强生人,真的能看出这篇文章几乎每一句话背后都有大量公司内部报告——真的,2000年之前的美国,制造业和研发是真的厉害!

在右侧的中,可以看到从最早期的“牛油皂”,到Ivory (改进动物油皂) ,到甘油皂 (露得清) ,再到合成香皂 (Dove) ——在这个产品系列的尽头是强生在1953年推出的“No more tears”。

为什么要推出“No more tears”呢?因为之前所有的个人护理配方中,表面活性剂已经变成了“必要之恶”了——没了表面活性剂吧,洗护类产品洗不干净,膏霜类产品黏腻厚重。可是加入表面活性剂之后呢?会造成皮肤的“脱脂”,影响皮肤健康。

1953年的大人还能勉强接受,孩子们的皮肤太娇嫩,更容易受刺激。

那时候美国还是世界制造业老大,他们的科学家和工程师风头正劲 (现在全是律师和投资家) ,对于一切能探寻和改造的结构都满怀好奇。于是强生的科学家们就琢磨,有没有一种办法, 让表面活性剂扬长避短 呢?

表面活性剂的“聚堆儿”:团伙越大,刺激越小

1950年代,全世界的商用激光设备估计都没有几台——强生公司就能拿这种其他国家当宝贝一样的设备来研究“婴儿沐浴露”……难怪我叔叔那辈人特别推崇美国:那时候世界地图似乎只应该有两种颜色,明亮的美国,和暗淡的其他国家。

强生的研究者们如此奢侈,当然发现也就很有“洞察”。他们发现表面活性剂在产品和皮肤上都会有一种“聚堆儿”的现象——有些表面活性剂会三五成群地拥抱在一起,而换一种表面活性剂组合呢,可能就是几十个分子攒成一团。

而且科学家们发现一个现象:团伙越大,战斗力 (刺激性) 越弱。

• 不同的表面活性剂“聚堆儿”——个头越大,刺激性越小

这在1950年代绝对是个大发现,因为跟现在不一样,当年激光设备可是非常稀罕的——我们今天随随便便都可以做个“动态光散射”实验,两个小时排队,十五分钟出结果——那时候估计要两个月排队,几个小时出结果。

所以,强生的“No more tears”技术是反反复复调整,最终找到一个合适的表面活性剂 (+助表面活性剂) 组合,让婴幼儿个人护理配方的刺激性大大降低了——“Johnson's Baby”的发展空间也随之打开,变成了美国家喻户晓的一个品牌,一时风头无两。

我其实挺替美国可惜的,我第一次去美国的时候仍然在仰望他们的技术——从硬件设施,到软件管理,到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储备。我还记得那时候强生为了一个项目,可以单独雇佣一整支工程师团队,单独有一栋楼给他们各种折腾。

等到我第二次、第三次去美国,发现工程师都被裁了,研发中心更多的是“项目管理人员”,甚至工厂生产也大部分迁移到了墨西哥和中国。

“No more tears”这项技术的迭代,到了2010年前后在强生就几乎停滞了——我认识的很多科学家和工程师老朋友,也纷纷离开了位于新泽西Skillman的那个研发中心。

而在同一时刻, @小圃 和 @Jason 他们已经在上海研发中心琢磨起这套技术来。

技术传承:小圃的两个配方

@小圃 那时候老琢磨一个问题:

如果把“No more tears”里已经变大的“聚堆儿”再变大,会怎么样呢?能够带来什么样的产品和体验呢?

聪明人会琢磨怎么解决问题,天才会琢磨问题本身。

他提出这个问题之后,我们也曾经一起讨论过。

如果把1953年的“No more tears”技术再往前拓展,把表面活性剂的“聚堆儿”再变大一些,“聚堆儿”就会变成“千层饼”——摊开来看就是一层水,一层表面活性剂,一层油,再一层表面活性剂,再一层水……

这是我们最早接触到的“ 双连续相 ”概念,是“No more tears”的极限版本。我们倒是很想在强生做出成品来,但是产品的预算控制非常严格,利润率必须得到保证,我们不可能在那里做出这样一个产品来——财务部不会批准的。

那时候的强生,不但美国研发不出什么石破天惊的成果,中国研发部也不可能突破层层阻碍了——哪怕有 @小圃 这样的思考者和 @Jason 这样的实干家。

一直等到我们离开了强生, @小圃 才能施展拳脚,做了第一个版本的“小圃洁面”。老街坊一定还记得,“三字号”时的小圃洁面是跛脚的——虽然是有“双连续相”的雏形,但还是两相的,需要摇匀的,到了秋冬季甚至还会板结。

只有在中国,只有在中小企业之中,我们才敢于把自己的想法拿出来,才有机会把自己的想法拿出来——也感谢当年街坊们一直相信我们,一直支持我们,才能让这个新概念推进到现在。

一直到2018年下半年,我们才算真正打通了这个技术的关键,形成了有“基础颜究特色”的技术平台,而这个平台也就诞生了后续的“  紧致精华油 ”和“  新小圃洁面 ”。

坐而论道,起而行之

因为是极限版本的“No more tears”,是不惜工本的“No more tears”,所以我们也把体系中由于表面活性剂而产生的“潜在刺激”降到了最低。

这种极限版本,我觉得在美国已经很难做出来了——他们的工程师已经严重不足,而他们的公司也满足于华尔街的各种神操作,股票涨涨涨带来的收益,远远超过了脚踏实地改变配方调试设备带来的好处了。

70年了,我们从看不见人家的尾灯,到现在 (至少在化妆品行业) 多少有一些自己的能力了,甚至还敢给加州的朋友两个产品,让她见识见识什么叫“中国智造”。

咱们回到这两个产品哈,我们选择最容易产生“刺激”的情景来应用“极限版本的No more tears”。

1. 清洁产品,因为表面活性剂用量太大; (  小圃洁面 )

2. 打底的“贴肉”产品,因为直接接触刚刚清洁过的皮肤。 (  紧致精华油 )

无论后续跟进什么产品,在秋冬季我们都会强推小圃洁面——只有我们这样直接销售的公司 (没有推广,没有中间商) 才可能承受这样的成本,哪怕我们也只是微利在运营,尤其是小圃洁面。

如果是敏感皮或者偏干 (中性) 皮肤,尤其是久坐、空调、熬夜人群,皮肤多少有一点“低烈度炎症”的皮肤,我们建议您试试“紧致精华油”,虽说叫“油”,但肤感极其清爽,其中含有超过10%的“二裂酵母发酵液溶胞物”。

这两个品的成本占比都极高,因为全是硬货,没什么水。

二维码

等了七十年,咱中国人真可以了!

保存图片,微信扫一扫

公众号:

上一页 下一页
其他信息
行业: 微商
地区: 宁波市
时间:2025-05-11
标签:

上一篇:到处都在推荐,这东西是智商税吗?

下一篇: 游戏本"三重人格"揭秘!双显三模到底是神器还是摆设?

赞 0
分享
猜你喜欢

账号登录,或者注册个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