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ogo.png

简介

摘 要“同上一堂思政大课”同中求异,异中显同,彰显了“同题异构”的立德树人终极价值意蕴,已成为新时代思政课一体化可行的“打开方式”。其具体实践可基于核心育人目标引领,厘清不同学段教学层次,实现学科育人螺旋上升的纵向衔接;围绕某一共同议题,着眼不同学科融合教学,达成“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横向联动;走进社会大课堂,联通课堂内外不同教学方式,实现“大思政课”育人的全方位观照、全过程贯通。

关 键 词 同上一堂思政大课;思政课;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2)04-0030-04

①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重点课题“指向学科育人的思政课UbD教学的实践研究”(编号:C-b/2021/02/45),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立项课题“思想政治课一体化教学‘双轮驱动’的实践探索”(编号:D/2021/02/195),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三期课题“指向学科育人的议题式教学的实践研究”(编号:2019JK13-L163)成果。

当前,各学段思政课程设置已在一定程度上基本体现了“一体化”所要求的脉络一体、逻辑一致等理念目标。如何通过路径建模,为思政课一体化“落地”探索出一种可复制、可操作、可推广的实践范式,成为亟待破解的问题。思政课与其他学科教学相配合,与相关德育工作相渗透,共同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重任[1]。由此,不同学段、不同学科教师围绕某一共同议题,选取或整合不同学段、不同学科课程教材中的同一主题内容,以各自学段、各自学科特有的教育教学方式,同题异构“同上一堂思政大课”,成为新时代思政课一体化可能的一种“打开方式”。

不同学段、同一学段不同学科、同一学科不同主题的教学内容天然具有差异性,当拥有不同生活阅历、情感体验和知识背景的教师,指向立德树人,赋予特定教材内容以各自的解读与诠释“同上一堂思政大课”,自然不难作出独具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呈现出教学风格迥异的个性化课堂。“同上一堂思政大课”于同中求异,异中显同,彰显的却是“同题异构”的立德树人终极价值意蕴。

思政课一体化的过程,究其本质而言就是全过程纵向、全要素横向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过程,其主要着眼点在于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尤其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2],根本落脚点则在于通过学科育人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四个自信”。同题异构“同上一堂思政大课”内在育人价值的一致性在于求“同”,即要求大中小学不同学段、同一学段不同学科各课程,从立德树人的新时代育人大背景出发,从一体化的课程体系、特色资源、育人团队以及共育平台等维度出发,努力构建一体化的学科育人新机制,打造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一体化思政课程与教学体系[3]。

不同学段“同上一堂思政大课”,进行纵向衔接的大中小一体化“同题异构”,旨在以“政治认同、國家意识”等为核心育人目标,探索形成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大中小学一体化育人内容序列,逐级而上升华学生“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精神轨迹。

“何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4]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如此阐述[5]。将“中国梦”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对于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由此,以“中国梦”为主题,开展纵向衔接的大中小学不同学段“同题异构”“同上一堂思政大课”,成为思政课一体化的应有之义。

例如,小学阶段重在启蒙引导,旨在给学生埋下“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待萌发“种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小学低年级)》中“我们的中国梦”一课教学,可基于学生丰富的想象力,通过简单易懂、生动有趣的语言,通过口头讲述等形式,展现先进典型和英雄人物的感人形象,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认同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质朴情感。

初中阶段重在感性认知,旨在促进学生明确正确的政治方向,奠定思想基础。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中国人 中国梦”一课教学,则采取榜样讲述、人物采访、主题宣讲等灵活多样的形式,逐渐提升与“中国梦”有关时代或人生故事的广度、深度,从而在带领学生领略祖国悠久历史、感悟家乡厚重底蕴的基础上,在“圆梦大舞台”上体悟“只有凝聚多方力量,做一个自信自强的中国人,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梦”。高中阶段重在实践体悟,旨在促进学生政治认同,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

“思想政治”必修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课教学,可结合“航天梦”,从总体、本质与内涵等角度讲述“什么是中国梦”,解答“党和国家及广大青年学生如何实现中国梦”,知识层层深入,突出理论深度。

大学阶段重在理论升华,旨在促成由学理认知转化为信念生成,增强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使命担当。《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部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节,可详细讲解“中国梦”的历史底蕴和时代内涵,科学解读现阶段“中国梦”实现的具体路径等,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中国梦的理论体系、内在逻辑和精神实质,增进学生对其科学性系统性的把握,提高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使命感。

同题异构“同上一堂思政大课”,基于学科育人实践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需求,充分挖掘不同课堂内外的差异性育人资源,创新课程育德的个性化实现方式,使其更能“入脑入心、走深走实、见行见效”。在“同题”基础上,“异构”着重通过适切的育人路径,尽可能地寻求有效激发和提升学科育人实效的可行策略,从而增强学生的主体体验,实现“直入学生心底、触动学生心灵”的育人深度[6],而这正是同题异构“同上一堂思政大课”育人路径的适切性所在。

各类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提升其与思政课的相互配合度,就能形成“协同效应”,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7]。基于各学科与思政课协同育人的教学改革实践,围绕某一共同议题,将不同学科紧密联系在一起“同上一堂思政大课”,探索学科融合教学的创新方式,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不同学科在育人目标上分离、分化甚至冲突的难题,实现学科间育人价值的勾连、课堂内外的联动,促进多学科教师在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上相互融合、彼此配合,让各学科都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从而实现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双轮驱动”,构建协同育人共同体。

例如,大中小学思政课以外的其他学科以“中国梦”主题“同上一堂思政大课”,进行“课程思政”横向贯通的“同题异构”,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课堂渗透、文化认同的学科发掘、理想信念的学思践悟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没有革命的精神,就没有革命的行动。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走出“山沟沟”、走向全国执政?小学语文“七律·長征”一课教学,可通过带领学生感受革命年代,红军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和红军战士面对困难时的英勇无畏、乐观进取精神,促成长征精神与“中国梦”的跨时空“对话”,让学生明白“没有振奋的精神、没有坚定的志向,一个民族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包括长征精神在内的中国精神”,从而将革命先烈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前赴后继、不畏牺牲,矢志不渝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中国梦”精神基因深深镌刻在每一位学生的灵魂深处。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从不会停止,见证着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模块“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课教学,可带着“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在其他各种势力变革社会的种种主义都归于失败的情势下,仍然能觅得中国社会前进的正确道路”这一历史之问,通过观看《筑梦路上》纪录片、叙说“一大”召开前的时代背景等,带领学生进入历史情境,体悟历史过程,从而在回顾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寻梦、追梦、圆梦的艰难历史进程,近距离感受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远大政治抱负与崇高革命信仰的同时,渗透唯物史观的价值引领,进行家国情怀的品格塑造——明晰“走封闭僵化的老路是绝路,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是死路”的历史唯物主义真理,洞察“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一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探索得出的深刻“历史结论”。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8]。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筑牢成长之基,要求教师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作为旨在“帮助学生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思政课遵循“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结合”的育人理念,主张教学“结合社会实践”“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与生活经验、劳动经历有机结合”,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历练”“在自主辨析的思考”,进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9]。

由此,促进思政课一体化就要让“实践”观照学生生活的全方位,贯通学生成长的全过程,也就是要尽可能地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踏入社会,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融入时代发展的滚滚洪流[10],从思政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探索实践育人的“大思政课”,促使学生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实践体验、具身体悟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伟力[11]。

以“中国梦”为主题,同题异构“同上一堂思政大课”,一方面可以采用新技术新形式,成就课堂内的别样精彩——或将诸如直播、短视频、H5等新技术广泛运用于思政课堂,打造中国梦“云上大思政课”;或可依托“抗疫”“四史”等主题教育,邀请抗疫英雄、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走上讲台现身说法,用个人梦诠解中国梦,创生“思政大课”新样态。另一方面,更应积极依托研学实践营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各级各类文化场馆、科技场馆、博物馆等,创建“中国梦”实践教学基地,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团日活动,组织“中国梦”宣讲交流活动等,带领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强化实践体验和感悟,通过实践育人,激励广大青年学生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为实现中国梦汇聚强大青春能量。

以核心育人目标为引领,厘清不同学段教学层次,可形成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不同育人内容序列,实现学科育人的纵向衔接;围绕同一议题,着眼不同学科融合教学,可构建不同学科紧密联系的“课程思政”体系,达成协同育人的横向联动;带领学生走向社会大课堂,联通课堂内外不同教学方式,可实现“大思政课”具身认知、实践体悟的全方位观照、全过程贯通。

同题异构“同上一堂思政大课”,从纵向衔接、横向联动、全程贯通等维度切入,促进大中小学不同学段、同一学段不同学科、课堂内外不同方式“思政课程”内容分布、“课程思政”深度广度的合理布局与科学分工。由此,初步建构了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思政课程”教学内容序列,简要勾勒了交融贯通、契合有序的“课程思政”育人整体,形成了新时代思政课教学要素一体化的大体逻辑架构,相信对于实现思政课教学最优目标、获致学科育人最佳成效定会起到增益作用。

参考文献:

[1][9]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4.

[2]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

[3]翁铁慧.大中小学课程德育一体化建设的整体架构与实践路径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7(05):5-12.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36.

[5]孙杰.思想政治课"中国梦"教育撷议[J].中小学德育,2013(10):71-75.

[6]叶飞,檀传宝.德育一体化建设的理念基础与实践路径[J].教育研究,2020,41(07):50-61.

[7]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EB/OL].2019-08-14.http://www. gov.cn/gongbao/content/2019/content_5425326.htm.

[8]"’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N].人民日报,2021-03-07(01).

[10]孙杰.党史学习中"大思政课"的价值旨向与实践进路[J].教学与管理,2021(19):10-14.

[11]孙杰.三重"对话"构建"大思政课"格局——教材育人的解读与实现[J].中小学德育,2021(12):46-49. 

二维码

“同上一堂思政大课”:“同题异构”教学实践路径

保存图片,微信扫一扫

公众号:

上一页 下一页
其他信息
行业: 微营销
地区:
时间:2023-11-07
标签:

上一篇:学习共同体视域下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新探

下一篇:专业的网络技术交流学习微信群

赞 0
分享
猜你喜欢

账号登录,或者注册个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