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克尔曼省突发5级地震!数千人受灾,房屋倒塌惨烈现场曝光
一夜之间,伊朗克尔曼省为何陷入紧急状态?
当地时间清晨5点55分,伊朗东南部克尔曼省西北地区突发里氏5级地震,剧烈晃动持续近30秒,随后余震不断。据官方通报,震中位于扎兰德镇附近,距离2003年巴姆大地震灾区仅200余公里。截至发稿,地震已造成数百人伤亡,超5000人受伤,数十个村庄房屋损毁,约3万民众受灾。伊朗政府紧急启动救援机制,但灾区雨雪交加、交通瘫痪,救援行动面临严峻挑战。
天崩地裂:民众赤脚逃生的惊魂时刻
地震发生时,多数居民尚在睡梦中。据目击者描述,房屋墙体瞬间崩裂,天花板轰然坠落,数千人仅穿着单薄衣物赤脚冲出家门。扎兰德镇街头挤满惊恐的逃难者,有人怀抱婴儿在零下气温中瑟瑟发抖,更多人徒手扒开瓦砾搜寻被困亲属。由于道路被倒塌的房屋阻断,救护车无法通行,当地民众不得不骑摩托车运送伤员。一名幸存者回忆:“地面像海浪一样翻涌,我抓着孩子的手拼命往空地跑,身后全是哭喊声。”
灾情直击:40个村庄沦为“废墟孤岛”
克尔曼省省长穆罕默德·阿里·卡利米向媒体证实,震中周边40个村庄受灾严重,部分村落70%的房屋被夷为平地。在受灾最重的6个村庄中,砖木结构的民宅几乎全部倒塌,牲畜被掩埋在废墟下,水电通信全部中断。救援队伍依靠铲车和挖掘机清理道路,但因山区降雪导致气温骤降,灾民缺乏御寒物资,部分儿童出现失温症状。一名前线医生透露:“医院走廊躺满伤员,许多人因失血过多陷入昏迷。”
救援困境:天灾背后的三重致命考验
此次地震暴露出伊朗灾后应急体系的深层短板。首先,震区地处偏远山区,大型救援设备难以快速抵达;其次,2003年巴姆地震后重建的房屋仍以传统砖石结构为主,抗震能力薄弱;再者,政府救灾物资调配效率受官僚流程拖累,灾民抱怨“等了10小时才领到一床毛毯”。更令人担忧的是,气象部门预警未来48小时将持续降雪,或将引发山体滑坡,进一步威胁幸存者安全。
追问真相:为何中东地震总伴随惨重伤亡?
地质专家指出,伊朗地处阿拉伯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带,平均每天发生3次小规模地震。然而,频繁的地质活动并未推动建筑防震标准升级。以克尔曼省为例,农村地区超八成房屋使用黏土砖建造,且缺乏钢筋加固。地方政府虽多次提出抗震改造计划,却因资金短缺沦为“纸上谈兵”。此次地震再次敲响警钟:若不能从灾难中汲取教训,悲剧或将循环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