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深”“绿”色的叶子菜,对于身体健康都是有好处的,但今天我们要特别推荐:
为什么呢?因为科学家发现这家伙能够“三管齐下”,短期、中期和长期给咱们的身体提供“饱腹感”——这样咱们就自然而然吃得少了。
不过为了获得这个效果,吃法上也有些讲究,性子急的朋友可以 直接拉到文末 看“基础颜究 生活提案 ”,愿意听我聊聊的街坊,咱们从“饱腹感”的三个来源说起。
饱腹感:怎么来的?
咱们吃饭和消化,感知到能够控制的部分其实很少,主要在舌头和口腔,到了咽喉,往下一吞——接下来就是身体的“自动控制”了。
但接下来才是重头戏。食物会从食道,到胃,再到十二指肠,过小肠 (空肠和回肠) ,再到大肠,最后残渣和一些肠道菌混合之后排出体外。
胃: stomach ;小肠:small intestine(包括十二指肠duodenum,空肠,Jejunum,回肠,ileum);
大肠:large intestine。
一些消化脏器,包括肝脏(Liver),胆囊(Gallbladder),脾脏(Spleen),胰脏(Pancreas)。
在这个“消化道”中,胃部的“G细胞”会分泌“胃饥饿素” (Ghrelin) ,小肠里的“I细胞”会分泌“胆囊收缩素” (CCK) ,而身体脂肪组织中的脂肪细胞会分泌“瘦素” (Leptin) 。
“饥饿素”会刺激下丘脑中的神经肽Y (NPY) 神经元,刺激食欲 (减少饥饿素让人“短期饱足”) 。
“胆囊收缩素”会激活迷走神经,告诉中枢神经系统“饱了” (胆囊收缩素让人觉得“中期饱足”) 。
“瘦素”会告诉下丘脑,身体已经有了足量的脂肪储备,少吃点 (瘦素让人觉得“长期饱足”) 。
举例来说,如果吃了一大盘色拉,你会觉得“有点饱” (因为胃部满了,“饥饿素”少了) ,但是“胆囊收缩素”分泌并不多,因为它需要小肠“感觉到”有脂肪存在。
如果色拉中放了一些橄榄油,同时还吃了一些肉类和鸡蛋,“胆囊收缩素”也会释放,这时你就会“饱”几个小时,但是如果身体总体很瘦 (“瘦素”很少) ,或者有“低烈度炎症”/“没有睡好” (“瘦素”被炎症或胰岛素压制) ,你很快又会饿,于是,一天就要吃好多顿。而如果你能够保持锻炼,睡个好觉,每顿又吃得很均衡,那么你就会“不怎么容易饿”。
那好,“饱腹感”跟菠菜有什么关系?
菠菜中有一种“类囊体” (在叶绿体之中) ,科学家们发现它可以提供“短期”、“中期”和“长期”的饱足感。
类囊体的作用
科学家们发现,如果菠菜中的类囊体跟脂肪混合之后,会产生一些很奇妙的变化。
1. 类囊体会“遮挡”小肠中的消化酶 (尤其是胰脏分泌的“胰脂肪酶”) ,导致跟类囊体结合在一起的那些“脂肪颗粒”就不是很容易消化。
2. 由于,这部分“脂肪颗粒”没那么容易“搞定”,小肠的“I细胞”就持续能感觉到“脂肪”,于是就更长时间地分泌“胆囊收缩素”。
3. “胆囊收缩素”本身会通过“迷走神经”告知大脑:“我们还在消化”,这带来了一部分“饱腹感”。
4. 同时,由于“胆囊收缩素”的存在,胃部的“饥饿素”分泌会被抑制。
这些就解释了“菠菜”和“脂肪”同时吃下去的一些效果,但这不是全部,接下来还有“瘦素”的戏份:
5. 由于脂肪的吸收时间很长,降低了血液中“峰值”脂肪的浓度,但同时延长了“脂肪存在”的时间,这种“低浓度的血脂存在”给了身体一个信号,增加了餐后的“脂肪燃烧”,同时还让脂肪组织的“能量存储”时间增加,这增加了脂肪组织“瘦素”的分泌。
小结一下,菠菜中的类囊体如果跟脂肪一起进入身体,首先会延长“胆囊收缩素”的分泌时间,从而抑制“饥饿素”的分泌,增加“瘦素”的分泌。
这样,“短期”、“中期”和“长期”的饥饿感都会抑制,饱足感都会增强。
怎么吃?
好了,街坊们肯定留意到了,这个类囊体是需要搭配“脂肪”一起吃的,而且类囊体藏得比较深,需要细嚼慢咽才能获得。所以我最近吃菠菜 (以及其他深绿色蔬菜) 都有点变化。
尽可能吃色拉,或者稍微开水烫一下;
跟橄榄油一起拌一拌再吃;
细嚼慢咽,一定要细嚼慢咽。
当然,文献中用的是更加“超加工”的办法,比如先粉碎,再用化学品来萃取,然后再沉淀……
相比那种吃法,我还是选择细嚼慢咽,最多用榨汁机打一下 (试了试,太难喝了,还是好好咀嚼吧) 。
祝街坊们身体好,心情好,皮肤好,腰围小。
慢慢来,会比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