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05 06:39:59
微信搜索
热度:140596
巴黎——昨日之梦
巴黎是梦幻的地方,一部分人作着立足之梦,一部分
作着昨日之梦。
图片
多事之秋2015年,我刚好在巴黎度过。眼见着从第一次查理周刊事件引起的社会的愤怒震惊,万人上街游行,到年末再次更大的剧院恐袭,让一个长久以来觉得安宁的社会草木皆兵,每天各种地铁里的不明物警报,满街巡逻各处戒备,人们从自信满满变得诚惶诚恐。如果说欧洲的经济重负困局,人们感到的失落是片刻缓慢的。那两次恐袭像两记闷棍,人们忽然觉得生活如此骚乱不安。昨日之梦已破碎,举目望去,出门似乎到处游荡者危险的邻居。
欧洲还没有习惯承认应对新突变的混乱和无力,理论上的接纳包容和实际面对的挑战冲突,让深处其中的每一个族群把最后的防线都收缩到族群认同,各种极右政治兴起,族群对立严重。
图片
在艰难维系的福利制度下,一波波来自各大陆的移居者,以体面或者不体面的方式存活着,领着救济住在廉租房或者桥底帐篷下。对于家乡的兄弟亲人,他们承载着一个在新世纪发达的梦。他们离开青田或者北非农村,来这里需要淘得的不仅是温饱的生活,还要淘得尊严和认同,圆得立足之梦。
而另一半法国人,他们也很困惑。他们辛苦工作交着高额的赋税,眼见着社区变得越来越糟,出门承受着各种不便和风险,也无法抱怨。还好巴黎是分区,分的几乎算是隔离的,你能凭区号就判断一个人大概的经济情况。搬去住在六区十六区,世界还是像几个世纪以前一样古老安宁。最多只生活在自己熟悉的区域,只去固定的剧场饭店,只跟周围的朋友邻居来往。在优雅的餐厅酒吧,人们讨论文学电影戏剧,世界像电影里一样美,人们延续昨日之梦。
图片
如今的既不是启蒙运动时代的法国,也不是二三十年代一战后的巴黎,曾经的法兰西为世界输出最普世的价值观,孕育了最有世界视野和情怀人文精神。目前的情况下是人们看不了那么远了,能不能自由安全的走在回家路上了变得要紧。与一百年前最大的不同,是那个世界的巴黎毕加索海明威乔伊斯任何来者过客都可以成为热点。文化上有拿破仑一样的自信和野心。一般人想到今天的巴黎,也除了春天老佛爷迪奥香奈儿和一百年前的街景。
巴黎从来就不是法国人或者任何族群的的巴黎,巴黎是世界的巴黎。这里曾经是最美的世界文化汇聚的熔炉和竞技场。所有的异类、流亡者、落魄贵族艺术家,在这里汲取营养,在咖啡馆争吵,找到自我实践的骄傲与途径。
图片
如今的巴黎,身在其中大概很难找到这种属于文化上的参与和认同。以艺术为例,文化上的繁腐和自我沉迷,很难产生或者接纳,猛烈清新颠覆性的力量。大概一百年前,和塞尚在巴黎遇到的困境一样,被讥讽为土气笨拙没有才情,愤然回到家乡。如今一个华人或者伊朗艺术家取得成就,人们是如此关注他的族群身份,并不如毕加索的时代,人们爱他不会很在意他是西班牙人。
所以我觉得大概更深层次是文化的问题,一个经历了经历了六零年代五月风暴后趋向于保守的法国,难以在文化上创造出有胸襟有魄力,跨越族群,跨越阶层流动的文化丛林,让所以外来者都跃跃欲试,看到希望。
于是,没有文化归属和政治参与感,福利制度只能饲养出充满挫败感和愤怒的年轻人。他们不愿意从事简单重复的工作,宁可混迹街上吃完面包沉溺于另一个世界,甚至奔赴极端原教旨主义的训练场。
华人在其中是如此隐忍,没有诉求的一个团体,近两年的暴力事件都开始联合起来,觉得忍无可忍。一个二十年前去法国淘金青田人,不声不响的从事各种体力谋求生活,入了法国籍第二代已经在法国长大完全不会中文,然后莫名其妙的被闯入的警察打死。这大概是一部分在外生存华侨的一副平均图景。辛苦隔绝,小富即安,没有退路,承受一些不便,骚扰或者暴力事件也无处诉苦。希望这是一个契机,让所有的人参与进来,你我不是华人非洲人阿拉伯人,在这里生存你就是巴黎人,要为这个城市的公共秩序参与负责,要打开一点胸襟,否则无处可逃,家里也不是安全的地方。
图片
从情感上我个人如此爱巴黎,爱一个生活过行走过三年的地方,即使这座城市渐渐衰老,虎狼穿行。但世界上应该没有几个地方,能如此深切,如此复杂,如此时空穿梭重叠分叉。一个巴黎是一个从天堂到地狱都包含的魔鬼轮盘,走过或者身在其中,都能碰到天使和恶魔并肩而行。与其中,我钟情穿越历史的巴黎,观看今日之困境,希望这个美丽的地方依然有明日之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