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05 06:42:10
微信搜索
热度:140836
图片
今天陈忠实先生去世了,惋惜。我喜欢听他那种陕西话,可能地域文化上相近,也偏爱那种夹杂泥土味的描写,有听秦腔吃油泼面的苍劲老辣。
我读《白鹿原》是很晚的事。以前试图读过几次都放下了,通篇认真读完,大概是在电影出来之后。大概是被电影感染,在巴黎一间临时的小公寓里,窝在沙发里两天读完这部小说。我属于读那种现代派小说启蒙的,总把语言独特放在第一位,一本讲故事的小说,像《白鹿原》这种,翻开一页都是拗口的长句子,讲一些封建社会男人和女人的苟且之事,部分老作家和爱得奖的导演反复咀嚼的题材,读不完一页就放下了。那一次,也许是某种距离,再加上点思乡之情,才第一次痛痛快快的读完,觉得这个遥远的故事,铺陈的人和气味,居然与我肉贴肉这么近。
电影因为可能因为审查,整个故事剪辑的很琐碎无趣,大部分精彩的细节都丢失了。不过,最感动我的居然是开头那段。族长白嘉轩领着族人,在祠堂像宣誓一样齐颂乡约。那种氛围,语气,眼神,大概是每个在儒家文化氛围里长大的孩子,都多多少少有些共鸣。过去我们一路被教导,但不明白的,关于家庭,长辈,姓氏,荣誉这些有点零散的观念系统,和附加的想象,通过《白鹿原》,有了一次具象的联接。图片
当然,这部作品已经成为近代经典,有关于它太多的评论与解读高大到我们无法企及。我个人最感兴趣的是,一个在全球化背景下长大,受西方教育很文化培养较多的年轻人,怎样切入一些我们不喜欢的过去,即使明白我们很大一块文化背景是那里。应该不多例外,往上两三代,祖辈们都在《白鹿原》描述的世界,一个千年传承的农业文明背景下,生存繁衍,承受苦难和找寻尊严。
第一次通过《白鹿原》,我建立起在过去传统社会中,乡绅这个角色的具体概念,像今天我们期待的某种知识分子的典范。整部小说的戏剧性冲突都很强,但是我读的最惊心动魄的,是书院朱先生跟夫人喝酒诀别,要孤身前去说服军阀,为民众解围那一段。但只对平常相敬如宾的妻子的几句话,荡气回肠,有点《射雕英雄传》里,郭靖孤身行刺成吉思汗的悲壮。我甚至觉得整部小说的核心人物就是朱先生,贯穿始终,谨言慎行以身示范的儒家士阶风骨,来对抗一个狂风暴雨,野蛮横行的动荡时代。即使我个人从观念上不轻信这一套,还是对展现这一风彩的人物敬意万分,这是文学的魅力。
我们有幸小时候还见过或者相处过那些旧时代的老人,出生二十世纪初到二三十年代受过不错的教育的,都还能从他们身上感受到到那种风骨,受传统教育滋养,也或者是禁锢的,有一种端庄,正派,让人肃然起敬的风貌,现代人在逐渐丢失的样子。而这些人,曾经担当了一个社会的主要信仰,规范,秩序,价值的文化导向。后来这一套旧东西都被摧毁了,再后来新东西洋东西翻来覆去的换,后来后来我们就弄不清以前是怎么回事了。
在中国,关于婚姻,家庭,社会责任这些,两代人一定有过无数次矛盾。通过《白鹿原》,你也许能追溯到一点一点端倪,何以在父辈们的价值体系里,只有奋不顾身的爱情是不够的?因为婚姻是那个系统中的关节卯榫,是要通过对等,平衡,牵制来保持结构的纯洁和稳定的。这和游牧民族,在迁徙中流动的婚姻是不同的,也和西方工业社会中,个人对个人的独立契约是不同的。所以这不是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全球化行进观念变迁中,两代人教育和资讯的割裂导致的。通过它,你也许可以了解到过去,某个不屑又不得不遵从的习俗的深刻含义,或者了解到父亲多余的忧虑。图片
因为而关于历史,我们一般只是通过编造的影视,阉割成干巴巴的历史书上了解些许。没有活生生的人,没有具体细节可以触摸,所以也许从此不想涉及,因为那种行事方式,语气,都令人窒息。世界上明明有更酷的生活,我为什么非要碰那些锈迹斑斑的东西。
不过如果你想走的更远更深一点,有兴趣连接脚下的土地和祖辈的生活,可以试试读《白鹿原》,一片肥沃的土地,一个引人入胜的入口,通过惊心动魄的故事,一堆命运坎坷的人,带你深入理解那片土地和时代变迁。
真的,一部好的文学作品,能改变你的世界观感。读过《白鹿原》,再坐火车经过西北的苍茫大地时,大地就不荒凉了,取而代之的是你脑海中浮现的,荒原上繁衍生息爱恨交织的生命奇观。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