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深度聊聊1936年西安事变背后的故事,让你明白历史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一条直线。我们在课本上对西安事变的印象基本就是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联合抗日,对老蒋实行兵谏及要求其下令全面停止内战,达成国共合作。没错,这是西安事变的结果,并且确实对咱们抗战走势及中国后续发展影响深远。但如果深挖其历史背景和当时人物的行为动机,事情则远不止这么简单。我们先来设一个反问,张学良为何要跟红军合作?他兵谏蒋介石的起因和目的到底是什么?自打1928年东北意志开始,张学良和蒋石这两个人的命运就紧紧的绑在了一起,甚至成为了他们人生中互相的贵人。一是蒋介石和平吸纳东北军后,完成了中国在形式上的一统,实力大增,直接坐上了当时国家元首的宝座,二呢,张学良也在中原大战胜利后,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当时国家的二把手,并全控黄河以北脚下的地盘,超过了他老爹张作霖,一时风头无两。可以说,蒋章二人此时就像没有血缘的亲兄弟,好的就跟穿一条裤子一样。到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国民革命军对日本侵略东北不抵抗的行为,一时激起全国共愤,舆论的矛头呢,也自然是指向蒋、章二人。张学良这个二弟为了保全大哥蒋介石,于是默默的承担了所有,并于1933年热河失守后选择引咎辞职,卷走欧洲。一年后呢,也就1934年,张学良从欧洲归来,继续执掌东北军。这个时候老蒋啊,给他安排了一个大活儿,就是带领东北军前往西北围剿沈北红军。张学良对于老蒋攘外必先安内的这条理论很是信服,所以火速带领军队开拔。那你肯定心里会有疑问,此刻的张学良为什么会想着置红军于死地呢?首先就是因为他之前那趟欧洲之行,让他见识了意大利墨索里尼和德国希特勒的那套政治制度,内心认定只有效仿德意建立集权模式,才能再次复兴中国。而复兴中国呢,必须得有一个类似希特勒的强权人物,他认为咱中国只有老蒋可看此人,所以对于老蒋,他是言听计从。其次呢,就是他对于当时红军的轻视。说白了呀,张学良这个公子哥打心里是不太能看得上咱红军的,心想凭我东北军的装备和素质,收拾你们这帮泥腿子,还不是手拿把掐吗?不过很快张学良就被现实啪啪打脸,剿共第一仗就被红25军3000人把自己5个营给干掉了,而后呢,更是在人数碾压的情况下,反被红军屡次击溃。此时的张学良也开始自我怀疑,要再这么打下去,我东北军这点家底儿迟早得耗尽在陕北。而且此时吃了败仗的东北军厌战情绪非常严重,人家也明白,本来九一八不抵抗就背负了满身的骂名,现在再把枪口指向自己的同胞,那样这么多的国人作何感想?何况现在是打也打不赢,搞得这帮东北军事怨声载道,张学良这个时候也逐渐明白,自己再继续执行剿共,东北军接下来能不能再听自己的话都两说。眼看军队是打的越来越少,张学。学良呢,也开始改变策略,联合另一支剿共部队,也就是杨虎城带领的西北军,私下和红军达成了停战协议。在这里啊,其实我们说此时张学良选择和我党合作,一呢是不想继续挨揍,二呢,就是张学良认为可以通过我党来和苏联接触,争取到苏联的援助,然后利用红军帮自己打回东北,赢回名誉。第三点,也是最让张学良愤怒的一点,就是在自己剿共的同时,他听说了蒋介石竟然在和红军进行以停战为目的的秘密谈判,那这种感觉就好比你因为女人把兄弟给揍了,结果这个女人呢,又转头和你兄弟私奔了,自己反倒变成了大冤种。诶,这个时候你肯定会问,老蒋不是一直在剿共吗?咋还想合作呢?其实一切都和自身利益挂钩,因为此时的红军相当于被他们逼入绝境,与其做困兽之斗,不如政治收编,这样不仅节约自己的兵马钱粮,还能增添人手。其次,九一八事变后,国内共同抗日的情绪日渐高涨,蒋介石想要抗日,光凭自己肯定是不行,此时欧美那边也在经济大萧条的时期应接不暇,所以为保稳妥,就必须得联合苏联。而苏联的要求呢,就是让蒋介石放弃剿共,从而和红军建立抗日统一战线。说到苏联要求蒋介石停止剿共,难道是打心里盼着咱红军好吗?不好意思,还真不是,苏联也是出于自身利益,因为此时的希特勒在欧洲的疯狂扩张,让苏联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西线对德防御上,造成了远东地区的空虚。那为了防止日本对自己远东地区的托人偷家,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利用中国在东线把日本拖住。所以苏联呢?希望咱们国共赶紧沿和,然后尽早投入到抗日战场,这也就是当时国共秘密谈判的主要因素。可是到了1936年10月份,蒋介石突然态度大变,中断了与红军的谈判进程,还是要坚决剿共。为啥呢?还是因为咱们这位苏联老大哥,因为此时的德国和日本啊,已经开展了秘密结盟,这一东一西瞬间让斯大林压力倍增。于是,为了让国民党更快的投入到抗日战场,苏联政府决定不再反对蒋介石剿共,毕竟当时的红军只有7000余人,在苏联眼中就如同随时可以抛弃的棋子。苏联当时驻华大使鲍国穆罗夫对蒋介石的秘书陈立夫所说的原话就是,现在对于我们来说,最急迫的事儿就是支持国民党开展抗日,而红军这边反而不重要了。老蒋听罢后啊,立刻明白苏联的态度,这边本来就对红军做两手准备,一手准备围剿,一手准备和谈。这样一来,在得到了苏联对于剿共的默许,让老蒋坚定了迅速完成对我党围剿的决心。于是,在1936年10月22日,老蒋亲自飞往西安,做此次围攻延安的总动员。此时的张学良和杨虎城虽然不愿意剿共,但也没有敢于兵谏的想法。真正促成西安事变这个火药桶爆发的,是老蒋的一封密信,而这封密信的内容好巧不巧泄露到了张学良那里。信中的大致内容呢,就是蒋介石决定任用蒋鼎文和贝立煌来替代张学良和杨虎城的职位。如果是这样,无异于把张学良和杨虎城撤职降级,并且很有可能把张学良的东北军调去福建。12月10日,此信一出,张学良和杨虎城立刻紧急商讨,商讨出的结果就一个,发动兵舰,武力捉蒋。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蒋介石在华清池被东北军抓住扣押。其实说到这儿啊,咱们也很基本明白,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动机,可以说是自保大于抗日,因为此时蒋介石和张学良的关系已经貌合神离,如果不发动西安事变,恐怕张学良和他的东北军真就要分家了。届时,张学良这个二当家的职位肯定也是保不住。西安事变后,中共中央迅速把这个事儿汇报给了苏联,已得到苏共支持。没想到,苏联这个老大哥直接把此次事件定性为破坏团结抗日亲日分子蓄谋已久的恶劣事件。我们前面讲到,本来张学良联合红军就是为了得到背后苏联的支持,没想到呢,却得到苏联这样的回复,这一度让张学良陷入绝望。其实道理也不复杂,如果蒋介石出事,中国必定再次陷入分裂,那举全国之力替苏联拖住日本这件事儿可能又会变得遥遥无期。所以,对苏联来说,保住蒋介石,领导全国进行抗日,才是当下最符合苏联利益的选择。结果就在西安事变后的13天,在各方势力的交涉之下,蒋介石同意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西安事变呢也从而和平解决。至于有人问张学良到底想没想过杀掉老蒋,我在参考了一些资料后认为,张学良对于老蒋的处置最取决于苏联的态度,如果当时苏联的态度是支持西安事变,恐怕此次事变的结果又是另一种走向。不过,不管初衷如何,但从西安事变的结果来看,张学良和杨虎城都是积极抗日的大功臣,也都为我们后来的抗日成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