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生活中的一些痛苦似曾相识?
比如,别人说你几句,你明明懂得课题分离,可那个当下,你还是会受伤。
再比如,你总是和同类型的渣男渣女恋爱,甚至他们伤害你的方式都一样。
还有,你有很多小愿望想尝试,但总是拖延症发作。
你之所以总在重复痛苦,是因为你的大脑在执行一套预设的生存算法,而这套算法是在你还是孩子时,由你的养育者和周围环境为你编写的。
它曾经有效,让你能适配养育者的管理。要知道一个孩子是没有生存能力的,他只能依靠养育者生存。
但你成年后,你就要独自面对更复杂的生存难题,原来别人给你编写的这套算法,很可能并不适用,反而会带来负效果。
如果你不主动去改写这套算法,那么,无论再过多少年,你仍然会重复经历这些痛苦。
解码你人生的源代码
我曾有比较严重的讨好行为,当别人问我意见时,我想的不是自己的喜好,而是“我怎么说才是对方期望的?”
比如一起选菜,我会让对方先选,只要对方OK,我就OK,即使我不喜欢。再比如,我并不想做某项工作,但上司安排了我就会去做,甚至会拍胸脯说没问题,但实际上我可以与上司协商。
这让我总委屈,而对方也莫名其妙:这明明是你自己说的呀?
为了探索我这一行为的源头,我了解了美国家庭治疗师维吉尼亚•萨提亚提出的“冰山理论模型”。
她认为,人就像一座冰山,能被看见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而人更大的一部分藏在更深的水平面下。
以我的讨好行为为例。
行为层:总让对方先选餐厅,即使不喜欢也妥协
感受层:感到委屈和生气
感受的感受层:为负面情绪感到内疚,觉得我不应该有这样的情绪
观点层:“我必须让别人开心,否则他不喜欢我”;“如果别人不喜欢我,我就无法生存”
期待层:“希望对方看见我的需求”
渴望层:“通过讨好获得认可”
自我层:“我不够好,需靠别人的认可来证明价值”
当我看到了冰山下的这些,我就有机会改写人生算法。
首先,要找到小时候我被养育者编写的源代码。
30岁时,我因为工作没按要求完成被领导批评,感受到的痛苦,其实和7岁时,我没按老师的要求完成作业被惩罚,感受到的害怕,一模一样。
这套源代码叫做:只有服从权威,才能生存。
正如李崇建在《理解我们内在的冰山》所说,旧时代盛行的是权威式教养,以“听话”为主轴,以“控制”为目的,针对的是“问题”的解决,而非对“人”的真心关怀。
同时他指出,在人的关系互动中学习生存的方式,可视为一种编码系统。
每个人的内在编码不一样,发生了一件事:别人不一定受伤,而你受伤了;别人不一定害怕,而你害怕了……这些感受无关对错,与每个人的成长背景有关。
比如同样是被同事指出错误,有的人会觉得这是一个成长的契机,多亏了同事指出来;而有的人就会认为这是一个耻辱,甚至憎恨那个指出错误的同事。
前者可能是在包容的环境中长大,犯错不会被严厉批评;后者可能是在一个严苛的环境下长大,一点小错就会迎来涉及生存的惩罚,比如不能吃饭、睡觉、回家等等。
三个步骤,给内在小孩的算法升级
成年后,你的每一次痛苦,都是童年时的你在求救。
给内在小孩的算法升级,刻不容缓,具体步骤如下。这套步骤是我学习了冰山理论模型后自己悟出来的,亲测有效。
步骤一:重构观点层
成年后,我们很容易从网上学到正确观点,比如“我值得无条件的爱”。但这种生硬的观点,如果没有穿透冰山下的每一层,它就只是一句正确的废话,下一次遇到同类情况,我们还会重复痛苦。
我们可以从观点层出发,对自己说那句从别处听来的正确的话,看看自己有什么感受。
以讨好行为为例。
观点层:“我值得无条件的爱”
感受层:我说出这句话,我感到有力量
感受的感受层:我感到一股由内而生的安全感
步骤二:重建期待层
这里要做个小练习,当你觉察到旧算法启动时,插入一句自我对话:
这是几岁的声音,现在的我有怎样的新期待和新渴望。比如:“嘿,这种讨好的想法是5岁楠子的声音,现在的我不想讨好别人,我希望自己爱自己。”
期待层:“我要做到不讨好”
渴望层:“我希望实现自己爱自己”
这一步的关键是,聆听你的内在小孩,让他说出他的渴望,不要像那些权威者一样说教。
步骤三:通过一次真实体验,激活自我层
要想把你新写的代码激活,就要至少一次真实体验。
比如,当我和朋友商量晚上吃什么,对方提议吃烧烤,而我想吃火锅。以往我会立刻妥协“听你的”,但我鼓起勇气说:“其实我今天特别想吃火锅,我们可以去吃火锅吗?”
我就激活了一个新的楠子:一个敢于表达自我、尊重自己需求的楠子。
从那以后,我发现自己在类似的情境中,越来越能够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即便对方没有认可我的想法,我也不会觉得那是对我的否定。
写在最后
所有你没有迈过的坎,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出现在你的人生里。
当下一次你感到痛苦时,把自己抽离出来,把痛苦看作一道题。解开后,它将永远不再阻碍你,而会成为你的垫脚石。
上一篇:吸引力法则:引凤来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