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ogo.png
2025-10-10 微信搜索 热度:6


01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上一段婚姻的伴侣大我13岁。当年我20出头,经历了父母离婚,本是一个自我成长的好机会,但我错误地选择了“找一个避风港”来保护我的方式,和事业有成的前夫恋爱结婚。30岁离婚后我度过了一段独处的时光,然后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我想谈恋爱了。
这时候,我的惯性思维让我看到那些有个闪光标签的精英人士时,更容易停留目光。
但很快我就发现了问题,20多岁时我和这种类型的异性交流(不一定是年龄比我大,是看起来比较牛,性格上比较大男子主义、强势),我会觉得对方很厉害,仰慕他。但是30多岁,我会觉得:“你再厉害,和我有什么关系?”
学习心理学后,我明白了,20多岁时,面对这类对象,我容易产生“理想化投射”,将对方的能力误解为安全感本身,用仰慕的方式来填补我自身的不安全感。离婚后,我进行了“认知重构”,30多岁的我不再想寻求强者的庇护,而是想办法让自己成为强者。
这份清醒的痛感,也伴随着巨大的迷茫:究竟怎样的爱人,才适合我呢?
当时的我还不知道不上来这个问题。我只是意识到了要改变,但行为上还是守着旧有模式。
根据吸引力法则的底层心理机制,我们的潜意识信念和情感就像无形的磁场,会吸引与之共振的能量。
我内在那份对“保护者”的惯性期待,以及潜在的“低自尊”状态——认为自己需要依附强者,就像磁铁一样,精准地吸引来与前任类似的异性——强大但不一定足够尊重我。
就像吸引力法则里说的“引凤来巢”,你的场域是怎样的,你就会吸引来怎样的人。
02
引凤来潮的字面意思很好理解,但少有人知道它的关键点:
引凤来巢是为你想吸引的凤,建造一个巢。而不是守着现在的巢,引来你不想要的凤,又一棒子把它打飞。
比如,我“离婚后再找”那阵子,就是守着原有那个巢,然后引来和前夫类似的异性,又觉得哪哪都有问题,继而不再推进。
领悟到“引凤来巢”的真正内涵后,我把改变的视角转向内在,剥开层层他人的期待和过往经历,叩问内心:我究竟是谁?我渴望被怎样对待?我需要怎样的爱人?这个过程,就是认识自我的过程。
慢慢地,一个颠覆性的认识被我发现了:20多岁时,我苦苦寻找的避风港,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真正的避风港,从不源于外界某个强大的个体,而必须由我自己亲手一砖一瓦地建造,它得建立在稳固的自我认知、高自尊水平和独立的人格之上。
当我开始向内扎根,我的情感需求也随之进化:我不再需要单方面的庇护者,而是渴望一位并肩的同行者——和我一样积极乐观、情绪稳定、遇事能平等沟通、相互尊重、愿意和我共同面对风雨、共同搭建人生港湾的爱人。
按照依恋理论,这种转变,标志着我从焦虑型依恋模式,走向更健康的安全型依恋。
03
当我开始用心建造我的“巢”——认真工作,好好运动,有计划地存钱,业余时间沉浸在自己的爱好中,我就通过其中一个爱好,遇到了现任。
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强者,没有耀眼的地位或财富,和我一样是勤恳的打工人,和我同龄,性格温和,做事认真,有很多爱好。
而最打动我、也最符合我新建的“巢”的,是他那份根植于内心的尊重——不仅是对我,也是对全体女性、自然生灵。
有一天,我偶然看到,他精心为我们一起养的小猫咪策划生日庆祝。那份对小动物的用心与温柔,融化了我内心最柔软的角落。
(图为男友给小猫咪梳毛的一个瞬间)
那一刻,“引凤来巢”的真谛以一种具象化的温暖击中了我:
当我自己成为了一个内心充盈着爱,拥有稳定高自尊的人,当我造的“巢”散发着平和、尊重与爱时,宇宙法则就会精准地把与我同频的灵魂,温柔地引到我的生命之中。
这不是魔法,而是内在状态显化为外在现实的心理学原理。你正在建造的“巢”,也就是你现在的场域,就是你向世界发出的最清晰的频率信号。
如果也想要引凤来巢,运动是一个“筑巢”好方式,欢迎加入我的运动群

上一篇:心理学上有个词叫:西西弗斯效应(为什么你越努力,越觉得人生没意义?)

赞 0
分享
猜你喜欢
相关资讯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西西弗斯效应(为什么你越努力,越觉得人生没意义?)

夺回你的主体性

借假修真

强者心态:放下小我,臣服一切

你的人生不需要等别人“批准”

怎样做到不内耗?心理学教你4种方法

情绪快崩溃时,试试和自己对话

业务决定组织:华为大平台支撑的精兵作战组织

同事离职,领导让我把他的工作先临时接过来并加1000元,我觉得钱少了,能不能接?

“苏超”,经典与青春的共鸣!

账号登录,或者注册个账号?